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酸箕、三葉酸草、酸母草、鳩酸草、小酸茅、雀林草、酸漿、赤孫施、酸啾啾、田字草、酸漿草、雀兒草、酸母草、酸餃草、小酸苗、酸草、三葉酸、三角酸、雀兒酸、斑鳩草、酸味草、酸迷迷草、三葉酸漿、酸酸草、酸斑莧、咸酸草、酸酢草、酸得溜、鋪地蓮、酸梅草、三葉破銅錢、黃花梅、滿天星、黃花草、六葉蓮、野王瓜草、王瓜酸、沖天泡、長(zhǎng)血草、酸芝草、酸批子、東陽火草、水晶花、蒲瓜酸、鵓鴣酸、斑鳩酸、三梅草、老鴉酸。 |
漢語拼音 | cu jiang cao |
英文名 | Creeping Woodsorrel Herb, Herb of Creeping Oxalis |
藥材基原 | 為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酢漿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細(xì)長(zhǎng),莖細(xì)弱,常褐色,匍匐或斜生,多分枝,被柔毛。總?cè)~柄長(zhǎng)2-6.5cm;托葉明顯;小葉3片,倒心形,長(zhǎng)4-10mm,先端凹,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葉背疏生千伏毛,脈上毛較密,邊緣具貼伏緣毛;無柄;▎紊驍(shù)朵組成腋生傘形花序;花梗與葉柄等長(zhǎng);花黃色,萼片長(zhǎng)卵狀披針形,長(zhǎng)約4mm,先端鈍;花瓣倒卵形,長(zhǎng)約9mm,先端圓,基部微合生;雄蕊的花絲基部合生成簡(jiǎn);花枝5。葫果近圓柱形,長(zhǎng)1-1.5cm,略具5棱,有喙,熟時(shí)彈裂;種子深褐色,近卵形而扁,有縱槽紋;ㄆ5-8月,果期6-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荒地、田野、道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rùn)氣候,喜陰濕地生長(zhǎng)。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的砂質(zhì)壤上或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4月播種,撒播或條播,播后薄覆細(xì)土,以不見種子為度,稍加鎮(zhèn)壓。經(jīng)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rùn)。 田間管理 生長(zhǎng)期間經(jīng)常拔除雜草,追施稀人糞尿或硫酸銨、尿素等。遇雨水過多要及時(shí)排除積水;遇旱要適時(shí)埔溉。 |
采收和儲(chǔ)藏 | 全年均可采收,尤以夏、秋季為宜,洗凈,鮮用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為段片狀。莖、枝被疏長(zhǎng)毛。葉紙質(zhì),皺縮或破碎,棕綠色;S色,萼片、花瓣均5枚。蒴果近圓柱形,有5條棱,被柔毛,種子小,扁卵形,褐色。具酸氣。味 咸而酸澀。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乙醛酸(glyoxalic acid),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牡荊素-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texin-2〃-O-β-%26#09;D-glucopyranoside),以及17種化合物:如2-庚烯醛(2-heptenal),2-戊基呋喃(2-pentylfuran),反式植醇(trans- phytol),并含中性類脂化合物(neutral lipid),糖脂(glycolipide),磷脂(phospholipide)以及脂肪酸(C10-C14),a-生育酚(a-tocopherol),β-生育酚(β-tocopherol)。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對(duì)大腸桿菌則無效;此植物據(jù)云對(duì)羊有毒。同屬植物毛茛酢漿草Oxalis cernus 能傷害家畜腎臟,使血中非蛋白氮明顯升高。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寒 |
歸經(jīng) | 大腸;小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涼血散瘀;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濕熱泄瀉;痢疾;黃疸;淋證;帶下;吐血;衄血;尿血;有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濕疹;疥癬;痔瘡;麻疹;燙火傷;蛇蟲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研末;或鮮品絞汁飲。外用:適量,煎水洗、搗爛敷、搗汁涂或煎水漱口。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水瀉: 酢漿草三錢沖,加紅糖蒸服。(《云南中醫(yī)驗(yàn)方》)②治痢疾: 酢漿草研末,每服五錢,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③治濕熱黃疸:酢漿草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二次,分服。 (《江西民間草藥》)④治血淋熱淋: 酸漿草取汁,入蜜同服。(《履CHAN巖本草》)⑤治尿結(jié)尿淋: 酸漿草二兩,甜酒二兩。共同煎水服,日服三次。 (《貴陽民間藥草》)⑥治二便不通: 酸草一大把, 車前草一握。搗汁人砂糖一錢,調(diào)服一盞;不通再服。 (《摘元方》)⑦治小便不通,氣滿悶: 酸漿草一握。研取自然汁,與醇酒相半,和服;不飲酒,用甘草三寸,生姜一棗大,銼,同研,用井華水五分盞,濾取汁和服亦得。 《圣濟(jì)總錄》酸漿酒)⑧治赤白帶下: 三葉酸草, 陰干為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千金方》)⑨治麻疹: 酸味草每用二錢至三錢。水煎服。(《嶺南采藥錄》)⑩治鼻衄: 鮮酢漿草杵爛,揉作小丸,塞鼻腔內(nèi)。(《江西民間草藥》)(11)治吐衄: 酢漿草四錢,食鹽數(shù)粒。水煎服。 (《閩東本草》)(12)治瘧疾: 酢漿草三錢,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13)治齒齦腐爛: 鮮酢漿草和食鹽少許,搗爛絞汁,用消毒棉花蘸汁,擦洗患處,一日三、五次。 《江西民間草藥》)(14)治咽喉腫痛: 鮮酢漿草一至二兩,食鹽少許。共搗爛,用紗布包好含于口中;或煎湯漱口。并治口腔炎。(《閩東本草》)(15)治喘咳: 鮮酢漿草一兩, 加米少許煮服,連服三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16)治療瘡: 鮮酢漿草,和紅糖少許,搗爛為泥,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17)治乳癰: 酢漿草五錢。水煎服,渣抖爛外敷。 (《湖藥物志》)(18)治腹部癰腫: 鮮酢漿草二兩。放碗內(nèi)搗出汁,熱甜酒沖,去渣服。 (《江西民間草藥》)(19)治癬瘡作癢: 雀兒草擦之。 (《永類鈐方》)(20)治痔: 雀林草一大握,粗切。 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升,頓服盡,三日重作一劑。 (《外臺(tái)秘要方》)(21)治跌打新老損傷: 一、酢漿草根三錢。甜酒煎服。二、酢漿草四份,蔥頭二份,生姜一,酒釀糟五。同杵爛,炒熱,布包尉之,俟溫敷傷處。 (《江西民間草藥》)(22)治創(chuàng)傷青腫: 鮮酢漿草二兩。搓傷處;又用鮮草二兩,加紅糖五錢。開水燉服。 (《閩東本草》)(23)治湯火傷: 酢漿草洗凈搗爛,調(diào)麻油敷患處。 (《閩東本草》) |
臨床運(yùn)用 | 1.治療失眠:取酢漿草10斤、松針(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加水8000ml,煎1小時(shí),過濾去渣;另取大棗1斤搗碎,加水2000ml煎 1小時(shí),過濾去渣。將兩液混合,加適量糖及防腐劑備用。每服15-20ml,每日3次。觀察5000余例,有定的鎮(zhèn)靜、安眠效果。 2.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酢漿草 1兩,瘦豬肉1兩燉服。每日 1劑,連服 1周。治療20余例(部分病例配合中藥復(fù)方治療),均取得一定療效。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1.《綱目》:醉漿草,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酸漿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以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誤矣。閩人鄭樵《通志》言福人謂之孫施,則蘇頌《圖經(jīng)》赤孫施即此也。孫施亦酸箕之訛耳。 2.《綱目抬遺》:酸迷迷草有赤、 白二種。赤帶用赤者,白帶用白者,搗汁半酒盞,和勻,加紹興酒半盞,煮熟服。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Oxalis corniculata L.[O.repens Thunb.] |
科屬分類 | 酢漿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