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84,5(1):13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黃芪30g,黨參12g,干姜10g,白術(shù)15g,云苓12g,陳皮12g,草蔻9g。 |
加減 | 若氣虛甚者倍用黃芪;寒甚者加肉桂、附片;溫甚者加蒼術(shù)、白扁豆、佩蘭;瘀滯者加丹參、元胡、木香、川楝子;陰虛者加北沙參、白芍、生山藥。 |
功效 | |
主治 | 胃脘痛(陽虛型)。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每周服藥6日,3個月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陽虛型胃脘痛30例中,男24例,女6例;20-29歲2例,30-39歲9例,40-49歲12例,50-59歲7例;有家族史者10例;其中工人17例,干部13例;病程l-5年9例,6-10年9例,11-20年10例,21年以上2例,平均為10年4個月。療效判定標(biāo)準(zhǔn):顯效:主次癥全部消失,客觀檢查指標(biāo)明顯改善;有效:主次癥消失或明顯改善,客觀檢查指標(biāo)略有改善;無效:主次癥及客觀檢查指標(biāo)均無改善。結(jié)果: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主次大部分消失或減輕,尤其對胃脘疼痛療效明顯。治療2個月后就有10例胃痛消失,3個月后25例消失,5例減輕。其次對喜溫喜按、形寒肢冷、肢體倦怠等癥狀改善也很明顯。多數(shù)患者含量、體重增加。30例中有25人出院時體重增加,5倒無變化。體重增加最多者達(dá)4.25kg,少者0.5kg,總計增加體重38.5kg。30例患者入院時多數(shù)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zhì)偏淡或紫暗、瘀斑,舌苔白膩或白滑。經(jīng)3個月治療后,大多數(shù)趨于正;蚝棉D(zhuǎn)。舌體胖大轉(zhuǎn)為正常者達(dá)64%,好轉(zhuǎn)者占36%;齒痕舌轉(zhuǎn)為正常者達(dá)71.43%,好轉(zhuǎn)占26.57%;舌苔轉(zhuǎn)為正常者達(dá)64.29%,好轉(zhuǎn)占35.71%。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