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缺血性心臟病發(fā)病率在逐年增加。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與粥樣硬化呈正相關。其發(fā)病率與血清膽固醇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與血清甘油三酯的關系尚無定論。
動脈粥樣硬化初期,首先是內皮細胞受到損害,原因未明。高脂血癥時,各種脂蛋白在血液中滯留,其間可能有脂質過氧化并參與內皮細胞的損害。用氧化脂蛋白抗體證明在粥樣硬化灶內有氧化脂蛋白的存在;臨床上用抗過氧化的藥物可使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病人脂肪瘤變小。事實表明,高脂血癥或脂蛋白血癥的過氧化作用與動脈粥樣硬化的成因密切相關。
一、原發(fā)性高脂血癥種類
原發(fā)性高脂血癥主要有以下幾種:原發(fā)性高乳糜微粒血癥;家族性高膽醇血癥;家族性復合性高脂血癥;內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癥;家族性Ⅲ型高脂血癥;原發(fā)性高HDL血癥。
二、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
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是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統(tǒng)計結果顯示,心肌梗塞多數(shù)出現(xiàn)高脂血癥伴有HDL-C降低。
動脈粥樣硬化總的來說是遺傳因素加上后天因素的疾患。Reaven認為動脈粥樣硬化與胰島素抵抗性、糖耐量異常有關,高胰島素血癥、高VLDL血癥、HDL-C降低、高血壓等因素屬于代謝綜合癥X的概念(msyndrome X)。Kaplan等提出,上半身肥胖、糖耐量異常、高脂肪血癥及高血壓等為致命四重態(tài)度奏(deadly quartet)。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可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單抽出某一個因素來考慮可能就無統(tǒng)計學意義。例如單獨考慮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癥X及致命四重奏的理論就不可能成立。
單純脂肪組織過剩堆積的代謝紊亂與高血脂、高血壓沒有直接的關系,僅僅是屬于脂肪分布異常癥。只有在胰島素抵抗出現(xiàn)的前提下,才考慮屬于與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相關的代謝綜合癥X及致命四重秦。
通過冠脈造影確認的冠心病的患者觀察,其中約25%為肥胖患者,它的內臟幾乎都有脂肪過量堆積,并且表現(xiàn)為高血脂、耐糖量異常、高血壓的綜合異常。對不肥胖的患者進行脂肪分布分bhskgw.cn/shouyi/析,測量身高、體重,進行折算,與皮下脂肪相同厚度的正常人相比,內臟脂肪面積平均增加了2倍。從個人單個分析表明,體重正常者,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危險因素。
三、內臟脂肪的分子生物學
內臟脂肪細胞中脂肪儲存有三個途徑:①以乙酰COA為基質,經(jīng)乙酰COA合成酶(ACS)催化合成中性脂肪;②由富含中性脂肪的脂蛋白在LPL參與下提供脂肪酸;③血漿葡萄糖經(jīng)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cosetransporter,Glu T4)被攝取進入細胞代謝成乙酰COA,再合成脂肪酸,見圖13-4。
圖13-4 脂肪組織代謝圖
內臟脂肪組織中,脂肪、糖的攝取、儲存過程、能量代謝諸方面等更容易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四、結語
關于高脂血癥導致動脈硬化的免疫學研究已有一定的成績,但在其發(fā)生初期還有許多未知的難題。
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心臟病等)存在著多種危險因素,如內臟脂肪集積、糖耐量異常、高脂血癥、高血壓等。內臟脂肪集積的過程如圖13-bhskgw.cn5所示。
圖13-5 內臟脂肪癥候群代謝異常
(錢士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