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布亞。 |
漢語拼音 | ku dou zi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Foxtail-like Sophora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苦豆子 灌木,枝多成帚狀,密被灰色平伏的絹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6-15cm;小葉15-25,灰綠色,長圓形,長1.5-2.5cm,寬7-10mm,葉兩面及葉軸均被絹毛,頂端小葉較小,帶革質,先端鈍,基部近圓,托葉小,鉆形,宿存?偁罨ㄐ蝽斏L12-15cm;花密生;萼鐘狀,長約8mm,萼齒短三角狀,密生平貼絹毛;花冠蝶形,黃色,較萼長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漸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莢果串珠狀,長3-7cm,密生短細而伏的絹毛。種子多數(shù),淡黃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打下種子,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種子含生物堿:槐根堿(sophocapine),氧化槐根堿(oxysophocarpine),苦參堿(matrine),槐定堿(sophoridine),槐胺(sophoramine),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金雀花堿(cytisine),N-甲基金雀花堿(N-methylcytisine),槐定堿N-氧化物(sophoridine N-oxide),苦豆堿(alperine)。還含有胡蘿卜素(carotene)(chlorophyll),生育酚(tocophenol),油(oil),油中的脂肪酸有: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又含苦豆子膠12.8%,其中水溶性多糖內(nèi)各種單糖及其組成比為:半乳糖(galactose):甘露糖(mannose):鼠 李糖(rhamnose):核糖(ribose):木糖(xy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葡萄糖(glucose)為1.00:1.83:0.02:0.03:0.02:0.05:0.03。另含苦豆雙黃酮甙{6-β-D-glucopyranosyl-5,7-dihydro- xy-2-(4-hydroxyphenyl)-8-[7-hydroxy-2-(4-hydroxyphenyl)-5-methoxy-6-β-D-xylopyranosyl-4-oxo-4H-1-benzopyran-8-yl]-4H-l-benzopyran-4-one}。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苦參堿、槐果堿、槐定堿靜脈注射,可引起動物血壓先升后降;對溫血、冷血動物之離體心臟有興奮作用;對末梢及內(nèi)臟血管可引起收縮。對血壓之作用以苦參堿為強,而對心臟、血管之作用則苦參堿較槐果堿、槐定堿為弱。其他作用參見苦參條。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有毒 |
歸經(jīng) | 心;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痢疾;胃痛;白帶過多;濕疹;瘡癤頑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炒黑研末,每次5粒。外用:適量,研末,煎水洗;或用其干餾油制成軟膏搽。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新疆中草藥手冊》。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ophora alopecuroides L.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