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許多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復雜的病理過程,是一組嚴重的出血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出血、栓塞、微循環(huán)障礙及溶血。大多起病急驟,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常可危及生命。
一、診斷
1. 引起DIC的病因 感染是臨床最多見的病因,其他有惡性腫瘤、病理產科、手術和創(chuàng)傷等。
2. 出血 是最常見的癥狀,表現為皮膚自發(fā)性出血,外傷及手術傷口滲血不止。
3. 栓塞 常見于腎、肺、腦、肝、心等,引起相應臟器有關的癥狀和體征,。
4. 微循環(huán)障礙 主要見于急性型,在短期內出現低血壓、休克,DIC與休克互為因果關系,形成惡性循環(huán)。
5. 微血管病性溶血 一般較輕,大量溶血時可出現黃疸。
二、輔助檢查
1. 血小板呈進行性下降。
2.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延長3秒以上)。
3. 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10醫(yī)學全.在線秒以上或縮短3秒以上)。
4. 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常<1.5g/L)。
5. 魚精蛋白副凝(3P)試驗陽性。
6. 乙醇膠試驗陽性。
7. 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增多(>20mg/L)。
8. D-二聚體含量升高(陽性)。
9. 外周血涂片 可見2%以上的破碎紅細胞。
三、治療
1. 治療原發(fā)病,消除誘因。
2. 抗凝治療
2.1肝素 小劑量應用,每天用量600~1200U,加入葡萄糖、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內靜脈滴注,根據病情逐漸減量以至停藥,一般用藥5~7日。
3. 抗血小板藥物 ①右旋糖酐40 500ml 靜脈滴注 每日1~3次。②雙嘧達莫(潘生丁) 1000~2000mg/d&執(zhí)業(yè)護士網nbsp; 分次靜脈滴注。③阿司匹林 75~100mg 每日2~3次。
4. 補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須在抗凝治療的基礎上使用,①新鮮血漿 是DIC患者較理想的補充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的制劑。②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20×109/L,每日用量在10個單位以上,使血小板數升到50×109/L以上。③纖維蛋白原 2~4克/次 靜脈滴注,使血漿纖維蛋白原達到1.0g/L以上。
5. 抗纖溶藥 在DIC早期不宜使用,僅用于繼發(fā)性纖溶時。常用藥物有:6-氨基己酸(EACA),對羧基芐胺(PA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