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某某,女,59歲。初診:2002年11月16日
主訴:出汗、口干2月余。
病史:2月來自覺神疲乏力,口干,動則汗出,夜間
盜汗,畏寒肢冷,腰酸頭暈。胃納可,二便調(diào)。MRI示腰椎骨質(zhì)增生。舌淡紅,邊有齒印,舌上有舌纓線,脈沉細。處方:制
附子6g,
桂枝9g,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藥15g,
茯苓9g,
丹皮9g,
澤瀉9g,
白芍9g,炙
甘草6g,生
姜3片,
大棗10只,
杜仲15g,
牛膝15g,
桑寄生15g,
天花粉15g,7劑。
11月23日二診:藥后癥情改善不明顯,舌脈如前。守方,改制附子為9g,
天花粉為30g,杜仲30g,牛膝30g,桑寄生30g,加料豆衣15g,
浮小麥30g,7劑。
11月30日三診:藥后盜汗消失,乏力、
自汗、頭暈均減,口干、腰酸依然。舌淡紅,邊有齒印,脈沉細。處方:守11月23日方,去茯苓、丹皮、澤瀉,加
黃芪30g,蒼
白術(shù)(各)9g,
防風6g,生
山楂15g,7劑。
12月7日四診:盜汗、頭暈未作。自汗、乏力、畏寒、腰酸、口干大減。舌脈如前。守方,加重黃芪為60g,7劑。以后斷續(xù)服藥1月余,病情未作。
按語:患者既現(xiàn)畏寒肢冷,又覺口中干渴,白天動則汗出,夜分又復盜汗,病機較為復雜,但總以陽虛為主,而陽虛及陰,陰分亦虧。用藥既溫其陽、固其表衛(wèi),又益其陰,陰陽并調(diào)、剛?cè)峄9视?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30723_78954.shtml" target="_blank">金匱
腎氣丸陰中求陽,但加重附桂劑量,合桂枝加桂湯,使全方以扶助陽氣為主,調(diào)和營衛(wèi)。當服藥7劑時,癥情未見輕減,因自信辨證無誤,堅持守方唯劑量與藥物稍增,也是取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