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虎須草、綿毛肺筋草、白花痢疾草、麂子草、盜汗草、鹿吃草、小棕皮、夏生草、母復(fù)生、偏竹參、一柱香
|
漢語拼音 |
bai wei shen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Khas Aletris
|
藥材基原 |
為百合科植物穗花粉條兒菜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穗花粉條兒菜,多年生草本,高23-35cm。根莖極短,叢生多數(shù)纖維狀細(xì)根,外皮淡褐色,肉質(zhì),中具細(xì)木質(zhì)髓心一縷。葉自基部叢生,外面具纖維狀殘基;葉片線形,堅(jiān)挺似虎須,長4-20cm,寬1-4mm,先端尖,基部對折,白綠色而具膜質(zhì)邊緣,上部淡綠,平行脈明顯于下面凸出,自中部以上沿邊緣凸出的平行脈上密被細(xì)短毛。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自葉叢中抽出;苞片較花短,斜卵形;花小形,花梗長1-2mm;花被片6,白鐸,長倒卵形,長2.5-4mm;雄蕊6,著生于花被基部,與花被對生,較花被稍短;花絲絲狀,基部較寬,花藥橢圓形,熟后3裂,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果期夏、秋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300-4800m的山間的草地或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昧辛;微苦;性溫
|
歸經(jīng) |
肺;肝經(jīng)
|
功效 |
補(bǔ)虛斂汗;止血
|
功效分類 |
補(bǔ)益藥;止血藥
|
主治 |
體虛多汗;盜汗;神經(jīng)衰弱;吐血;便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炒炭存性研末。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Aletridis Khasian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etris pauciflora (Klotz.)Franch.var.khasiana(Hllk.f) Wang et Tang[A.lanuginlsa Bur.et Franch.;A. khasiana Hook.f.]
|
科屬分類 |
百合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