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格棒子、格棒棒 |
漢語拼音 | bu dIAo m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小葉石積木的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葉石積木,落葉或半常綠多刺灌木,高1-2m。枝開展,幼時紫褐色,被疏灰白色柔毛,老時黑褐色,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具小葉15-31片,邊葉柄長1.5-3cm,寬1-1.5cm,近于無毛;托葉披針形,早落;小葉片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5mm,寬2-4mm,先端急湖或短尖頭,表面深綠色,背面被疏短柔毛;小葉近無柄;葉軸具猛烈翅;花兩性,傘房花于枝頂,有花3-8朵;總花梗與花梗均被疏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被柔毛,時落;萼裂片5,卵狀三角形,與萼筒近等長;花瓣5,狹卵形,白色;雄蕊20,花柱5,基部被柔毛,柱頭頭狀。梨果卵形,直徑5-6mm,藍(lán)黑色,宿萼反折;ㄆ4-5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參拔750-2700m的山坡、路旁、干燥河谷兩岸、松林及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益腎;調(diào)中 |
功效分類 | 益腎藥;調(diào)中藥 |
主治 | 腰膝酸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ophylla Rehd.et Wils.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