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數(shù)窮天地,預測貫古今,演紀尋元推太乙,即可知曉天變?yōu)漠悾惨吡餍泻凸沤裰蝸y,但國之利器不可隨便示人,歷朝歷代都明令嚴禁民間習用,大道遂隱而知之者寡,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而德才兼?zhèn)渲,萬萬不可輕傳。 自漢靈帝劉宏開始執(zhí)政的建寧紀元以來的二十一年間,恰值天道運行在太乙五元六紀的第五紀壬子元,寒氣主事,太乙式局連續(xù)幾年間隔出現(xiàn)無天無地無人之算,主天變?yōu)漠,中原大?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tcm/2009/20090113023953_78093.shtml" target="_blank">傷寒疫病流行,其間共爆發(fā)了七次傷寒春溫大疫。死者極重,故仲景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寧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敝畤@!從而撰著了垂訓千古的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在救時弊的同時,為天下中醫(yī)立法。 解讀《傷寒論》條文的關鍵,是要熟悉仲景的臨證思路和診治疾病的方法,并要明白三陽三陰的實質(zhì),以及掌握六病的傳變順序,因為條文反應的是疾病本質(zhì)現(xiàn)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實在,每一條大論都是來源于臨床實際,但又高于臨床本身,是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臨床實踐中的高度結(jié)合與統(tǒng)一,但是在今本《傷寒論》中,由于歷代傳抄之誤,在個別條文中將張仲景的原文和王叔和的批語混雜在一起,使人閱讀時條理不清,雜亂無序,極易產(chǎn)生誤讀而違背圣意,就以太陽病篇的第二十三條為例,張仲景的原文是這樣表述的“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自調(diào),日二三度發(f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此段條文一氣呵成,前后連貫,有條不紊,其診治過程活脫脫地躍然于紙上,宛如師在身側(cè),王叔和在整理仲景遺著時,在原文的“日二三度發(fā)”之后加注了批語“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熱色者,為未欲解也”。王叔和之所以對原文加以注釋,是為了讓人更好的理解大論。但傳抄者不加分別。將原文和注語混雜在一起,嚴重影響了對經(jīng)文的理解,是后人之過,非王叔和所為。《傷寒論》以三陽三陰六病統(tǒng)萬病,為天下中醫(yī)立法,開創(chuàng)中醫(yī)辨病證而論治之道,太陽病是六病分類之一,是六病之中的最重要部分,因太陽主表,其覆蓋面最大,司人身的整個頭項和背部,按六病分類原則,太陽病分太陽傷寒8/4和太陽中風3/8二大部分,各有其固定的臟腑定位,各自在傳變過程中,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證,太陽傷寒8/4有時也簡稱其傷寒,太陽傷寒是太陽病的分類名稱,既可以是外感病也可以是內(nèi)傷病,它在人身的部位是固定的,其最典型的癥狀是“頭項強痛,發(fā)熱惡寒而無汗”麻黃湯是其主方,而太陽中風3/8也是太陽病的分類名稱,有時也可稱太陽病3/8或中風3/8,其典型癥狀是“頭項強痛,發(fā)熱汗出而惡風”桂枝湯是其主方,本條所述的太陽病是指太陽病3/8,太陽病3/8得之八九日以傳太陽傷寒8/4和太陽中風3/8為常,“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是太陽3/8病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是太陽傷寒8/4病證,“其人不嘔,清便自調(diào)”知病證傳變已過三陰而不在里,又回到太陽8/4和太陽3/8之表,但太陽病經(jīng)過八九日的傳變,在入里過程中化熱明顯,王叔和稱其“面反有熱色者”,而內(nèi)熱因太陽表閉不得外泄,故“身必當癢”,因病證涉及太陽傷寒8/4和太陽中風3/8,故既不能單用桂枝湯以解太陽3/8之邪,也不能單用麻黃湯以解太陽8/4之邪,故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而治之,凡病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fā)熱,故王叔和批語稱其是“陰陽俱虛”,本條是合方治療疾病的方法論,遵而用之不但可以治療太陽外感之疾,而且可以治療太陽內(nèi)傷之患,只要“觀其病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就是了。 仲景以傷寒立論開創(chuàng)了三陽三陰辨病證論治之道,但時至今日,你知道麻黃湯能治太陽傷寒8/4的道理嗎?因為華佗有言“膽虛則傷寒”,而膽與肝為表里,膽虛則肝亦虛,以經(jīng)方配伍和治病原則,虛則補其母,肝之母是腎,肝虛則用辛味的藥以補之,故用麻桂之辛以補肝膽之虛,再用苦杏仁與炙甘草兩味藥苦甘結(jié)合入腎化咸,以生津液而汗出。學醫(yī)得先明理,而明理就得悟道,只有達道才能堪傳妙道,而道道皆通,只有自醫(yī)才能又復醫(yī)人,而醫(yī)醫(yī)不已。 |
術數(shù)窮天地,預測貫古今,演紀尋元推太乙,即可知曉天變?yōu)漠悾惨吡餍泻凸沤裰蝸y,但國之利器不可隨便示人,歷朝歷代都明令嚴禁民間習用,大道遂隱而知之者寡,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而德才兼?zhèn)渲,萬萬不可輕傳。 自漢靈帝劉宏開始執(zhí)政的建寧紀元以來的二十一年間,恰值天道運行在太乙五元六紀的第五紀壬子元,寒氣主事,太乙式局連續(xù)幾年間隔出現(xiàn)無天無地無人之算,主天變?yōu)漠悾性蟮貍卟×餍,其間共爆發(fā)了七次傷寒春溫大疫。死者極重,故仲景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寧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敝畤@!從而撰著了垂訓千古的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在救時弊的同時,為天下中醫(yī)立法。 解讀《傷寒論》條文的關鍵,是要熟悉仲景的臨證思路和診治疾病的方法,并要明白三陽三陰的實質(zhì),以及掌握六病的傳變順序,因為條文反應的是疾病本質(zhì)現(xiàn)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實在,每一條大論都是來源于臨床實際,但又高于臨床本身,是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臨床實踐中的高度結(jié)合與統(tǒng)一,但是在今本《傷寒論》中,由于歷代傳抄之誤,在個別條文中將張仲景的原文和王叔和的批語混雜在一起,使人閱讀時條理不清,雜亂無序,極易產(chǎn)生誤讀而違背圣意,就以太陽病篇的第二十三條為例,張仲景的原文是這樣表述的“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自調(diào),日二三度發(f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此段條文一氣呵成,前后連貫,有條不紊,其診治過程活脫脫地躍然于紙上,宛如師在身側(cè),王叔和在整理仲景遺著時,在原文的“日二三度發(fā)”之后加注了批語“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熱色者,為未欲解也”。王叔和之所以對原文加以注釋,是為了讓人更好的理解大論。但傳抄者不加分別。將原文和注語混雜在一起,嚴重影響了對經(jīng)文的理解,是后人之過,非王叔和所為。《傷寒論》以三陽三陰六病統(tǒng)萬病,為天下中醫(yī)立法,開創(chuàng)中醫(yī)辨病證而論治之道,太陽病是六病分類之一,是六病之中的最重要部分,因太陽主表,其覆蓋面最大,司人身的整個頭項和背部,按六病分類原則,太陽病分太陽傷寒8/4和太陽中風3/8二大部分,各有其固定的臟腑定位,各自在傳變過程中,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證,太陽傷寒8/4有時也簡稱其傷寒,太陽傷寒是太陽病的分類名稱,既可以是外感病也可以是內(nèi)傷病,它在人身的部位是固定的,其最典型的癥狀是“頭項強痛,發(fā)熱惡寒而無汗”麻黃湯是其主方,而太陽中風3/8也是太陽病的分類名稱,有時也可稱太陽病3/8或中風3/8,其典型癥狀是“頭項強痛,發(fā)熱汗出而惡風”桂枝湯是其主方,本條所述的太陽病是指太陽病3/8,太陽病3/8得之八九日以傳太陽傷寒8/4和太陽中風3/8為常,“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是太陽3/8病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是太陽傷寒8/4病證,“其人不嘔,清便自調(diào)”知病證傳變已過三陰而不在里,又回到太陽8/4和太陽3/8之表,但太陽病經(jīng)過八九日的傳變,在入里過程中化熱明顯,王叔和稱其“面反有熱色者”,而內(nèi)熱因太陽表閉不得外泄,故“身必當癢”,因病證涉及太陽傷寒8/4和太陽中風3/8,故既不能單用桂枝湯以解太陽3/8之邪,也不能單用麻黃湯以解太陽8/4之邪,故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而治之,凡病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fā)熱,故王叔和批語稱其是“陰陽俱虛”,本條是合方治療疾病的方法論,遵而用之不但可以治療太陽外感之疾,而且可以治療太陽內(nèi)傷之患,只要“觀其病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就是了。 仲景以傷寒立論開創(chuàng)了三陽三陰辨病證論治之道,但時至今日,你知道麻黃湯能治太陽傷寒8/4的道理嗎?因為華佗有言“膽虛則傷寒”,而膽與肝為表里,膽虛則肝亦虛,以經(jīng)方配伍和治病原則,虛則補其母,肝之母是腎,肝虛則用辛味的藥以補之,故用麻桂之辛以補肝膽之虛,再用苦杏仁與炙甘草兩味藥苦甘結(jié)合入腎化咸,以生津液而汗出。學醫(yī)得先明理,而明理就得悟道,只有達道才能堪傳妙道,而道道皆通,只有自醫(yī)才能又復醫(yī)人,而醫(yī)醫(yī)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