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加相
|
漢語拼音 | CHASHU
|
拉丁名 | Camellia sinensis O.ktze.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山茶科植物茶樹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灌木,有時呈喬木狀,高1~3m,多分枝。嫩枝有細毛,老則脫落。葉互生,柄短,葉片革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至倒卵圓披針形,長3~11cm,寬1.5~4.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葉面深綠色,有光澤,葉背淡綠色。10~11月開花,單花腋生,直徑2~3cm,有極短的花梗,苞片萼片不分,大、小不等,宿存,深綠色。呈覆瓦狀排列,邊緣有細毛或無毛;花瓣5,白色,基部稍聯(lián)合;雄蕊多數(shù),2列;子房3室,花柱頂端3裂。蒴果從上部脫落,連軸脫落。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qū),多有栽培。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溫高濕重向陽山坡的酸性土壤中。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果實越年成熟后采取,晾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種子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呈類球形或半球形,靠種臍的一面通常平截狀;種臍微凹入;外種皮木質(zhì),表面褐色,平滑,內(nèi)面可見明顯的網(wǎng)狀紋理;內(nèi)種皮膜質(zhì),粉紅色,緊貼胚乳:胚乳淡黃色,油性,氣微,味極苦而辣舌。 顯微鑒別:外種皮橫切面:外種皮表皮為一列棕黃色長方形的薄壁細胞組成,外被角質(zhì)紋理;石細胞層黃色,5~7列,孔溝明顯?勘砥1~2列石細胞長方形呈柵狀排列,胞腔小,中間石細胞類圓形胞腔較大,胞腔內(nèi)充滿紅色物質(zhì);內(nèi)層石細胞細長,切向排列。 粉未鑒別:黃棕色。淀粉粒極多細小,單粒類球形,直徑7.5~15μm,臍點明顯,人字狀或飛鳥狀,層紋不明顯;復(fù)粒較少,由2~4分粒組成。石細胞眾多,黃色,數(shù)個成群或單個散在,細胞較小,壁甚厚,呈類圓形,圓多角形或長方形,直徑30~51μm,長70~152μm,壁厚7~20μm,孔溝明顯,胞腔內(nèi)充滿黃棕色或紅棕色物。胚乳細胞無色。表面觀呈多角形,直徑40~70μm,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螺紋導(dǎo)管細小,直徑16~32μm。內(nèi)種皮細胞成片,黃色類圓形或類長圓形,長徑30~50μm,細胞間隙較大,內(nèi)含類圓形的似晶體。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皂甙,水解得茶皂醇A、B、C、D、E(theasapogenol A、B、C、D、E)、山茶皂甙元B、D(camelligenin B、D)、小量黃酮類化合物。子苗含茶氨酸(the-an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輕。
《味氣鐵鬘》:性涼、輕。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苦,性涼、輕。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退燒。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梅毒。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茶樹子清熱,退高燒。茶樹皮白色,像杜鵑,花白色,似山刺梨;果實黃色,形如刀豆。因產(chǎn)地、氣候、葉片大小。采集次序和時間不同,而質(zhì)量不同。全年可采七次,其名稱依次為墨脫陽增茶、清茶、高貝則茶、意侖茶、云阿瑪茶、西茬茶和平茶。采完先茬,長出后茬,依次為前茬涼、緩,后茬糙!段稓忤F鬘》記載:茶樹子性涼、輕。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本品除上述種外,普陀茶Camellia sinensis Kuntze var.a(chǎn)ssamica kitamura的種子也作本品入藥。與上述種的區(qū)別特征為:常綠喬木,植株高大,達17m;葉常為寬橢圓形,長8~20cm。此外,大葉茶(Camellia sinensis Kuutze. var. macrophylla (Sieb.) Kitamura 亦可入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