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巖生 |
漢語拼音 | yan she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胡椒科植物巖參的藤莖及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巖參 攀援藤本,老莖圓柱形,外皮木栓質(zhì)增厚,黃褐色,有縱裂溝槽;幼莖有細(xì)條紋,皮孔明顯。葉互生;葉片紙質(zhì),具細(xì)密腺點,圓卵形、闊橢圓形或闊卵形,常歪斜,長9-21cm,寬5-12cm,葉脈7-8條,2對離基從中脈發(fā)出,基余基出,網(wǎng)及明顯;▎涡裕菩郛愔;穗狀花序與葉對生,長3-4cm;雌花苞片圓形,直徑約1mm,柄被柔毛;子房離生,柱頭3-4。漿果先端有臍狀突起;ㄆ谙募。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支南南部至西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溝谷、坡地疏林或密林中,常攀附于石壁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四季均可采,鮮用,莖去粗皮,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莖枝稍彎曲,表面有細(xì)縱紋,具疣狀突起。葉多皺縮,展平后歪闊卵形,長14-20cm,寬6-12cm,有密集的細(xì)小腺點,無毛,葉基兩側(cè)偏斜,葉脈7-9條,有2對離基從中脈發(fā)出,網(wǎng)脈明顯;葉柄較長,基部鞘狀。有時可見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氣香,味微辛辣。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行氣止痛;止瀉痢 |
功效分類 | 行氣止痛藥;止瀉痢藥 |
主治 | 脘腹脹痛;瀉痢腹痛;牙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iperpubicatulumC.DC |
科屬分類 | 胡椒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