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醫(yī)雜志1987,(2):116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麻黃15g,附子(先煎)20g,細辛5g,紅參20g,丹參25g,麥冬15g,當歸15g,郁金12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緩慢性心律失常。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3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50例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齡28-67歲。其中確診為冠心病23例,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9例,確診為肥厚性心肌病4例,未明確診斷者14例。臨床分型屬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13例,單純竇性心動過緩12例,竇性心動過緩合并Ⅰ度房室傳導阻滯(簡稱AVB)7例,竇性心動過緩合并Ⅱ度Ⅰ型AVB8例,竇性心動過緩合并Ⅱ度Ⅱ型AVB3例,Ⅲ度AVB7例。病竇綜合征13例,均經(jīng)阿托品試驗證實(診斷標準依據(jù)1977年制定的北京地區(qū)病竇綜合征診斷參考標準),其中合并Ⅱ度竇房傳導阻滯者6例,竇性靜止者2例,竇性心動過緩者5例。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常見心律失常病因、嚴重程度及療效參考標準”制定,結(jié)果:病竇綜合征顯效5例,有效6例,無效2例。單純竇性心動過緩顯效10例,有效2例。竇性心動過緩合并Ⅰ度AVB顯效5例,有效2例;合并Ⅱ度Ⅰ型AVB顯效3例,有效4例,無效1例;合并Ⅱ度Ⅱ型AVB有效1例,無效2例;Ⅲ度AVB顯效1例,有效4冽,無效2例?傆50例中,獲顯效24例(48%),有效19例(38%),無效7例(14%);總有效率為86%。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