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火艾、火草、白蒿 |
漢語拼音 | fen zhi huo rong c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的戟葉火絨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戟葉火絨草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根狀莖分枝短,骨數(shù)個至10余個簇生的花莖和少數(shù)與花莖同形的不育莖,無蓮座狀葉叢。莖稍細弱,被蛛絲狀密毛或灰白色綿毛;腋芽常在花后生長,成長達10cm而葉密集的分枝。葉寬或狹線形,長10-40mm或更長,寬1.3-6.5mm,基部心形或箭形,抱莖,上面被灰色棉狀或絹狀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葉多數(shù),與莖上部葉多少等長2-4倍,披針形或線形,兩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開展成直徑2-7cm的星狀苞葉群,或有長總苞梗而成數(shù)個分苞葉群。頭狀花序徑約4-5mm,5-30個密集,少有單生;總苞長3-4mm,被白色長柔毛狀密茸毛;總苞片約3層,先端無毛,干膜質(zhì),漸尖或近圓形,遠超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型,有少數(shù)雌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約3mm,雄花花冠漏斗狀;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基部稍黃色;雄花冠毛上部多少粗厚,有短毛狀密齒或細鋸齒;雌花冠毛絲狀,有細齒或密鋸齒,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頭狀突起或短粗毛。花期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與西部、湖南西部、四川北部與西部及西南部、貴州、云南、西藏東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400-3500m的高山和亞高山的林、干燥灌叢、干燥草地和草地,常在片生長。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6-7月采收,去根,洗凈,晾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淡;辛;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寒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寒止痛藥 |
主治 | 胃寒;腹痛;風濕關節(jié)疼痛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研末灸。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 Et Franch.) Beauv. [Gnaphalium dedekensii Bur.et Franch.]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