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藏族醫(yī)學 >> 藏族醫(yī)藥 >> 正文:馬兜鈴 -藏藥哇力嘎藥物說明書
    

馬兜鈴

  
品名
藏名:哇力嘎
漢語拼音
MADOULING
拉丁名
1.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2.A.moupinensis Franch.
英文譯名
銷售地區(qū)
保護品種
中藥材基原
兜鈴科植物馬兜鈴或木香馬兜鈴的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tài)
1.馬兜鈴:多年生纏繞或匍匐狀草本,全體無毛。根圓柱形,黃褐色,有香氣。莖細長,上部有疏分枝,具縱向條紋。單葉互生,柄細長,稍彎曲,約為3~4cm;葉片三角狀狹卵形,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2~4cm,中部以上漸狹窄,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心形,兩側具圓形的耳片,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粉綠色,基出脈5條,中脈直達頂端,網脈兩面均明顯。花單生于葉腋,上部暗紫褐色,下部綠黃色,花梗長10mm,花被長約40mm,外面無毛,內面有柔毛,具5條縱脈,基部膨大呈球形,徑8~10mm,中部收縮成管狀,鐮狀彎曲,上部斜展,開放時呈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而無線狀尾尖;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基部,花絲極短,圍繞著花柱排成一輪,花藥貼生于花柱周圍,外向開裂;子房下位,圓柱形,長約7mm,徑約1.2~2mm,6室,每室具多數胚珠。蒴果球形或長圓形,徑約30mm,下垂,室間開裂,果梗頂端裂成6條絲與果實裂片同數而相連。種子多數,扁平,三角狀心形,寬約5mm,灰棕色,無毛,周圍具淡灰棕色翅而呈梯形,連翅寬約10mm。
2.木香馬兜鈴:攀援木質藤本,長達4m以上,幼枝與芽均密被黃色茸毛,老時被柔毛。單葉互生,葉片卵狀心形,長10~12cm,寬6~10cm,先端銳尖至短漸尖,基部凹入呈深的心形,全緣,葉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3~7cm,被柔毛。單花腋生,被柔毛;üiL約2~5cm;花被長5cm,筒長約4cm,彎曲,略呈煙斗狀,密被黃色柔毛,花被上端3裂成花瓣狀,黃色而具紫紋;雄蕊6枚,花藥貼生于長約4mm的花柱體周圍;雌蕊1,子房下位,長約15mm,6室。蒴果圓柱形,長6~7cm,徑2~3cm,具翅狀棱6條,成熟時6瓣開裂。
動植物資源分布
1.馬兜鈴: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及四川的東部;日本亦有。 2.木香馬兜鈴:產于西藏東南部、四川和云南;分布于湖北及貴州。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1.馬兜鈴:生于中低海拔的半陰山坡、路旁的灌木叢中或疏林下,本種為藏藥,青藏高原不產。 2.木香馬兜鈴:生于海拔1600~3200m的狹谷林下或山坡陰濕處。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1.馬兜鈴: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2.木香馬兜鈴:花期5~7月,果9~10月成熟。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秋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藥用部位
以地上部分入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1.馬兜鈴:本品莖呈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褐色,有縱棱及節(jié),節(jié)間不等長;質脆,易折斷,斷面有數個大小不等的維管束。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三角狀狹卵形或三角形寬卵形,基部心形,暗綠色或淡黃褐色,基生葉脈明顯,葉柄細長。氣清香,味淡。
2.木香馬兜鈴:為圓柱形、半圓柱形的短節(jié),長50~150mm,徑5~12mm;栓皮灰棕色或暗褐色,具細裂紋;剖開面常位于射線部位,呈微黃色,有上下貫通的縱紋,偶見黃色的木質部,中心有類白色的髓部。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整,韌皮部較。ǜo的斷面的韌皮部較莖的韌皮部稍厚),白或微黃色;木質部占斷面寬廣,黃色,可見許多針孔狀的導管斷口,吹氣,可通過整段;髓部白色,但亦偶見頹廢而呈黑色。氣微香。味苦。
顯微鑒別:1.馬兜鈴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或扁平細胞,外壁稍厚,外被角質層。皮層較窄,僅為數列細胞,中柱鞘纖維有6~10余層,連接成環(huán)帶,外側的纖維壁厚,內側逐漸變薄。維管束5~7個,大小不等,其中3個特別發(fā)達。韌皮部較狹,形成層連接成環(huán),木質部細胞均木化,主由大型導管與木纖維組成,導管類圓形,直徑10~170μm。髓及射線明顯,細胞中偶含有草酸鈣簇晶。本品含少數細小淀粉粒。
2.木香馬兜鈴的莖橫切面:木栓細胞10~20列。皮層薄壁細胞中散在石細胞群或單個石細胞。皮層內的維管束呈放射狀排列,射線細胞7~30列,導管直徑40~300μm。射線、髓部與皮層薄壁細胞中含多數淀粉粒,并散在草酸鈣簇晶。
粉末鑒別:木香馬兜鈴莖的粉末灰黃色。鏡檢見眾多淀粉粒,單粒,少數2~4個組成復粒,單粒的呈類圓形、橢圓形、盔狀,直徑3~18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石細胞類方形或類三角形、楔形,直徑30~100μm,淡黃色,常成群。草酸鈣簇晶直徑15~35μm。導管多為具緣紋孔,直徑40~300μm。纖維壁稍厚,直徑10~20μm。木栓組織棕黃色,細胞多角形(表面觀)。
中藥化學成分
從木香馬兜鈴藤中分離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C(20)H(50)O)、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C(17)H(11)NO(7))、木蘭花堿magnoflorine(C(20)H(24)N-O(4))+)和酸性物質等。從其根、莖中分得十三個化合物,其中一個新化合物命名為穆坪馬兜鈴酰胺(moupinamide,C(18)H(19)NO(4)),其余為馬兜鈴酸Ⅰ(ar-istolochicacid Ⅰ,C(18)H(11)NO(7))、尿囊素(allantoin,C(4)H(6)N(4)O(3))、紫丁香酸(syringic acid,C(9)_H(10)O(5))、香豆酸(P-coumariclnarlc acid C(9)H(8)O(3))、馬兜鈴酸Ⅳ(aristolochic acid C(17)H(11)NO(8))、β-谷甾醇(β-sitosterol)、木蘭花堿(magnoflorine)、馬兜鈴酸Ⅳ甲醚(aristolochic acidⅣmethyl  etherC(18)H(13)NO(8)),棕櫚酸(palmitic acid C(16)H(32)O(2))、馬兜鈴酸Ⅱ(aristoloch-ic acid ⅡC(17)H(9)NO(6))、N-(p-hydroxyphenethyl)-P-coumaramide (C(17)H(17)NO(3))、馬兜鈴酸Ⅳ甲醚甲酯(aristolochic  acid Ⅳ methyl ether methyl esterC((19)H(15)NO(8))。
理化性質
理化鑒別:1.取木香馬兜鈴莖粉2g,加酸性乙醇40ml,水浴回流1小時,濾取醇液20ml,以試液調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干,加5%鹽酸液5ml,溶解,于3支小試管中各取濾液1ml,分別加碘化汞鉀試液,碘化碘鉀試液、碘化鉍鉀試液各2滴,分別產生淡黃色、棕紅色、紅棕色沉淀或渾濁(檢查生物堿)。 2.取本品粗粉2g,加水40ml回流提取1小時,濾過,濾液50ml,在離紙端10mm處點樣于20×80mm(2)新華層析濾紙條上,干后用小燒杯盛乙醇垂直展開至濾邊另一端邊緣處,取出,揮干溶劑,噴顯色劑(0.1%甲基紅醇溶液5ml,0.1 %甲基橙溶液15ml,石蕊水溶液20ml,混勻),立即顯黃色斑點,放置片刻,變黃紅色,后成紅色。(檢查有機酸)
中藥化學鑒定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中藥劑型
散劑,湯劑。
中藥制藥工藝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1.抑菌作用:馬兜鈴煎劑對黃色葡萄球菌、炎球菌、史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劑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祛痰、平喘作用:用麻醉家氣管套管法,用25%馬兜鈴煎劑以4ml/kg劑量灌服,有祛痰作用。用其浸劑給豚作灌流實驗,可以看到明顯的擴張支氣管作用,并能解除硝酸毛果蕓香堿、氯化乙酰膽堿、磷酸組織胺所引起的支氣管痙攣。
3.循環(huán)系統(tǒng)作用:在實驗動物交感神經完整的情況下,青木香制劑可引起動物血管擴張。其根粗制劑均可引起一定的降壓作用,一般煎劑作用較強。經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的木蘭花堿對麻醉靜注2mg/kg,降壓作用立即出現,血壓降低50%~60%,持續(xù)90~120min,對腎型高血壓犬6mg/kg靜注也有明顯降壓作用,對舒張壓作用尤為明顯。在離體大鼠膈肌膈神經標本上,它有箭毒樣作用,其效應約為箭毒的1/100~1/200。
4.鎮(zhèn)靜作用: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青木香對小鼠有鎮(zhèn)靜作用,這與臨床上看到的止痛效能有一定關系。
5.抗生育作用:由乙醇浸出馬兜鈴根部中提取的馬兜鈴糖苷和p-香豆酸經對小鼠實驗證明有抗生育作用。小鼠一次口服50mg/kgp-香豆酸,具有100%阻止生育的活性。此外,馬兜鈴酸是昆蟲的不育劑,以0.075%飼雄虻能致不育。
6.其他作用:木香馬兜鈴酰胺在體外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和影響血小板內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馬兜鈴酸是一個少見的合硝基化合物,能提高吞噬細胞的活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并可對抗由潑尼松引起的抑制吞噬細胞的作用;又是細胞毒,能抑制腫瘤。但馬兜鈴酸Ⅰ及Ⅱ也能誘發(fā)突變,可致癌,其甲酯60mg/kg劑量,每周于動物給藥5日,連續(xù)4周,對肝、腎有一定損害。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毒性試驗:從根分離出的芳香物質,對可引起中樞麻痹,對小白鼠、家兔引起間歇性痙攣,對家兔腎引起急性出血性腎炎。揮發(fā)油部分使小鼠驚厥死亡。粗制劑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5.7g/kg,以100%煎劑給兔靜脈注射,在1g/kg時可致家兔死亡,精制浸膏較粗制浸膏毒性小五倍。小鼠靜注木蘭花堿LD(50)為20mg/kg,長期口服其10倍劑量,無明顯慢性毒性。
藥物篩選
新藥的臨床評價
實驗動物的品種
小鼠,豚鼠,兔,蛙,犬,貓。
方劑組成
藥物和劑量
藥物配伍
方一:馬兜鈴、渣訓膏、藏木香,牛黃余甘子,西紅花、蒂達、芫荽子,熊膽、波棱瓜子,綠絨蒿、巴夏嘎,木香。 方二:馬兜鈴,紅花,綠絨篙,麻黃石灰華,訶子。 方三:馬兜鈴,紅花,牛黃,榜嘎,石灰華,逆洛,止瀉木子,大株紅景天。 方四:馬兜鈴、綠絨蒿、余甘子,石灰華、木香、藏木香、甘草,丁香、波棱瓜子、朵架、桂皮,沉香、渣訓膏,朱砂蓽茇,熊膽,麝香,巴夏嘎、紅花、寒水石(乳劑),藏紅花,甘青青蘭、虎耳草,牛黃。 方五:朵莫釀,榜嘎、力嘎圖、木香馬兜鈴。 方六:紅花,木香馬兜鈴、綠絨蒿、蒂達、麻黃、石灰華,訶子。
藥性
苦,涼,輕,糙。
歸經
功效
清熱利濕。
性味分類
主治
肝熱病、肺熱病、血熱病、腑熱病、培根病、瘟疫病。
用法用量
常用配方。
用藥忌宜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方一:馬兜鈴、渣訓膏、藏木香各50g,牛黃、余甘子各90g,西紅花、蒂達、芫荽子各80g,熊膽、波棱瓜子各60g,綠絨蒿、巴夏嘎各70g,木香40g。以上除牛黃、熊膽、西紅花分別另粉碎外,其余粉碎成細粉,過篩,再將牛黃、熊膽、西紅花加入,混勻即可。本品氣香,味苦。有涼血、止血之功效。用于培根木布病引起的吐血、咯血、便血、鼻衄及外傷出血。一日3次,每次1~2g。
方二:馬兜鈴150g,紅花225g,綠絨篙150g,麻黃150g,石灰華150g,訶子200g。以上共研細粉,過篩混勻即可。本品氣微香,味苦。有清熱消炎、保肝之功效。用于新舊肝病、肝大、肝區(qū)疼痛、食欲不振。一日2次,早晚服,一次2~3g。
方三:馬兜鈴150g,紅花90g,牛黃3g,榜嘎150g,石灰華150g,逆洛150g,止瀉木子150g,大株紅景天150g,以上除牛黃另研外,其余混合粉碎成細粉,過篩,將牛黃與以上細粉配研,混勻即可。本品氣微,味苦、澀。有消炎、止痢之功效。用于腹痛、赤痢、腸炎等癥。一日2~3次,一次1~1.5g。
方四:馬兜鈴、綠絨蒿、余甘子各100g,石灰華、木香、藏木香、甘草各50g,丁香、波棱瓜子、朵架、桂皮各30g,沉香、渣訓膏各40g,朱砂、蓽茇各20g,熊膽2g,麝香0.5g,巴夏嘎、紅花、寒水石(乳劑)各70g,藏紅花10g,甘青青蘭、虎耳草各80g,牛黃0.8g。以上除藏紅花、熊膽、朱砂、牛黃、渣訓膏、麝香分別另研細粉外,其余粉碎成細粉,與藏紅花、熊膽、朱砂、牛黃細粉合并串研,過篩混勻,用麝香、渣訓膏加適量水泛丸,干燥即可,每丸重0.5~0.53g。本品氣微香,味苦、澀。有清肝熱之功效。用于毒及“木布”降于膽腑,肝熱引起的疼痛,肝腫大引起的肝區(qū)疼痛等新舊肝病。一日2~3次,一次4~5丸。
方五:朵莫釀120g,榜嘎、力嘎圖、木香馬兜鈴各100g。共制粗粉,過篩混勻。能清熱,止瀉。治腸炎、腹痛。每次2~3g,煎服,一日2~3次。    
方六:紅花225g,木香馬兜鈴、綠絨蒿、蒂達、麻黃、石灰華各150g,訶子200g,共為細粉,過篩,混勻。能清熱,消炎,保肝。用于新舊肝病、肝腫大、肝區(qū)痛疼、食欲不振。一次2~3g,一日2次。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考證
《晶珠本草》記載:“哇力嘎清肝熱、肺熱、腑熱!蓖哿Ω聻樘兕愔参,狀如木藤蓼,皮厚、灰黑色!段稓鬘》載:“哇力嘎涼、輕,功效治血病、時疫,清熱”。讓鈞多吉說:“哇力嘎治血機亢進”!秷D鑒》記載“哇力嘎纏繞著其他樹木而生,味苦,性糙。功效治培根病、疼痛、血病。”《釋詮》中記載:“哇力嘎像朽漆木”!秷D鑒螺眼》指出:“哇力嘎像牛尾蒿根”!秷D譜》記載:“哇力嘎像枯老的鐵線蓮”。
藥物應用鑒別
(1)青海藏醫(yī)所用本品多為木通。 (2)四川中藥材“淮通”多為木香馬兜鈴的莖或有帶根莖的,云南中藥材“防己”(理防己)用的是木香馬兜鈴的根莖。此外,西藏尚用大果馬兜鈴A.macrocarpa C.Y.Wu et S.K.wu. 近于木香馬兜鈴,但葉先端微回,上面近無毛,下面被稀疏的毛;葉柄長10cm;果粗圓柱狀;長13cm,直徑4~5cm。生于海拔約2100m山坡闊葉林中,產于西藏東南的察隅。亦用藏木通A.griffithii Hook.f.et Thoms ex Duchartre.,木品葉為闊卵形或圓形,背面密被長柔毛,上面疏生短毛;葉柄長5cm;果下垂細胞圓柱狀,長15~17cm,莖部稍扭曲。生于海拔2100~2700m的河谷林邊及雜木叢中,產于西藏。 (3)蒙醫(yī)所用藏文藥名“哇力嘎”者為山木通(短尾鐵線蓮)Clematis brevicaudata DC.。 (4)中醫(yī)通常將馬兜鈴的根入藥,有行氣活血,利水消腫之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