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掃帚苗 |
漢語拼音 | di fu mi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藜科植物地膚的 嫩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約50-150cm。莖直立,多分枝,淡綠色或淺紅色,生短柔毛。葉互生;無柄;葉片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7cm,寬3-7m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短柔毛;通常有3條主脈;莖上部葉較小,有一中脈;▎蝹或2個生于葉腋,集成稀疏的穗狀花序;花下有時有銹色長柔毛;花小,兩性或雌性;黃綠色,花被片5,近球形,基部合生,果期背部生三角狀橫突起或翅,有時近扇形;雄蕊5,花絲絲狀;花柱極短,柱頭2,絲狀。胞果扁球形,果皮與種子離生,包于花被內(nèi)。種子1顆,扁球形,黑褐色;ㄆ6-9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幾遍布全國。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荒野、田邊、路旁,栽培于庭園。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割取嫩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分枝較多,黃綠色,具條紋,被白色柔毛。葉互生,多脫落;展平后呈狹長披針形,長3-6cm,寬0.4-0.6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短柄,全緣,被短柔毛,邊緣有長柔毛,通常具3條縱脈;ǘ1-2,腋生;花被片5,黃綠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質(zhì)柔軟。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哈爾滿(harman),哈爾明堿(harmine)[1], 鈣、鎂、鐵、鋅、銅、磷等元素[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肝;脾;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
功效分類 | 祛濕藥;利尿通淋藥;清肝藥 |
主治 | 赤白;泄瀉;小便淋痛;目赤澀痛;雀盲;皮膚風(fēng)熱赤腫,惡瘡疥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9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 搗汁涂。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地膚苗葉,能益陰氣,通小腸,無陰則陽無以化,亦東垣治小便不通用黃蘗、知母滋腎之意。煎水日服,利小便諸淋。 2.《別錄》:搗絞取汁,主赤白;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苗灰主痢亦善。 3.《本草圖經(jīng)》: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 4.《本草備要》:葉:作浴湯,去皮膚風(fēng)熱丹腫。 |
考證 | 出自《名醫(yī)別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mulus cum Folium Kochiae Sco-par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Kochia scparia(L.) Schrad[Chenopodi- um scopariumL.」 |
科屬分類 | 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