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腦多頭蚴
腦多頭蚴病又稱腦包蟲病,是帶科、多頭屬的多頭絳蟲中絳期幼蟲寄生于牛醫(yī) 學全,在線.搜集.整理bhskgw.cn、羊的腦及脊髓中所引起的,偶見于駱駝、豬、馬及其它野生反芻動物,極少見于人;其成蟲寄生于犬、狼、狐貍的小腸中。
病原:成蟲——多頭帶絳蟲(Taenia multiceps);
幼蟲——腦多頭蚴(Coenurus cerebralis);
終末宿主:犬、狼等犬科動物;寄生部位:成蟲寄生于小腸。中間宿主:綿羊、山羊、黃牛、牦牛、豬等;寄生部位:腦、脊髓。
(一)病原特征
腦多頭蚴: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呈圓形或卵圓形,從大豆大到皮球大不等。囊壁由兩層膜組成,外膜為角質層,內(nèi)膜為生發(fā)層,其上約有十幾個到上百個分布不均勻的原頭蚴(頭)。
成蟲:40~100cm,由200~250個節(jié)片組成。頭節(jié)上有頂突和兩圈小鉤。孕節(jié)的子宮內(nèi)充滿蟲卵,子宮側枝為14~26對。
(二)生活史與流行特點
孕節(jié)隨終末宿主糞便排出體外,蟲卵逸出污染草、飼料和飲水。易感動物吞食后,六鉤蚴鉆入腸壁血管,隨血流到達腦和脊髓中,經(jīng)2~3個月發(fā)育為腦多頭蚴。犬等食肉動物吞食了含多頭蚴的腦脊髓而感染,原頭蚴附著于小腸壁上發(fā)育,經(jīng)45~75天蟲體成熟。
三)致病作用與癥狀
感染后1~3周(即蟲體在腦內(nèi)移行):體溫升高及類似腦炎或腦膜炎癥狀,重度感染的動物常在此期間死亡。
耐過的動物:上述癥狀不久消失,呈完全健康狀態(tài)。感染后2~7個月:蟲體生長壓迫腦髓,出現(xiàn)典型的神經(jīng)癥狀,即表現(xiàn)為異常的運動和姿勢,其癥狀取決于蟲體的寄生部位。
寄生于:
大腦正前部:頭下垂,向前直線運動或常把頭抵在障礙物上呆立不動;
大腦半球:常向患側做轉圈運動,多數(shù)病例對側視力減弱或全部消失。
大腦后部:頭高舉,后退,可能倒地不起,頸部肌肉強直性痙攣或角弓反張;
小腦:表現(xiàn)知覺過敏,容易悸恐,行走急促或步樣蹣跚,平衡失調,痙攣。
腰部脊髓:引起漸進性后軀及盆腔臟器麻痹。
多個蟲體而又位于不同部位:則出現(xiàn)綜合性癥狀。
嚴重病例最后因貧血、高度消瘦或重要的神經(jīng)中樞受損害而死亡。
(四)診斷
根據(jù)特殊的臨床癥狀、病史可做出初步診斷。
寄生在大腦表層:頭部觸診(患部皮膚隆起,頭骨變薄變軟醫(yī).學全在線提供bhskgw.cn,甚至穿孔)可以判定蟲體所在部位。寄生于深部腦組織:可采用醫(yī)學設備,x光、CT,等等。
五)防治
腦表層:寄生的囊體可施行手術摘除。
腦深部:難以去除,可試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口服或注射治療。
預防:不讓犬吃到帶有腦多頭蚴患畜的腦和脊髓即可得到控制;對牧羊犬進行定期驅蟲,排出的犬糞和蟲體應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