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仲
|
漢語拼音 | YEMANGMIU
|
拉丁名 | Bos grunniens Linnacu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hù)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苿(dòng)物野牦牛的角、舌、喉頭、心、膽汁、睪丸、骨,、骨髓、血、肉、乳汁及牛黃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體型大而粗壯。成年雄獸體可達(dá)500kg以上,長達(dá)3.5m左右,肩高可至1.6m,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粗短,蹄大。雄獸角粗大,雌獸角較小,角基略扁,二角距離很大,自基部先往上向外伸展,復(fù)向前,至末端又向內(nèi)往上彎。全身腹面自頜、喉直至尾部被暗褐色或黑色長毛,其余部位均生長有光滑而致密的短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通體呈黑褐色。背部棕灰色;背脊色更淡,呈現(xiàn)一道灰白色的帶紋。自體側(cè)下部至腹部為深黑色。
|
動(dòng)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青藏高原,為本區(qū)特有種。新疆、甘肅與青藏高原接壤的邊緣地區(qū)偶有分布。
|
動(dòng)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高山峻嶺的荒涼地方。結(jié)群生活,偶見有孤獨(dú)的雄獸。畏熱而極耐高寒。有時(shí)與家養(yǎng)牦牛群共居。以各種草類為食,夏秋季飲泉水、河水;冬季隨地飲冰雪。
|
藥用動(dòng)植物的栽培 | 秋季繁殖,懷孕期8~9個(gè)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chǔ)藏 | 捕殺野牦牛后,取角,燒成炭,研細(xì);骨,熬湯;骨髓、舌,晾干,研細(xì);喉頭、心,鮮用或晾干,研粉,血,煮成塊,晾干,研細(xì);睪丸,新鮮用或晾干。乳汁擠出后鮮用或制作成野牦牛酥油藥用。取膽囊晾干,去凈皮膜,研細(xì)。
|
藥用部位 | 以角、舌、喉頭、心、膽汁、睪丸、骨,、骨髓、血、肉、乳汁及牛黃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野牦牛心為帶血塊的干燥心臟。大小不等,重2.5~4.5kg;略帶心包膜,動(dòng)脈血管及少量脂肪,外表棕褐至紫紅褐色。體重堅(jiān)實(shí),斷面棕色或棕褐色,顆粒狀,具黑褐色空腔。氣腥、味甘,以個(gè)大、質(zhì)重、無腐壞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1.乳汁:含同形物17.9%,無脂固形物10.9%,蛋白質(zhì)52%,脂肪7.0%,乳糖4.0%。 2.膽汁:含膽酸(cholic acid)、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石膽酸(lithocholicacid)、膽甾醇等。 3.骨:含多種蛋白質(zhì),如骨膠原。還有磷酸鈣、磷酸鎂。骨髓含蛋白質(zhì)、脂肪、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 4.喉頭(甲狀腺):含二碘鉻氨酸(diiodotyrosine)、3,3-二碘甲鉻氨酸(3,3-diiodoty-rosine)、3,5,3'-三碘甲酪氨酸、3,5,3,5'-四碘甲鉻氨酸、甲狀腺球蛋白(throglobulin)。 5.血:含有形物為紅細(xì)胞、白細(xì)胞、血小板等。蛋白質(zhì)有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脂類含量雖少,但復(fù)雜,其中有磷脂、膽固醇等。糖類以葡萄糖為主,含尿素、尿酸、肌酸、肌酸酐、乳酸、氨基酸。無機(jī)鹽有鈣、鎂、鉀、鈉、碳酸鹽、磷酸鹽、氯化物等。 6.脂肪:主要成分為脂肪酸甘油酯。臘肪酸有棕櫚酸、硬脂酸、肉豆蔻酸、油酸、亞油酸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牦牛膽汁、牛黃的藥理作用與黃牛相同。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píng)價(jià) | |
實(shí)驗(yàn)動(dòng)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心:味甘,性平。
血:味甘、澀,性平。
肉:味甘,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十六味野牛角散:野牛角、訶子、白檀香、五脈綠絨蒿、止瀉木、唐古特烏頭、濕生萹蕾、波棱瓜子、廣木香、硼砂、蓽茇、馬蹄、猛獸骨、寒水石、貝殼各等量。角、蹄、骨、殼燒成炭,硼砂入鍋炒,共為細(xì)末。日服1~3次,每服1~2g。溫開水沖服。治腸胃瘤。 方二:八味野牛血散:野牛血粉50g,訶子、紅花、蓽茇、胡椒、乳香各25g,熊膽、安息香各2.5g,麝香少許。共為細(xì)末。日服3次,每服1~1.5g,溫開水沖服。治下咽困難、胃瘤。 方三:十一味維命散:沉香100g,肉豆蔻45g,乳香50g,木棉花60g,木香80g,野牛心15g,丁香50g,石灰華120g,阿魏10g,訶子250g,廣酸棗60g。粉碎過篩,混勻。功能清心熱,安心風(fēng)。主治維命病引起的神志紊亂、驚悸、失眠多夢(mèng)、頭暈?zāi)垦。每?~3g,一日2次。溫開水沖服。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載:公野牦牛的角可治癤癰和胃病。野牛心可治心病,血可止瀉痢。野牛膽可止血生胃火。喉頭可治癭瘤病。公牦牛舌與白秋石相配,治培根寒癥。野牛骨可提升胃溫,骨髓外敷治瘡傷。野牛肉和筋祛風(fēng),干腹水。《藏醫(yī)藥選編》記述山嵐瘴氣的治療,即血盛者臂脈放血,內(nèi)服十六味杜鵑散接服野牦牛或黑紋青牦牛之血粉一包。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