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寒熱相移
    

黃帝內經(jīng)太素:寒熱相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氣”,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七《氣厥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六第十。自“三陽急為瘕”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四第一下篇。腎移寒于脾,癕腫少氣。五臟病傳,凡有五邪,謂虛、實、賊、微、正等。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氣”,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七《氣厥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六第十。自“三陽急為瘕”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四第一下篇。

腎移寒于脾,癕腫少氣。

五臟病傳,凡有五邪,謂虛、實、賊、微、正等。邪從后來名虛邪,從前來名實邪,從所不勝來名微邪,從勝處來名賊邪,邪從自起名曰正邪。腎移寒于脾,此從不勝來也。謂腎臟得寒,傳與脾臟,致令脾氣不行于身,故發(fā)為腫。寒傷谷,故為少氣也。

平按:“脾”《素問》作“肝”,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腎移寒于脾,元起注云:腎傷于寒而傳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則結為堅,堅化為膿,故為癰也。血傷氣少,故曰少氣。《甲乙經(jīng)》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誤本,遂解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癕”《素問》、《甲乙》作“癰”,下同。注“病傳”,袁刻作“內傳”;“從勝處來”,袁刻作“從所勝來”。

脾移寒于肝,癕腫筋攣。

脾得寒氣,傳與肝臟,名曰微邪。以脾將寒氣與肝,肝氣壅遏不通,故為癰腫。肝以主筋,故肝病筋攣者也。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肝得寒氣,傳于心臟,名曰虛邪。肝將寒氣與心,心得寒氣,熱盛神亂,故狂鬲也,心氣不通也。

平按:《素問》“鬲”作“隔”。

心移寒①于肺,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得寒氣,傳與肺者,名曰賊邪。心將寒氣與肺,肺得寒發(fā)熱,肺焦為渴,名曰肺消。飲一升,溲一升,可療;飲一升,溲二升,肺已傷甚,故死也。

平按:《素問》“肺消”二字重,《甲乙》作“為肺消,肺消者”。

①“移寒”,蕭本原作“寒移”。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堅,水氣客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裹囊②,治主肺者。

肺得寒氣,傳與腎臟,名曰虛邪。肺將寒氣與腎,腎得涌水,大腸盛水,裹于①腹中,如帛囊漿壺。以肺寒飲為病,故療于肺也。

平按:“腹下堅”,《素問》“下”作“不”,《甲乙》作“按其腹不堅”,“則鳴”作“腸鳴”!叭绻摇薄都滓摇纷鳌叭缒夜鼭{”,bhskgw.cn/zhuyuan/《素問》作“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無“治主肺者”四字。

②“囊”,蕭本原作“壺”。查仁和寺本,此字下部略殘,初看似“壺”,細辨則實為“囊”字,今改為“囊”字,與注文及“平按”合。

①“于”,蕭本原作“如”。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

脾受熱氣,傳之與肝,名曰微邪。脾將熱氣與肝,肝血怒盛傷,為驚怖衄血也。

肝移熱于心,則死。

肝受熱氣,傳之與心,名曰虛邪。肝將熱氣與心,心中有神,不受外邪,故令受邪即死也。

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

心受熱氣,傳之與肺,名曰賊邪。心將熱氣與肺,肺得熱氣,膈熱消飲多渴,故曰膈消也。

平按:“鬲”《甲乙》作“膈”。

胞移熱于膀胱,則□溺血。

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熱,傳與膀胱尿胞,尿脬得熱,故為淋病尿血也。

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靡。

隔,塞也。膀胱,水也。小腸,火也。是賊邪來乘,故小腸中塞,不得大便。熱上沖,口中爛,名曰口靡。靡,爛也,亡②之反。

平按:《素問》“膈”作“鬲”;“靡”作“糜”,《甲乙》亦作“糜”。

②“亡”,蕭本原作“止”。今據(jù)仁和寺本改。人衛(wèi)本注:日抄本亦作“亡”。

肺移熱于腎,傳為素痙。

肺受熱氣,傳之與腎,名曰虛邪。肺將熱氣與腎,腎得熱氣,名曰素痙之病。素痙,強直不能回轉。

平按:“素痙”《素問》、《甲乙》作“柔痓”。

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辟死,不可治。

腎受熱氣,傳之與脾,名曰微邪。腎將熱氣與脾,脾主水谷,故脾得熱氣,令腸中水谷消竭,所以腸虛,辟疊不通而死。

平按:“辟”《素問》、《甲乙》作“澼”。又“肺移熱于腎”兩節(jié),《素問》、《甲乙》在“胞移熱于膀胱”上。

小腸移熱于大腸,為密疝為沉。

小腸得熱,傳與大腸,名曰賊邪。小腸將熱氣與大腸為病,名曰密疝。大腸得熱,密澀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

平按:“密疝”《素問》、《甲乙》作“虙瘕”,王注謂:“虙與伏同,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為虙瘕為沉也!迸c楊注異。

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大腸得熱,傳與胃者,名曰虛邪。大腸將熱與胃,胃得熱氣,實盛消食,故喜饑多食。以其熱盛,食于于胃,不作肌肉,故瘦。亦,義當“易”也,言胃中熱,故入胃之食變易消無,不為肌肉,故瘦。

平按:“而瘦,入胃之食亦”,《素問》“胃”作“謂”,《甲乙》作“而溲,名曰食□”。

胃移熱于膽,名曰食亦。

胃得熱氣,傳之與膽,從不勝來,名曰微邪。胃將熱氣與膽,膽得于胃谷之熱氣,令膽氣消易,仍名食易。

平按:“名曰”《素問》作“亦曰”,《甲乙》作“亦名”。

膽移熱于腦,則辛煩鼻淟,鼻淟者,濁涕下不止,傳為衄□瞑目,故得之厥氣。

淟,他典切,垢bhskgw.cn/rencai/濁也!,已③結反,目眵也。腦髓屬腎,膽得熱氣,傳之與腦,從前而來,名曰實邪。膽將熱氣與腦,腦得膽之熱氣,鼻煩辛酸,流于濁涕,久下不止,傳為鼽衄眵瞑也。瞑,開目難也。此膽傳之病,并因逆熱氣之所致也。

平按:《素問》、《甲乙》“煩”作“頞”;“淟”作“淵”。“厥氣”《素問》作“氣厥”,《甲乙》無“氣”字。注“煩”,袁刻作“頻”;“并因”,袁刻誤作“并目”。

③“已”,人衛(wèi)本注曰:疑“亡”之誤。

三陽急為瘕,

瘕,謂女子宮中病,男子亦有瘕而為病。凡脈急者,多寒。三陽,謂太陽。候得太陽脈急,為是陰勝多寒,男子為瘕,女子為石瘕之病。

平按:《素問》“為”下有“三陰急為疝”五字。注“瘕,謂”,“謂”字袁刻脫。

二陰急為癇厥,

二陰,少陰也。候得少陰脈急,是為陽與陰爭,發(fā)為小兒癇病,手足逆冷也。

二陽急為驚。

二陽,陽明也。陽與陰爭,少陰勝,發(fā)大小人驚也。

平按:《素問》新校正云:“三陽急為瘕至二陽急為驚,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在《大奇論》。”據(jù)此,則全本與本書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