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江采爾嘎保
|
漢語拼音 | CISHEN
|
拉丁名 | Morina alba Hand.-Mazz.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川續(xù)斷科植物白花刺參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長,黑褐色。不育葉成叢,條形或窄披針形,長5~18cm,全緣,有刺毛,平行脈3~5條;ㄖψ匀~叢旁抽出,高20~70cm;葉3~4對,較基葉短小,二葉基部合生抱莖。聚傘花序頭狀,頂生及近頂腋主。苞片卵形,頂端窄長突尖,邊緣及背脈有長硬刺; 小苞片倒卵形,上部有刺毛;花萼筒狀,上口斜裂,上唇長,頂端3齒裂,下唇短,有2 長齒,齒端有細長刺;ü诎咨,筒細而彎,長2~3cm,直徑達7mm,5淺裂;雄蕊4 ,集生花冠喉部一側,一對有短花絲,一對無;子房下位,包于杯狀小總苞內。果時小總苞長杯狀,頂端平截,有細長刺,宿萼約1/2露于小總苞外。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四川等省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600~4200m的草甸、山坡草地、灌叢下。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果期6~9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4~5月挖取帶根嫩苗,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多折碎皺縮。根黑褐色,少分枝。葉淡綠色,完整者呈條形或狹披針形,成叢,花枝上的葉對生,長5~18cm,寬0.6~1.2cm,無柄,全緣,有刺毛,平行脈3~5條;ㄖ氶L,中空。苞片淡綠色,卵形,邊緣及背脈有長硬刺;ㄝ嗑G色,筒狀,上下唇5齒裂,齒端具細長刺;ü诘S白色,彎曲,皺縮成棒槌狀,濕展后,冠筒長2~3cm,直徑達7mm,先端5淺裂。雄蕊4,集生于花冠喉部一側。子房下位。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大,扁長方形;下表皮細胞較小,類方形、類長方形;上下表皮細胞壁不均勻增厚,外被角質層;氣孔微突出于表面。葉肉組織中柵狀細胞1~2列,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細胞5~8列,細胞類圓形,垂周壁不規(guī)則彎曲,細胞間隙大,細胞內有較多草酸鈣簇晶。主脈維管束5個,中間的較大,兩側漸小,其間并有側脈維管束,維管束上下方均有厚角組織,上表皮內側2~3列,下表皮內側4~7列,外韌維管束半圓形;導管徑向排列。 粉末鑒別:淡灰綠色;ǚ哿4,棕黃色,圓球形,直徑120~150μm,外壁分層明顯,等厚,萌發(fā)孔3,表面具細密的網狀紋理;ü诒砥ぜ毎砻嬗^,下表皮細胞類多角形,壁厚化,呈念珠狀;上表皮均為星狀薄壁細胞構成,彼此星芒相連,形成類圓形氣腔。下表皮具氣孔和多細胞非腺毛,細胞中含有草酸鈣簇晶。葉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念珠狀增厚,下表皮氣孔較上表皮密聚,氣孔類圓形、長圓形,直徑32~37μm,長35~41μm,微下凹,副衛(wèi)細胞4~5,不定式或不等式,具腦狀角質紋理。非腺毛多碎斷,有兩種:一種為單細胞毛,細長,頂端鈍,表面光滑平整,中部直徑約10μm;另一種為多細胞非腺毛,由2~5細胞構成,頂端細胞細長而先端漸尖,中部有時細胞縊縮狀,垂周壁細波狀彎曲,表面具細的短線紋和小疣突,直徑6~9μm。花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方形或長條形,端壁相接處斜向或平直,垂周壁微厚化,具氣孔和單細胞非腺毛。草酸鈣簇晶較多,存在于薄壁細胞中或散在,直徑12~34μm,棱角長而銳尖。本栓細胞淡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長多角形,壁較薄,多層重疊,其內常充有棕色物質。螺紋和網紋導管,直徑7~25μm。淀粉粒類球形,長圓形,直徑4~12μm,臍點、層紋均不明顯,個別大粒者可見“一”字形、裂隙狀臍點。復粒多由2~30數小粒組成,易脫粒,分粒常呈半圓形。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四味刺參散:白花刺參,得西膏,光明鹽,蓽茇。
|
藥性 | 味甘、澀,性溫。
《藏藥配方新編》:味甘、澀,性溫。
《新編藏醫(yī)學》:味甘、澀,性溫。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甘、澀,性溫。
|
歸經 | |
功效 | 催吐諸病。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不消化癥、培根病。
|
用法用量 | 常用配方,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四味刺參散:白花刺參15g,得西膏7.5g,光明鹽10g,蓽茇10g。共研細粉,混勻。一日3次,一次1.5~2g。用于急腹痛。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詳見江采爾那保果巴(飛廉)的記載。本品為江采爾白的一種,生于草甸或溝邊,葉粗糙條形帶銳刺,花白色,集生于花枝頂端帶刺的苞葉叢中。青海、甘肅習用本品,并也混用開紫花的圓萼刺參Morina chinensis (Batal.ex Diels)Pai;西藏習用青海刺參Morina kokonorica Hao和刺參Morina nepalensis D.Don,其形態(tài)特點與本品相似,但刺參花紫紅色,與《晶珠本草》記載不符,青海刺參花白綠色,尚接近描述;云南(迪慶)用刺參的幾個變種Morina nepalensis D.Don var. alba(H.-M.)Y.C.Tang和Morina nepalensis D. Don Var. delavayi (Franch.)C.H.Hsing。 附飛廉:《晶珠本草》記載:江采爾托引培根病,分為黑白兩種。白色種莖中空,莖節(jié)上有花櫚皮,葉裂,葉緣鋸齒狀帶銳刺,葉面粗糙,花苞尖端刺簇集狀,吐出花纓;另有一種,山生,植株高不過兩指,貼在地面。黑色種又分為有莖與無莖兩種,無莖者生長在舊畜棚等處,葉裂;有莖者生長在山溝口、荒地等處,莖如箭桿,尖端開花!缎螒B(tài)比喻》記載:白色種在山川河灘皆生,莖中空,白色,圓形,直立,葉緣鋸齒狀帶刺,花白色,外被刺,植株叢如蕁麻(藏藥名:撒珠母),根如鴉爪,為催吐諸藥之祖!稖貚u合》記載:黑色種無莖者生長在黑色土壤、荒地中,葉裂,被刺,鋪在地面,葉叢中間開花,花紅色,花苞刺簇集狀,老后絨毛如小雀飛滿天,大風一吹飛八方,種子扁橢圓形,褐色,并排;有莖者山生,葉如無莖者,莖有節(jié),如箭桿,刺羽狀,尖端開花,花如馬鬃,種子與無莖者相同;兩種黑色江采爾均有一條根,長約一拃,漸細;兩者功效相同,消腫,春季挖根可催吐百病!蹲匀恢住酚涊d:江采爾分黑白兩種,消腫,治瘡癤。 上述將江采爾分為白、黑二種,其中黑的又分為有莖和無莖二種。據查證,白的(江采爾嘎保)實物是川續(xù)斷科的白花刺參Morina alba Hand.-Mazz.。黑的(江采爾那保)二種均為菊科植物,其中有莖的一種是飛廉,即本名,莖具長齒刺的綠翅,花生于枝端,紫紅色,花序滿布反卷的長刺,果實具冠毛,可隨風漂泊。無莖的一種,實物是聚頭薊。以上均與《晶珠本草》記載相符,將分別收入。今西藏用綿頭薊Cirsium eriophoroides(Hook.f.)Petrak,即本品。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