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Cao dou kou
|
維藥名 | 卡克樂
|
別名 | 可黑里、渴褐里《回回藥方三十六卷》,黑里、阿拉依其《明凈詞典》。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種子團。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草豆蔻 Alpinia ratumadai Hayata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狀莖粗壯,棕紅色。葉2列,具短柄;葉片狹橢圓形或披針形,長30~55cm,寬2~9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疏毛或光滑;葉鞘膜質(zhì),抱莖,葉舌廣卵形,長3~6mm,密被絨毛?偁罨ㄐ蝽斏偦üiL30cm,密被黃白色長硬毛;花疏生,小苞片寬大,長2.5~3.5cm,外被粉毛,花后脫落;萼筒狀,長約2cm,外被疏柔毛,一邊開裂,頂端3裂;花冠白色,花冠管長約1.2cm,上部3裂,中間裂片長圓形,兩側(cè)裂片橢圓形,唇瓣闊卵形,先端有3個淺圓裂片,邊緣具缺刻,白色,內(nèi)面具淡紫紅色斑點;側(cè)生退化雄蕊極短或不存在,發(fā)育推蕊1,花絲扁圓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住,卵圓形,密被淡黃色絹毛,花枝細長,緊貼于花絲槽內(nèi),從藥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狀附屬物,柱頭略膨大,頂端下陷,具緣毛。蒴果圓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時黃色;ㄆ4~6月。果期5~8月。
我國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實略變黃色時采收,來得后曬至八九成干,剝?nèi)スぃ贂裰磷愀。或(qū)⒐麑嵱梅兴誀C后曬至半干。去其果皮,再曬至足干。宜置陰涼干燥處。
|
藥材鑒別 | 干燥種子團呈圓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5~2.5cm,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中間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shù)粘連緊密。種子卵圓狀多角形,長3~5mm,直徑約3mm。表面灰棕色,被一層白色透明的假種皮,背稍隆起,合點約在中,種臍位于背側(cè)面,種脊為一縱溝,經(jīng)腹面至合點,破開后里面灰白色。氣芳香,味辛辣。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干熱,味辛。
《注醫(yī)典》“三級干熱!
|
功效 | 生干生熱,溫中補胃,燥濕止痛,止吐止瀉,化痰止咳。
|
主治 | 主治濕寒性黏液質(zhì)性疾病,如寒性胃虛,濕性嘔吐,腹瀉,關(guān)節(jié)酸痛,痰多咳嗽等。
《注醫(yī)典》:“溫補胃脘,降逆止吐,收斂固澀等;治胃脘寒虛,惡心嘔吐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3g?扇霚珓、糖漿、蜜膏、消食膏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
代用藥 | 若本品缺貨,可用草果代。
|
附方 |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1582 藥理 [1]李在琉,等.中醫(yī)雜志.1980,21(2):148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