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傣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藥 >> 正文:水蓼 -傣藥非喃藥物說明書
    

水蓼

  
漢語拼音
Shui liao
傣藥名
非喃
別名
費皮
中藥材基原
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1. 一年生草小,高20~80cm。直立或下部伏地;莖紅紫色,無毛,節(jié)膨大,且具須根。葉互生,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9cm,寬5~15mm,網端漸尖,均有腺點,無毛或在葉脈、葉綠處有小刺毛;托葉鞘膜質,筒狀,有短緣毛;葉柄短。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細長,下部間斷;包片鐘形,疏生睫毛或無毛;花具細花硬而伸出苞片外,間有1~2朵花包在膨脹的托鞘內;花被4~5裂,裂片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或淡紅色,有腺狀小點;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長2~2.5mm,表面有小點,黑色,無光澤,包含在宿存的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90~2500m的田邊、溪邊、水塘邊草叢中。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河南、陜西、甘肅、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凈曬干備用,或用鮮品。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根須狀,表面灰棕色或紫褐色。莖圓柱形,有分枝,長20~80cm,直徑約至2mm,表面灰綠色或棕紅色,有細棱線,節(jié)膨大。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完整者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0cm,寬5~15m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棕褐色,下面褐綠色,有棕黑色斑點及細小半透明的腺點;托葉鞘筒狀,長0.8~1.1cm,紫褐色,緣毛長l~3mm。穩(wěn)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10cm,花淡綠色,花被5裂,具腺點。氣微,味辛辣。
化學成分
水蓼全草含水蓼二醛(polygodial tadeonal),異水蓼二醛,密葉辛木素(confertifolin),水蓼酮(Poly-gonone)[1,2],水蓼素一7一甲醇(persicarin-7-methylether)[3],水蓼素(Persicarin),槲皮素(quercetin),槲皮苷(quercitrin),槲皮黃苷(uercimeritrin),絲挑苷(hyperoside)[4,5],阿魏酸(ferulicacid),芥子酸(sinapic。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木犀草酸(melilotic acid),香豆酸(coumaricacid)等[6]。 葉還含異水蓼醇醛(isopolygonal),水蓼醛酸(polygonicacid),11一乙基栓皮內酯(l1-ethoxycinnamolide),11一羥基密葉辛木素(valdiviolide)等[7],含花白苷(leucoanthocyanin)[8],各種硫酸酯如槲皮素一3一硫酸酯(quercetin-3-sulphate)[9]及3'一甲基槲皮素(3’-methylquercetin)和 7,4’一二甲基槲皮素(7,4’-dimeth-qlquercetin)[10]。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水蓼葉有較弱的止血作用。所含的苷類成分能加速血液凝固,還能加強子宮的收縮[1]。 2.抗炎作用 本品對巴豆油所致大急性炎癥有抗炎作用[2]。 3.抗癌作用 所含水蓼二醛等對非洲淋巴細胞瘤病毒(EB)活化有顯著抑制作用[3]。 4.抗氧化作用 葉中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有抗氧化作用[4]。
性味
味微麻,性平。入水塔。
功效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主治“攏沙龍接火,攏沙龍接喉”(咽喉腫痛,牙痛),“攏達兒”(腮腺、頜下淋巴結腫痛),“魯旺魯短”(小兒腹瀉),“緬滇賀,緬白賀”(蜂螫,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10~20g;或開水泡服。外用:鮮葉適量,搗爛敷。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攏沙龍接火,攏沙龍接喉”,“攏達兒”水蓼根10g,香寥根15g,四棱豆根30g。煎服或開水泡服。(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2.治“魯旺魯短”水蓼根10g。煎湯內服。(景洪市傣醫(yī)波巖應驗方) 3.治“緬滇賀,緬白賀”水蓼鮮葉適量。搗爛,包敷患處。(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Witanowskl W R,et a1.C A,1934,28:1776z [2]田原昭,等、醫(yī)學中央雜志(日),l964,198:689 [3]Haruo Tatsuta C A,1957,51:5918d [4]川口利一,等.藥學雜志(日),1940,6O:352 [5]Hdrbammer 1.et al.CA,1955,49:570e [6]Lucjan S,et al.C A,1988,108:156523g [7]Fukuyama Y,et a1.Phytochemistry,1985,24(7):1521 [8]Racz G,et a1.C A,1962.57:4757d [9]Aklra Y.et a1.Phytochemistry.1994,35(4):885 [10]Haraguchi H,et al.C A,1992,117:88998z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7.519 [2]朱顯.遼寧中醫(yī)雜志,1958,(2):43 [3]本武.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90,12(6):371 [4]Haraguchi H,et al.C A,1992,117:88998z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參考
《中華本草》傣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