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針灸甲乙經 卷一  上課筆記
    

針灸甲乙經教程:卷一

晉 皇甫謐五臟變腧第二黃帝問曰;五臟五,愿聞其數(shù)?岐伯對曰∶人有五臟,臟有五變,變有五,故五五二十五,以應五時。肝為牡臟,其色青,其時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素問》曰肝在味為辛,于經義為未通。)心為牡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

晉 皇甫謐


五臟變腧第二

黃帝問曰;五臟五,愿聞其數(shù)?岐伯對曰∶人有五臟,臟有五變,變有五,故五五二十五,以應五時。

肝為牡臟,其色青,其時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素問》曰肝在味為辛,于經義為未通。)心為牡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素問》曰心在味為咸,于經義為未通。)

脾為牡臟,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

肺為牝臟,其色白,其時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素問》曰肺在味為苦,于經義為未通)。

腎為牝臟,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謂五變。

臟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 ;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 。曰∶諸原安合,以致五 ?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shù),故六六三十六 。

曰∶何謂臟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曰∶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一作絡)滿而血者病在胃(一作胸),及以飲食不節(jié)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謂五變也。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矣。故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論五臟相傳所勝也。假使心病傳肺,肺未病逆治之耳。

五臟六腑陰陽表里第三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肝合膽,膽者清凈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少陰屬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問》曰∶夫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稱六腑雖少錯,于理相發(fā)為佳)

肝膽為合,故足厥陰與少陽為表里。脾胃為合,故足太陰與陽明為表里。腎膀胱為合,故足少陰與太陽為表里。心與小腸為合,故手少陰與太陽為表里。肺與大腸為合,故手太陰與陽明為表里。

五臟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喉見于外。心為之主,缺盆之道, (音滑)骨有余,以候內 (音曷干)。肝為之主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大小。脾主為胃(《九墟》《太素》作衛(wèi)),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六腑者,胃為之海,廣。ā短亍纷鳌 )大頸張胸,五谷乃容。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濃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裹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也。上下三等,臟安且良矣。

五臟六腑官第四

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腎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臟。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目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故肺氣通于鼻,鼻和則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舌和則能知五味矣!端貑枴吩弧眯脑诟[為耳(一云舌)。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既濟。心氣通于舌,舌非竅也,其通于竅者,寄在于耳(王冰云手少陰之絡會于耳中)。故肝氣通于目,目和則能視五色矣!端貑枴吩弧弥T脈者皆屬于目。又《九卷》曰∶心藏肺,肺舍神。神明通體,故云屬目。脾氣通于口,口和則能別五谷味矣。腎氣通于耳,耳和則能聞五音矣。

《素問》曰∶腎在竅為耳。然則腎氣上通于耳,下通于陰也。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邪在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自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一作盡期)而死矣。

五臟大小六腑應候第五

黃帝問曰∶人俱受氣于天,其有獨盡天壽者,不免于病者,何也?岐伯對曰∶五臟者固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大小長短濃薄結直緩急者。凡此二十五變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也。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太素》云外邪不能傷),易傷于憂;心大則憂弗能傷,易傷于邪(《太素》亦作外邪);心高則滿于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臟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楊上善云∶心臟言神有八變,后四臟但言臟變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變則四臟可知,故略而不言也。)肺小則少飲,不病喘(一作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逆氣;肺高則上氣喘息咳逆;肺下則逼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逆上氣;肺脆則善病消癉易傷也(一云易傷于熱喘息鼻衄);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病胸脅偏痛。

肝小則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善(一作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加脅下急,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偏痛。

脾小則安,難傷于邪;脾大則苦腠 (音停)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臟外易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瘈瘲 善脹。

腎小則安難傷;腎大則(一本云耳聾或鳴,汁出)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于邪;腎高則善病腰膂痛,不可以俯仰(一本云背急綴耳膿血出或生肉塞);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俯仰,為疝;腎堅則不病腰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善腰尻痛。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

曰∶何以知其然?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 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堅, 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一作面)一方者心偏傾。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一作大)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濃者肺端正,膺偏竦(一作欹)者肺偏傾。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 者肝高,合脅脆 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脅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耳高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曰∶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弗能感也,大寒甚熱弗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五臟皆小者,少病,善焦心,人愁憂。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醫(yī)學檢驗網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善盜,不可為人,平反復言語也。

曰∶愿聞六腑之應。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也!端貑枴吩弧梅沃掀ひ,其榮毛也,其主心也。下章言腎之應毫毛,于義為錯。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也!端貑枴吩弧眯闹厦}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其義相順。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也!端貑枴吩弧酶沃辖钜玻錁s爪也,其主肺也。其義相順。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也!端貑枴吩弧闷⒅先庖,其榮唇也,其主肝也。其義相順。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也。《九卷》又曰∶腎合骨!端貑枴吩弧媚I之合骨也,其榮發(fā)也,其主脾也。其義相同。

曰∶應之奈何?曰∶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里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脈薄者小腸。黄ぞ徴呙}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曲者,小腸結。

脾應肉。肉 堅大者胃濃,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堅,肉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小脘約不利,(《太素》作下脘未約。)肉 不堅者胃緩,肉 無小裹 標緊,(一本作無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一本亦作累字)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

肝應筋。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文者膽結。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

曰∶薄濃美惡皆有其形,愿聞其所病。曰∶各視其外應以知其五內,則知所病矣。

十二原第六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者,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骨之氣味者也。五臟有疾,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二。膏之原出于鳩尾一。肓之原出于脖(滿設切) (鳥朗切)一。凡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一云滯取三陰)。今夫五臟之有病,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蜓跃眉仓豢扇≌,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十二經水第七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shù),可得聞乎?岐伯對曰∶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中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氣血,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定數(shù)。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也。此人之參天地而應陰陽,不可不審察之也。

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內屬于胃。

足太陽外合于清水,內屬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內屬于膽。

足太陰外合于湖水,內屬于脾。

足厥陰外合于沔水,內屬于肝。

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內屬于腎。

手陽明外合于江水,內屬于大腸。

手太陽外合于淮水,內屬于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于漯水,內屬于三焦。

手太陰外合于河水,內屬于肺。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內屬于心包

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內屬于心。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huán)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陽,此一州之陰陽也。此人所以與天地相參也。

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之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刺之奈何?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而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

足陽明多血氣,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少陽少血氣,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陽多血氣,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太陰多血少氣,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少血多氣,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多血少氣,刺深一分,留一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也疾,其刺深皆無過二分,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濃薄,肉之堅脆,及 之大小,可以為度量乎?曰∶其可為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者也。若失度人之 (音消,渴病)瘦而形肉脫者,烏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四海第八

人有四海,十二經水者皆注于海。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胃者為水谷之海,其 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 上在大杼,下出巨虛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 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者為髓之海,其 上在其蓋,下在風府。凡此四海者,得順者生,得逆者。恢{者利,不知調者害。曰∶四海之逆順奈何?曰∶氣海有余,則氣滿胸中,急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則常想其身大怫郁也,然不知其所。徊蛔銊t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則腹脹滿;不足則饑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曰∶調之奈何?曰∶審守其 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十分漏刻第九

黃帝問曰∶五十營奈何?岐伯對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

人經絡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已終矣。(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細言之,則常以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盡也)。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shù)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此段舊在經脈根結之末,今移在此。)曰∶衛(wèi)氣之行,出入之會何如?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為緯,張?zhí)摓榻洠皇枪史恐廉厼殛,昂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wèi)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合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亦二十五周,周于五臟(一本作歲);是故平旦陰氣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行于頭,循于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端。其散者,分于目,別(一云別于目銳 ),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外側。其散者,別于目銳,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頷脈,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直至于足,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于目,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于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于身三周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于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于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于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于身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與十人身之四。陽盡于陰,陰受氣矣。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于身(一云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之行二十五周而復會于目。陰陽一日一夜,舍于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臟之四(一作二,上文十分臟之八,此言十分臟之四,疑有誤)。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以奇分不盡故也。

曰∶衛(wèi)氣之在身也,上下往來無已,其候氣而刺之奈何?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為紀,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漏水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于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于陽分而刺之;病在于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于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少半日之度也。

從房至畢一十四度,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從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日行一舍者,水下三刻與十(《素問》作七)分刻之四。大要常以日加之于宿上也,則知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宿,人氣在三陽與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紛紛○ ○ (普巴切),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行百刻而盡矣。故曰刺實者刺其來,刺虛者刺其去,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也。

營氣第十

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氣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循臂內上廉。注手陽明上行至面。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 (一作項)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入(一作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手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鬲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一作關)。其支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 (音氐),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行,逆順之常也。

營衛(wèi)三焦第十一

黃帝問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wèi),營安從生,衛(wèi)安從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聞其會?岐伯對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氣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亦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日中而陽隴(一作襲,下同)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名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曰∶老人不夜瞑,少壯不夜寤者,何氣使然?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利,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減,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得瞑。

曰∶愿聞營衛(wèi)之所行,何道從始?曰∶營出于中焦,衛(wèi)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手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故日夜五十周而復始,大會于手太陰。

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則汗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wèi)氣之道而出何也?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wèi)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泄。中焦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以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

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也?曰∶營衛(wèi)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也。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也。下焦者,別于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為下焦,滲而俱下,滲泄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也。

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米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也?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一作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也。故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黃帝問曰∶愿聞人氣之清濁者,何也?岐伯對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下行于胃。清者上行,濁者下行。清濁相干,名曰亂氣。

曰∶夫陰清而陽濁,濁中有清,清中有濁,別之奈何?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流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竅,其濁者下行諸經。

故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取之,清濁相干者以數(shù)調之也。

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何謂也?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fā)泄,汗出腠理(一作 )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出泄,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擁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也。

曰∶六氣者,有余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酸,耳數(shù)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脈脫者其脈空虛。此其候也。曰∶六氣貴賤何如?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谷與胃為大海也。

津液五別第十三

黃帝問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暑衣濃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不知其何由生?岐伯對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上焦(一作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wèi),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夫心系急,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涎出矣。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矣,腸胃充郭故胃緩,緩則氣逆,故唾出矣。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則腰脊痛而 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于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

奇邪血絡第十四

黃帝問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何也?岐伯對曰∶血絡是也。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濁者,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fā)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然者,何也?發(fā)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悶者,何也?血出多而不動搖者,何也?愿聞其故。曰∶脈氣甚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積蓄久留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和合于血,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也。刺之不變而煩悶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于陰者,陰氣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于經,而外注于絡,如是陰陽皆有余,雖多出血,弗能虛也。

曰∶相之奈何?曰∶血脈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箸,刺而瀉之萬全,故無失數(shù);失數(shù)而返,各如其度。曰∶針入肉者,何也?曰∶熱氣因于針則熱,熱則血著于針,故堅焉。

五色第十五

雷公問曰∶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寒濕之所起也。別之奈何?黃帝答曰∶當候眉間(《太素》作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也。曰∶人有不病卒死,何以知之?曰∶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曰∶凡病少愈而素》作庭),大如拇指,不病亦必卒死矣。曰∶其死有期乎?曰∶察其色以言其時。顏者,首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俠傍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王古本作壬字),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顴者,肩也。后顴者,臂也。臂以下者,手也。目內 上者,膺乳也。

俠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 也。當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支局(一作節(jié))之部也。五臟五色之見者,皆出其部也。其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也。其部色乘襲者,雖病甚不死也。曰五官具五色,何也?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曰∶其色粗以明者為間,沉堊(一作夭,下同)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亦甚,其色下行如云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其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于內者,先治其陰,后治其陽,反者益甚。病生于外者,先治其陽,后治其陰(《太素》云∶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內。與此文異,義同),反者益甚。用陽和陰,用陰和陽。審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通。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堊,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清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澤者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者為攣,寒甚者為皮不仁。

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審其澤堊以觀成敗,察其浮散以知近遠,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堊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其(一作皆)如是。男子色在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 陰病之屬也。女子色在面王,為膀胱字子處病,散為痛,薄為聚,方圜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 為yin,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右(一作左),右為左(一作右),其色有邪,聚空滿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xiāng)。別鄉(xiāng)赤者,其色亦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月。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青當筋,心合脈,赤當脈。脾合肉,黃當肉。肺合皮,白當皮。腎合骨,黑當骨。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色也。白欲如白璧之澤(一云鵝羽),不欲如堊(一云鹽)也。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也。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素問》作地蒼)也。五色精微象見,其壽不久也。青如草滋,黑如 煤,黃如枳實,赤如 (音披)血,白如枯骨,此五色見而死也。青如翠羽,黑如鳥羽,赤如雞冠,黃如腹,白如豕膏,此五色見而生也。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營也。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一作青),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也。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黃帝問曰∶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對曰∶天地之間,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此五人者,其態(tài)不同,其筋骨血氣亦不同也。

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濟湛湛,好內而惡出,心抑而不發(fā),不務于時,動而后人,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少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嫉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fā)于四野,舉措罔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改(一作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 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宣,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而謙讓,卑而不諂,是謂至治。古之善醫(yī)學.全在線bhskgw.cn用針灸者,視人五態(tài)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wèi)氣澀,陰陽不知,緩筋而濃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而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

太陽之人,多陽而無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

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在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重不足,病不起矣。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宜謹審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審其有余,察其不足,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tài)之人也。

太陰之人,其狀 (音朕)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 (音窘)然未僂。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 。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臂肘皆出于背。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逶逶然,隨隨然, 然,哀哀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一本多愉愉然,○ ○ 然。)黃帝問曰∶余聞陰陽之人于少師。少師曰∶天地之間不離于五,故五五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岐伯對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聲,而二十五人具也。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材,好勞心少力,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右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鈦角(音太,一曰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上鳩鳩然(一曰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赤色廣KT,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遙,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顏急心,不壽暴死,奈春夏不奈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一曰核核然)。太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下 然( 音剔,又音倘)。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一曰熊熊然)。判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然,熙熙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宮,黃色,大頭圓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下 (音咳)然(一曰坎坎然)。少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一曰眾之人,一曰陽明之上)。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白色,小頭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fā)踵,外骨輕身(一曰發(fā)動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陰敦敦然。太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jiān)監(jiān)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黑色,大頭面不平(一云曲面),廣頤小肩,大腹小手足(小一,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害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富貴大樂。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曰∶凡人之大忌常加九歲。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失則憂矣。

曰∶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須美長,血多氣少則須短,氣多血少則須少,血氣俱少則無須,兩吻多畫。(須字一本俱作髯字,吻音穩(wěn)。)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大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善瘃(瘃音 );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而枯瘁,善痿厥足痹。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髯,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濃;血少氣多則 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而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小理;血少氣盛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陰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手陽明之上,氣血盛則上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善轉筋,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拳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瘦以寒;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髯,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黑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shù),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shù)也。

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余;肥而不澤者,氣有余,血不足。瘦而無澤者,血氣俱不足。審察其形氣經絡之凝泣結而不通者,此于身背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泣,凝泣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于上者,推而往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即而取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則刺約畢矣。

曰∶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shù)刺之乃知,或發(fā)針而氣逆,或數(shù)刺病益甚。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聞其方?曰∶重陽之盛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矯矯蒿蒿(一本作 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喜高,心肺之臟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此人頗有陰者也。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shù)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陰陽和調者,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其陰多而陽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后,故獨行也。其多陰而少陽者,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shù)刺之乃知。其氣逆與其數(shù)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也,沉浮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也。
點擊查看:<<針灸甲乙經>>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