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學特性和解剖生理特點
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 Milne-Edwards)亦稱長爪沙土鼠,蒙古沙鼠或黑爪蒙古沙土鼠(內(nèi)蒙一帶),黃耗子(河北壩上地區(qū)),砂耗子等。在動物分類學上屬于哺乳鋼,嚙齒目、倉鼠科,沙鼠亞科,沙鼠屬。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及其毗鄰的省區(qū),包括河北省北部、山西、陜西、甘當、寧夏、青海等地的草原地帶。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lián)布里亞特地區(qū)也有分布。
長爪沙鼠是一種小型草原動物,大小介于大白鼠和小白鼠之間,通常成熟期體重不超過100(30-113)克,體長112.5(97-132)毫米,尾長101.5(97-106)毫米,背毛棕灰色,腹毛灰白色,耳明顯,耳殼前緣有灰白色長毛,內(nèi)側(cè)頂端有少而短的毛,其系部分裸露。尾上被以密毛,尾端毛較長,形成毛束。爪較長,趾端有彎錐形強爪,適于掘洞,后肢蹠的和掌被以細毛,眼大而圓。喜居沙質(zhì)土壤中的洞穴中,行動敏捷,喜群居,有貯糧習慣,不冬眠,一年四季活動,繁殖以春秋為主,每年12月和1月基本不繁殖。成年雌鼠一年繁殖3~4胎,每胎平均5~6只,最多達11只,每只出身時體重2.5~3.0克,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一年可繁殖5~8胎,一生的繁殖期為7~20個月,雌鼠一生最高可繁殖14胎,壽命2~3年。生后3~4個月性成熟,通常5~6個月配種,性周期4~6天,妊娠期24~26天,哺乳期21天,成年雌鼠體重60~75克,雄性70~80克。醫(y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沙鼠尾巴與大、小鼠幾乎無毛的尾巴不同,長滿披毛并常在尾尖部集中成毛簇。后肢長而發(fā)達,可作垂直與水平的快速運動。沙鼠中腹部有一個卵圓形、棕褐色的無毛區(qū)域稱為腹標記腺或腹標記墊,雄性沙鼠的腹標記腺較雌性沙鼠大且出現(xiàn)得早。沙鼠在物體上磨擦腹標記腺時引起腺體分泌,作為嗅覺鑒別其活動地盤的方法。雄性沙鼠的標記行為和腺體的完整性受雄激素控制。一般在群養(yǎng)時,以其中最常分泌腺體的動物變?yōu)榻y(tǒng)治者。雌性沙鼠的嗅覺標記活動在妊娠和早期哺乳期增強。沙鼠另一個有趣的腺體是副淚腺,它位于眼球之后,眼角內(nèi)側(cè)。此腺體分泌一種吸引素,從鼻孔排出并與唾液混合。在動物清潔腹部時擴散出來,有證據(jù)說明,雄性沙鼠副淚腺分泌的吸引素對于動情期雌性沙鼠有促進交配的作用。與體重相比,沙鼠的腎上腺幾乎為大白鼠腎上腺的三倍,其產(chǎn)生的皮質(zhì)甾酮多。與大白鼠相比,切除腎上腺的沙鼠不能由于提供補充鈉而得到維持。
沙鼠一個非常重要的解剖特征是腦底動脈環(huán)后交通枝缺損,如單側(cè)頸動脈結(jié)扎常發(fā)生腦梗塞。是研究人類腦血管意外的理想模型。
沙鼠血清膽固醇水平顯著受飼料中膽固醇含量的影響。盡管沙鼠能夠耐受動脈粥樣硬化,但高膽固醇飼料會引起肝脂沉積和膽結(jié)石。
沙鼠的正常體溫38.1~38.4℃,呼吸頻率90次/分,齒式Ⅰ1/1,C0/0,DM3/3,飼料消耗5~8 g/天/100g 100體重,飲水消耗7~9ml/天/100g體重,二倍染色體數(shù)44,血量7.76ml/100g體重,紅細胞8.9×106/mm3,血紅蛋白15.2g/100ml,血細胞比容47.4%,白細胞12.4×103/mm3,嗜中性白細胞19.3×102/mm3,嗜酸性白細胞14.1×10/mm3,嗜堿性白細胞8.6×10/mm3,淋巴細胞99.9×102/mm2,單核細胞2.8×10/mm3。
二、生物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
目前用于研究的沙鼠均來自同一沙鼠群,它是1935年在我國東北的日本人從我國東北和蒙古東部捕捉后馴養(yǎng)的。1935年由大連衛(wèi)生所的春日送給日本北里研究所的長野開始馴化,1952年日本實驗動物中央研究所野村得到了這種動物后,又進一步實驗動物化,建立了一個亞群,1954年美國Schwentker博士從這一亞群中將沙群鼠引進美國各地廣泛應用。后來再引種到英、法等國。
長爪沙鼠在醫(yī)學領(lǐng)域作為實驗動物已有20~30年的歷史。其使用量雖較大鼠、小鼠、豚鼠和倉鼠少得多,但其某些獨特的解剖學、生理學和行為學特征對于某些特殊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是大、小鼠無法比似的。而且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擴大,事實證明長年爪沙鼠是一種“多能”性的實驗動物,是具有非常重要開發(fā)價值的動物。主要在下面一些研究中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