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把守天門、天下無敵手、不可摸、艾麻草、圓齒艾麻
|
漢語拼音 |
laohul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全緣火麻樹的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灌木或小喬木,高3-6m。小枝肥大,上部稍肉質,灰綠色,疏生刺毛。單葉互生;葉柄長3-10cm,疏生刺毛和柔毛;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cm,早落;葉片形狀多樣,橢圓形、橢圓狀或長圓狀披針形,有時倒卵狀披針形,長10-35cm,寬5-16cm,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楔形、鈍圓形或心形,全緣或在中、下部以上有淺齒或牙齒,兩面在脈上疏生小刺毛或近于無毛;葉脈羽狀,除最下1對伸達葉緣外,其余各對在近緣處彼此連結。雌雄異株;花序呈圓錐狀或總狀分枝,序軸有長刺毛和柔毛;雄花序長5-10cm,雄花具短梗,花被片與雄蕊4;雌花序長10-20cm,雌花具短梗,果時增長,單生或數朵呈簇生與花枝上,花被片4,不等大,柱頭線形。瘦果梨形,長4-6mm,外面有疣點;ㄆ诖杭,果期秋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海南、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700-800m的河谷兩岸混交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葉片橢圓形、橢圓狀或矩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羽狀脈側脈近緣處彼此連結,表面綠色或深綠色,上表面較粗糙(密布點狀鐘乳體),下表面葉片處有刺毛。質地稍厚。氣微,味苦、澀。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溫;有毒
|
歸經 |
|
功效 |
散瘀消腫
|
功效分類 |
接骨藥
|
主治 |
跌打傷腫;骨折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嫩莖葉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毒。用于跌打損傷,骨折。
|
考證 |
始載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ium Dendrocnidis Sinu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endrocnide sinuata(Bl.)Chew[Urtica sinuata Bl.;Laportea Crenulata(Roxb.);Laportea sinu-ata(Bl.)Miq.]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