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四川中醫(yī)2002,20(5):45-46 |
劑型 | |
藥物組成 | 烏梅18g,沙參12g,丹參12g,白芍15g,麥冬15g,百合15g,生地15g,川楝皮15g,甘草10g。 |
加減 | 伴膽囊炎加蒲公英、銀花、虎杖、板藍根;若肝膽腸胃郁熱不瀉,便秘,舌紅苔黃厚加蘆薈、梔子;伴黃疸加茵陳、郁金。 |
功效 | 生津柔肝,緩急和胃,解痙止痛。 |
主治 | 膽道蛔蟲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鄰水縣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學校鄧銀飛,觀察了養(yǎng)陰安蛔湯治療陰傷型膽道蛔蟲病的臨床療效。用養(yǎng)陰安蛔湯,小兒用量酌減。療效標準:根據(jù)治療后癥狀變化和X線檢查及化驗檢查情況,擬定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全部消失,X線鋇餐檢查十二指腸內(nèi)無蛔蟲影存在,糞便鏡檢(-)。好轉(zhuǎn):癥狀明顯減輕,X線鋇餐檢查十二指腸內(nèi)無管狀陰影存在,糞便鏡檢(+)。無效:癥狀、X線鋇餐、糞便鏡檢都無改善。結果:本組15例,全部治愈。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