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甘肅中醫(yī)2002,15(2):33-35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人參10g(或黨參15g,太子參12g),白術15g,炒麥芽12g,茯苓15g,炙甘草6g,半夏15g,炒枳實12g,厚樸10g,三七10g,血竭9g,紅花9g,蒲公英12g,浙貝母12g,萊菔子15g。 |
加減 | 面色晄白、氣短乏力明顯者加生黃芪30g,益氣散10g(西洋參、黨參);泛酸嘈雜、胃脘灼熱者,加賊骨12g,煅瓦楞子24g;脘腹脹甚者加蘇梗12g,砂仁10g,木香6g;胃脘冷痛者加炮姜6g,高良姜6g,延胡索10g;大便溏薄者加炒白扁豆10g,炒山藥15g;呃逆甚時加旋覆花30g,代赭石15g,降香6g;大便干結或不暢者加大黃10g,元參15g,元明粉(烊化)6g。 |
功效 | 健脾和胃,消痞除滿,和血通絡。 |
主治 | 萎縮性胃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飯后1小時服。3個月為1個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蘭州大學校醫(yī)院徐杰,觀察了化瘀消痞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療效標準:依1991年《中醫(yī)雜志》中“關于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專家座談會紀要》分為四級。治愈:臨床主癥消除,胃鏡病檢及有關檢查基本正常。顯效:主癥減輕2個“+”以上,胃鏡病檢及有關檢查明顯好轉。有效:主癥減輕1個“+”以上,胃鏡病檢及有關檢查輕度好轉。無效:主癥減輕未及1個“+”以上,胃鏡病檢及有關檢查無好轉。結果:本組225例,癥狀6項(胃隱痛、痞滿、疲乏、納少、呃逆、泛酸)總有效率96.75%-98.09%。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