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辨證錄》卷二。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通脾中伏熱而下其瘀血。
|
主治 | 脾火內(nèi)伏,瘀血存注,右脅大痛,腫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1劑而瘀血下,2劑而痛除,腫亦盡消。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此方大黃、柴胡、黃連同用,能掃瘀去陳,開(kāi)郁逐火,迅速而無(wú)留滯之苦。然非多用白芍則肝氣難平,而脾中之熱受制于肝,正不易散,是病在脾而治仍在肝也。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