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萬里 中日友好醫(yī)院
何紹奇先生的遺著《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新出了增訂版,封面以墨竹作底襯,裝幀設計淡雅,一如何先生之風格,書名由何先生親筆題寫,頗有文人雅士之風。捧讀此書,感慨良多。
我的博士導師史載祥教授與何紹奇、朱步先均是朱良春先生早年的學生,論及輩份,何先生當為我的師叔。正因為這層機緣,使我能有緣在去年6月底江蘇南通首屆著名中醫(yī)藥學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上向何先生當面討教。回京后,我整理出與何先生的合影,通過電子郵箱發(fā)送至香港浸會大學中醫(yī)藥學院。但數日后即得到消息,何先生于7月7日晨不幸于香港辭世,聽到此噩耗,當時我的震驚難以言表。哪知我與何先生的一面之緣,愉快交往,竟成絕響。
何先生一向以讀書臨證為人生之至樂,堪稱當代儒醫(yī)!蹲x書析疑與臨證得失》第一版出版于6年前,早已售罄。此次出版補充了部分新作和醫(yī)案,仍分上下兩篇。上篇為“讀書析疑篇”,共收錄先生百余篇短文,對中醫(yī)醫(yī)理、病證、方藥、養(yǎng)生以及中醫(yī)醫(yī)籍、人物、治學方法、各家學說等,予以闡發(fā),頗多新見。在學術傳承方面,特別對曹穎甫先生的高風亮節(jié)、章次公先生的學術思想、朱良春先生應用蟲類藥的經驗加以論述。下篇為“臨證得失篇”,收載了先生120例病案,所治病種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有得有失,實事求是,體現了先生的臨證思路、方法和選方用藥的風格特色。其可貴之處在于,所載醫(yī)案不但收錄了治療效果好的,也將失誤的醫(yī)案收錄,警示自己,提醒讀者,以資借鑒。醫(yī)案按語,要言不煩,切中肯綮。讀先生之書,深感其既博覽群書,又勤于臨證,互相參悟,于醫(yī)理多有闡發(fā)。
是書雖分上、下兩篇,但二篇之間并非孤立無關。中醫(yī)醫(yī)理與臨證實踐密不可分,沒有深刻的醫(yī)理指導,臨證多難知常達變。如先生治療痰證,多用生
半夏,認為其止嘔化痰之功,遠勝于清半夏和法半夏。辨治陽虛證,注重舌脈,用藥多重用
附子,量多至60克。治療急性熱病,先生分析臨床治療中的得失,體會到須避免過用寒涼,以免熱中未已,寒中又起。治怪證,多從痰入手,對痰熱證喜在辨證基礎上合用
礞石滾痰丸。治
便血,反對一味涼血止血,主張補虛健脾,益氣固脫。治創(chuàng)口不斂,常重用
黃芪至120克,配伍
當歸,以收托補之功。治痹癥,用藥頗多朱良春先生之風格?傊,何先生對各家學說頗有研究,臨證擅長取法各家之長,不一而足,論治各科疾病,總以取得臨床良效為準。
讀書、臨證并非易事,正如何先生在其自序中寫到:“讀書苦,一字之辨,一義之析,十天半月還弄不出來。看病苦,費盡心思,沒有療效!钡壬且粋通達樂觀,能苦中作樂之人,認為讀書、臨床之樂恰在其中,“一個字義弄明白了,一個久治不愈的病人看好了,就真是其樂融融”。書末所附朱步先老師悼念何先生的文章中,憶及何先生早年經濟窘困,寒假無錢回川探親,賦詩言志:“同窗好友各西東,我無川資怨命窮,讀書讀到人靜后,一覺醒來太陽紅!焙蜗壬宰x書為樂的高尚情趣、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躍然字里行間,確實值得我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