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紅檬子 |
漢語拼音 | cu lin z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光葉石楠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光葉石楠,常綠喬木,高3-5m,可達7m。老枝灰黑色,無毛,皮孔棕黑色。葉互生;葉柄長1-1.5cm,無毛;葉片革質,細長時及老時皆呈紅色,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5-9cm,寬2-4cm,有稀疏淺鈍細鋸齒,兩面無毛。花兩性;復傘房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均無毛;花直徑7-8mm;萼筒杯狀,無毛;萼片5,三角形;花瓣5,白色 ,倒卵形,反卷,內面近基部有白色絨毛;坑卸套Γ恍廴20,花柱離生,下部合生。梨果卵形,長約5mm,紅色,無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澆灌、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800m的山坡雜木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宜于溫暖濕潤氣候、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中生長。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將成熟時實采收后,先置于水中浸泡幾晶,搓去果皮,洗凈果肉,再將種子拌入草木灰中,然后與濕沙層貯藏。春季3-4月,將經過處理的種子條播于苗床,行距20cm,溝深2-3cm。每1hm2用種量225-270kg,播后覆土蓋草,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結合除草松土,揭去蓋草,分批間苗,按株距20-25cm定苗,苗期注意肥、水管理,培育1-2年后出圃造林,于春秋兩季栽植,行株距2m1m,穴栽,栽后覆土、澆水,以利成活。 田間管理,幼林培育期間經常除草松土,適量追施堆肥,冬季或早春應整枝打權,注意病蟲害防治。 |
采收和儲藏 | 9-10月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種子油主要含脂肪酸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果實含花色甙色素(anthocyanin pigments),矢車菊素-3-單葡萄糖甙(cyanidin-3-monoglucoside),蹄紋天竺素-3-單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monoglucoside),矢車菊素-3-蕓香糖甙(cyanidin-3-rutinoside),蹄紋天竺素-3-蕓香糖甙(pelargonidin-3-rutinoside),矢車菊素-3-木糖基葡萄糖甙(cyanidin-3-xylosylglucoside),矢車菊素3-木糖基半乳糖甙(cyanidin-3-xylosylgalactoside),飛燕草素3-木糠基葡萄糠甙(delphinidin-3-xyloxylglucoside)及飛燕草素3-槐糖甙-5-單葡萄糖甙(delphinidin-3-sophoroside-5-monoglucoside)。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酸;性溫 |
歸經 | |
功效 | 殺蟲;止血;澀腸;生津;解酒 |
功效分類 | 殺蟲藥;止血藥;澀腸藥;生津藥;解酒藥 |
主治 | 蛔蟲腹痛;痔漏下血;久痢 |
用法用量 | 內服:研末,1-3g,酒調:或鹽、醋淹漬,生食。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otinia glabra(Thunb.)Maxim.[Crataegus glabr Thunb.]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