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新中醫(yī)1992,(2):27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制僵蠶10g,甜葶藶10g,皂莢(刮去皮醋炙)6g,制全蝎5g,蜈蚣5g,蟬蛻9g,地龍干15g,天竺黃15g,牛黃米(即牛苦膽浸泡谷米,陰干入藥)25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百日咳。 |
制備方法 | 諸藥焙干研極細末,高壓蒸半小時,包裝備用。 |
用法用量 | 1歲以下每次0.5g,2歲以下1g,3歲以下1.5g,3歲以上2g,均日3次,開水或喂奶時沖服,15日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百日咳138例,男61例,女77例;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8歲;病程短則10日以內(nèi),長則達60日以上。均有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和痙咳后雞鳴樣深吸氣吼聲等特征,其中有不同程度發(fā)熱者24例,眼瞼面部浮腫者102例,鼻、結(jié)膜下出血者63例,舌系帶糜爛者32例,肺門與基底部可聽到鼾聲者27例,并發(fā)肺炎,雙肺中、小水泡音,呈點片狀小葉陰影者16例,出現(xiàn)窒息抽風者1例。結(jié)果:發(fā)熱者24例,治后2-4日退熱者21例。痙咳癥狀在10日內(nèi)消失者84例,15日內(nèi)消失48例,其中眼瞼、面部浮腫、舌系帶糜爛及鼻、結(jié)膜下出血者,均在15日內(nèi)隨咳止而減輕或消失。有鼾聲者27例,5-15日消失者26例;有中、小水泡音者7例,7-15日消失者5例。1例于痙咳時窒息、抽風,治后14日癥狀消失?傆行蕿95.7%。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