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醫(yī)藥學報1988,(4):24-26 |
劑型 | 片劑 |
藥物組成 | 黃芪、甘草、大棗、桂枝、白芍、生地、白蒺藜、柴胡、防風、蟬蛻、苦參、地龍、漢防己、炒烏梅等。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蕁麻疹。 |
制備方法 | 諸藥制成片劑(每片重0.4g), |
用法用量 | 每次10片,日3次口服。30日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禁食辛、辣、腥、膻及蛋類食物,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慢性蕁麻疹109例中,男69例,女40例;年齡8-16歲7例,17-30歲58例,31-50歲34例,51-65歲10例;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31年,其中6個月至1年70例,1-8年35例,10-31年4例;誘發(fā)因素:飲食18例,冷風冷水31例,季節(jié)性10例,氣候變化21例,汗后及足熱4例,無明顯誘因25例;中醫(yī)分型;風邪襲表16例,陰虛內(nèi)熱28例,胃腸濕熱21例,氣血兩虛15例,脾腎陽虛15例,血虛生風10例,心肺郁熱4例;颊呔新蕁麻疹典型臨床表現(xiàn),抗原皮內(nèi)試驗絕大部分對1-20種物質(zhì)呈陽性反應。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抗原皮內(nèi)試驗轉陰,追訪半年未復發(fā)者。顯效:癥狀、體征消失,抗原皮內(nèi)試驗陽性種類減少,追訪3個月內(nèi)未復發(fā)者。好轉: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偶爾出現(xiàn)輕微癥狀,抗原皮內(nèi)試驗前后變化不大者。無效:癥狀、體征、抗原皮內(nèi)試驗前后對比無變化。結果:臨床治愈47例,顯效36例,好轉1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0.8%,平均治療無數(shù)2.46±4.0日,皮疹消失平均天數(shù)8.5±6.8日。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