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題名 | |
個人著者 | 張建英
|
團體著者 | |
第一著者單位 |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250011
|
第一著者地址 | 山東
|
出處 | 山東中醫(yī)雜志.-2003,22(11) 699
|
中文文摘 | ⒈透穴熄風方:面神經(jīng)麻痹,面肌痙攣,治以疏通經(jīng)絡,活血熄風,穴位組成:地倉,頰車,顴髎,翳風,絲竹空,合谷(均取患側(cè))。操作:用毫針刺法,沿皮下肌層地倉透頰車、頰車透顴髎、顴髎透地倉、絲竹空透太陽,均以得氣為佳,艾條溫和灸翳風,要求溫熱感傳到眉梢、鼻尖;合谷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或者令氣至病所。⒉益氣養(yǎng)血方:貧血(粒細胞減少癥),治以健脾益胃,益氣養(yǎng)血,穴位組成:曲池,足三里或者合谷,三陰交(均取雙側(cè))。第1次取雙側(cè)曲池和足三里,隔生姜片灸。生姜片切成3分厚胃于穴位上,再在其上放置三棱錐形中艾炷,點燃艾炷后任其自燃自滅,1壯灸完后更換第2壯,依次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一般7-9壯);第2次取雙側(cè)合谷和三陰交,操作同首次。兩組交替應用,每日1組;病情重者上下午交替,每次一組。⒊清熱明目方:穴位組成:功效:目赤腫痛,治以清熱明目,活血化瘀。操作:耳尖(取患側(cè)),用艾條溫和灸,每次30min,每日1-2次(輕者1次,重者2次),以局部溫熱感向眼區(qū)放射為佳。
|
英文文摘 | |
文獻類型 | 傳記 (PT);歷史文獻(PT);中文摘要
|
語種 | |
主題詞 | 名醫(yī)經(jīng)驗;脊柱炎,強直性/針灸療法;面神經(jīng)麻痹/針灸療法;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貧血/針灸療法;針刺;灸法;間接灸
|
特征詞 | |
醫(yī)學史 | 醫(yī)學史,解放后(1949 A.D- );醫(yī)學史,21世紀;醫(yī)學史,20世紀
|
資助類別 | |
主題姓名 | |
劑型 | |
關(guān)鍵詞 | 目赤腫痛
|
分類號 | R2; R681.5; R74; R224.2; R556; R245.3; R245.8
|
病例數(shù) | |
實驗動物品種 | |
中藥藥理作用 | |
西藥藥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