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傣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藥 >> 正文:大葉木鱉子 -傣藥麻西嘎藥物說明書
    

大葉木鱉子

  
漢語拼音
Da ye mu ble zi
傣藥名
麻西嘎
別名
中藥材基原
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藤莖、根、種子和果實。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木鱉子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Spreng. 攀緣大藤本。具塊狀根。莖圓柱形,有縱棱條。葉互生,葉柄在基部或中部有2~4個腺體;葉片卵狀心形,長、寬均10~20cm,3~5中裂或不分裂,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波狀,炳長4~5cm,卷須腋生,不分枝,螺旋扭曲;ㄒ干,雌雄異株;雄花單生于葉腋或有時3~4朵著生在極短的總狀花序梗軸上,若單生時花梗達12cm,頂端生一大苞片,兜狀;花萼筒漏斗狀,花冠黃色,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雄蕊3,2枚2室,1枚1室,藥室1回折曲;雌花單生于葉腋,苞片兜狀,子房密生刺狀毛。果卵圓形,表面有肉刺。種子扁圓形,棕黑色,有花紋,具棱角;ㄆ4~5月,果期7~8月。 多生于海拔100~2000m的土層深厚處,庭院有栽培。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臺灣、湖南和西藏。
采收加工
用鮮品,秋季果熟時采摘,剖開取種子,除鮮用外可曬干備用。藤莖及根全年可采。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種子呈扁平圓板狀或略呈三角狀,兩側多少不對稱,中間稍隆起或微凹下,長2~4cm,寬1.5~3.5cm,厚約5mm。表面灰棕色至棕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wǎng)狀花紋或僅有細皺紋。周邊有十數(shù)個排列不規(guī)則的粗齒,有時波狀,種臍端稍窄縮,端處近長方形。外殼質硬而脆,內種皮甚薄,其內為2片肥大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理化鑒別(l)取本品粗粉2s,加乙醚20ml,溫浸30min,濾過。取醚液2ml,置玻璃皿中,揮去乙醚,殘渣加無水硫酸鈉少量,直接加熱,產生氣泡及具刺激性的濃白色氣體。(檢查油脂) (2)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熱30min,濾過。取濾液2ml,置帶塞試管中,密塞,用力振搖lmin,發(fā)生大量泡沫,10min內不消失。(檢查三萜皂苷)
化學成分
種子含木瞥子皂苷(momordica saponin)Ⅰ和Ⅱ[1], α一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2],木鱉子酸(momordicacid)[3],α一桐酸(α-eleostearic acid)[4],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甾醇(sterol)[3],海藻糖(mycose)和脂肪油[5]等。還含木鱉糖蛋白(momorcochin)S[6]和木鱉子素(cochinchinin)[7]等。
藥理作用
細胞毒作用 木鱉糖蛋白S與人漿細胞的單克隆抗體連接形成的免疫毒素對靶細胞有選擇性細胞毒作用[1]。
性味
味苦,性涼。種子有小毒。入風、水塔。
功效
利水消腫,殺蟲止癢,鎮(zhèn)靜安神。
主治
主治“規(guī)泵”(水腫),“攏習哈習毫”(癬),“害埋攏很”(高熱驚厥),“攏麻想多烘”(皮膚紅疹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藤莖、根15~30g;果實、根磨于水中,l~2g。外用:根、藤莖適量,煎湯洗;果實去籽,火烘后擦患處。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攏泵”大葉木鱉子200g。煎水外洗。 2.治“攏習哈習毫”大葉木鱉子果1枚。切為兩半,去籽,將芒硝5g置于果內,用火烘熱,擦患處。 3.治“害埋攏很”大葉木鱉子根適量。用水磨汁內服。 4.治“攏麻想多烘”大葉木鱉子藤適量。煎水外洗。(1~4方出自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Masayo I,et a1.Chem Pharm Bull,1985,33(2):464 [2]Kurnada S,et a1.藥學雜志(日),1940,60:581 [3]Turakami T,et a1.Tetra Lett,1966.5137 [4]Hopkins C Y,et a1.C A,1969,71:10287d [5]中尾萬三.藥學雜志(日),1919,453:897 [6]Stirpe F.et al.C A,1991,115:24777c [7]鄭碩,等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92,24(4):311 藥理 [1]Bolognesi A,et a1.C A,1990,112:72697m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西雙版納傣藥志》
參考
《中華本草》傣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