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shan zha he |
英文名 | Howthorn Seed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野山楂云南山楂等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山里紅 落葉喬木,高達6m。枝刺長1-2cm,或無刺。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葉片闊卵形或三角卵形稀菱狀卵形,長6-12cm,寬5-8cm,有2-4對羽狀裂片,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有光澤,下面沿葉脈被短柔毛,邊緣有不規(guī)則重鋸齒。傘房花序,直徑約4-6cm;萼筒鐘狀,5齒裂;花冠白色,直徑約1.5cm,花瓣5,倒卵形或近圓形;雄蕊約20,花藥粉紅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徑可達2.5cm,深紅色,有黃白色小斑點,萼片脫落很遲,先端留下一圓形深洼;小核3-5,向外的一面稍具棱,向內(nèi)面?zhèn)让嫫交;ㄆ?-6月。果期8-10月。 2.山楂 本種與山里紅極為相似,僅果形較小,直徑1.5cm;葉片亦較小,且分裂較深。 |
資源分布 | 1.山里紅 分布于華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2.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江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山楂生于海拔100-1500m的溪邊、山谷、林緣或灌木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加工山楂或山楂糕時,收集種子,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種子呈橘瓣狀橢圓形或卵形,長3-5mm,寬2-3mm。表面黃棕色,背面稍隆起,左右兩面平坦或有凹痕。質(zhì)堅硬,不易碎,氣微。 |
中藥化學成分 | 山楂核含10-二十九烷醇(10-nonacosanol),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胡羅卜甙(da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香草醛(vanillin),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quercetin)。 北山楂核中的脂溶性成分有29種,其中以3-甲基已烷(3-methyl-hexane)44.9%和庚烷(heptane)34.7%為主要成分,含量較高的還有2,3,4-三甲基已烷(2,3,4-trimethylhexane),3-乙基-2,3-二甲基戊烷(3-ethyl-2,3-dimethylpentane),癸烷(decane),2-甲基庚烷(2-methylheptane),乙基環(huán)已烷(ethylcyclohexane),3,3-二甲基丁苯(3,3-dimethylbutylbenzene),丙基環(huán)已烷(propylcyclohexane)等。核中的脂肪酸有:亞油酸(linoleic acid)60.48%-75.25%,棕櫚酸(palmitic acid)4.93%-10.45%,硬脂酸(stearic acid)1.12%-2.63%,油酸(oleic acid)15.70%-20.88%,亞麻酸(linolenic acid)1.24%-5.34%。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平 |
歸經(jīng) | 胃;肝經(jīng) |
功效 | 消食,散結(jié),催生。 |
功效分類 | 行氣藥 |
主治 | 食積不化,疝氣,睪丸偏墜,難產(chǎn)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吞之化食磨積,治頹疝。2.《本草從新》:治疝,催生。 |
考證 | 出自《滇南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Semen Crataeg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major N.E.Br. 2.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