自 序
吾先祖在世時,既以善針疾著稱。鄉(xiāng)里有疾病者,輒煩吾先祖針治,針后往往有奇效。及先祖年邁不勝其勞,乃以針術授之吾先伯,越數(shù)年,先伯復口授于余,當時余年尚幼,不過僅明其理,而洽法猶未盡諳,術亦未嫻熟也。自民國元年,以先伯來京師,潛心研習,遇有疑難,即與先伯及諸名家相質(zhì)證,復博覽群書,以窮其底蘊,如是者數(shù)年,自信稍有所得。乃承先伯之命,出而與人醫(yī)疾,每于旦夕之間,將聞于伯父及考諸載籍與經(jīng)驗所心得者,隨筆記錄,以成此冊,意蓋借以免遺忘,且備吾第之參考焉。既而同人有索閱者,余不自秘惜,即慨然與之,嗣借閱者繼至,其不得先損者,多請余付印,以公諸世。余謂門生陳光昌所著《實用針灸學》即采錄我之學說甚多,各書肆新出版之針灸學,亦不下數(shù)十種,已足供學者之參閱,此冊無再印之必要。眾皆曰,書各有專長,勢不能眾善悉備,多出一書,不多一益乎?余曰:此亦誠然。乃徇眾之請,付印而公布之。吾僅告閱者,吾之區(qū)區(qū)此冊,只足供初學入門之助,決不敢以云問世也。如國人以為有可取之處,他日研究有得,容續(xù)布焉。(中華二十六年四月九日河北深縣焦會元于北平六合大院會元醫(yī)室)
目錄
第一節(jié) 十二經(jīng)穴任督二脈循經(jīng)各穴之部位與新解及主治諸癥
手太陰肺經(jīng)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足陽明胃經(jīng)
足太陽脾經(jīng)
手少陰心經(jīng)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足太陽
足少陰腎經(jīng)
手厥陰心包絡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足少陽膽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
任脈經(jīng)
督脈經(jīng)
第二節(jié) 奇經(jīng)八脈交合各經(jīng)起止
督脈所會各經(jīng)
任脈所交各經(jīng)
沖脈所交各經(jīng)
陰維腸所交各經(jīng)
陽維脈所會各經(jīng)
明朗脈歷交備經(jīng)
陽院脈所會各經(jīng)
帶脈所會各經(jīng)
附楊繼洲五行八法肘前歌
第三節(jié) 十五絡脈合于經(jīng)各有專穴及病要
第四節(jié) 人身服腑十二經(jīng)根結(jié)標本與施術氣血流行通論
十二經(jīng)穴朝會起止
第五節(jié) 個指取寸法與身之立寸用此
取頭部橫寸法
取胸部橫寸法
取腹部立寸法
取頭部立寸與脊骨節(jié)之尺寸法
手足三團三陽與兩燒脈任督二脈共計尺
手足三陰三陽有開日轉(zhuǎn)樞之功
第六節(jié) 詳訊八法針治施術補瀉之
(一)提捅補瀉
(二)迎隨補瀉
(三)轉(zhuǎn)針補瀉
(N)呼吸補瀉
(五)手指補瀉
(六)針投何經(jīng)
(七)動搖補瀉
(八)虛實補瀉
第七節(jié) 見美必錄
取五次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jīng)用一經(jīng)而可
頭部與肩部詳分任脈與督脈易定
明標與本刺深淺之經(jīng)
臟腑病而求門海腧募之微妙
經(jīng)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交經(jīng)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之
巨刺與繆刺各異
第八節(jié)
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jīng)絡之虛實
視針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瀉絡遠針
刺要論
刺咳論
骨度淪
黃帝口問錄
十二官
五音五形五主聲色臭味
第九節(jié)
五臟五形相生錄
曲池合谷陽陵泉環(huán)跳內(nèi)關章門屬何經(jīng)與及穴之部位應如何取法
五積癥屬五臟各有名稱
每歲九部人神禁忌歌
逐日人神禁忌
禁針歐
禁灸歌
針灸學尺寸歌
五臟六腑之形狀
會元針灸實驗歌
風邪論及分類配合治法,計有:
(一)腦中風
(二)陽癥中風
(三)中痰兼風
(四)暑熱中風
(五)陰癥中風
(六)氣血兩虛中風
(七)胃火痰盛中風
(八)麻木中風
(九)急中風
(十)中風左癱右瘓
(十一)慢性中風
(十二)急性中風
(十三)肝胃火盛中風
(十四)四肢麻脹中風
(十五)腦絡中風
(十六)中風絡團
(十七)中風關節(jié)腫炎
(十八) 陰汗中風
(十九)汗后中風
(二十)中風背拘脊拱
(二十一)中風不語
(二十二)中風寒濕相兼
(二十三)中風皮膚風痹酸痛而麻
(二十四)中風因臟病手五指屈伸不便
(二十五)厥中風
(二十六)中風傷陽蹺腰腿無力
(二十七)腎虛脾寒中風傷陰蹺
(二十八)中風氣虛足浮腫跟下邊痛
(二十九)中風頭痛
(三十)中風腦枯
(三十一)中風面抽
(三十二)耳中風口歪
(三十三)鼻中風生瘡痤
(三十四)眼中風面腫目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