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
《氣厥論》曰∶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脈解篇》曰∶太陰所謂病脹者,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后。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
《五常政大論》曰∶涸流之紀,其病痿厥堅下。其病癃閉,邪傷腎也。
《六元政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淋 之病生矣。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燥勝則干。
《至真要大論》曰∶太陰司天,病陰痹,大便難,陰氣不用,病本于腎。太陽之勝,隱曲不利,互引陰股。少陰之復,隔腸不便。
《宣明五氣篇》曰∶腎惡燥。
《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雜病篇》曰∶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論證(共二條)
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說,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證之害也。不知此證之當辯者惟二,則曰陰結、陽結而盡之矣。蓋陽結者,邪有余,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若或疑余之說,而欲必究其詳。則凡云風秘者,蓋風未必秘,但風勝則燥,而燥必由火,熱則生風,即陽結也。
豈謂因風而宜散乎?有云氣秘者,蓋氣有虛實,氣實者陽有余,陽結也。氣虛者陽不足,陰結也,豈謂氣結而盡宜破散乎?至若熱秘、寒秘,亦不過陰陽之別名耳。再若濕秘之說,則濕豈能秘,但濕之不化,由氣之不行耳,氣之不行,即虛秘也,亦陰結也?傊谢鹫弑闶顷柦Y,無火者便是陰結。以此辯之,豈不了然?余故曰∶凡斯二者,即秘結之綱領也。
秘結之由,除陽明熱結之外,則悉由乎腎。蓋腎主二陰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其責在腎,然則不通者,獨非腎乎。故腎熱者,宜涼而滋之。腎寒者,宜溫而滋之。腎虛者,宜補而滋之。腎干燥者,宜潤而滋之。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正此之謂。
論治(共七條)
一、陽結證,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此或以飲食之火起于脾,或以酒色之火熾于腎,或以時令之火蓄于臟,凡因暴病,或以年壯氣實之人,方有此證。然必有火證火脈,內外相符者,方是陽結。治此者,又當察其微甚。邪結甚者,非攻不可,宜諸承氣湯、神佑丸、百順丸之類主之。邪結微者,宜清涼飲子、《元戎》四物湯,或黃龍湯、玉燭散之類主之;鹗⒉唤庹,宜涼膈散,大黃硝石湯、八正散、大厘清飲、大金花丸之類主之;鹗⑺,陰虛而燥者,宜丹溪補陰丸、人參固本丸,或六味地黃加黃柏、知母、麻仁之類主之。
陰結證,但察其既無火證,又無火脈,或其人喜熱惡冷,則非陽證可知。然既無邪,何以便結不通?蓋此證有二,則一以陽虛,一以陰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于下,此陽虛而陰結也。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腸臟干槁,此陰虛而陰結也。故治陽虛而陰結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宜右歸飲、大補元煎、大營煎之類主之;蛞匀藚、當歸數錢煎湯,送右歸、八味等丸俱妙。治陰虛而陰結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宜左歸飲、左歸丸、當歸地黃飲、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蓯蓉二三錢,以酒洗去咸,同煎服之,其效尤速。然此等證候,其來有漸,但初覺時,盒飯加意調理,自無不愈。若待氣血俱敗,則最難為力,而徒歸罪于藥之不效,亦何其不智也。以上陰結一證,雖氣血之分自當如此。然血虛者,亦必氣有不行;氣虛者,豈曰血本無恙?大都虛而兼熱者,當責其血分;虛而兼寒者,當責其氣分,此要法也。第今之世人,但知有熱秘,而不知有冷秘,所以《局方》有半硫丸,海藏有已寒丸之類,皆治此之良劑,所當察也。若欲兼溫兼補,似不若八味地黃丸及理陰煎之屬為更妙。
大便本無結燥,但連日或旬日欲解不解,或解止些須而不能通暢,及其既解,則仍無干硬。凡此數者,皆非火證,總由七情、勞倦、色欲,以致陽氣內虧不能化行,亦陰結之屬也。此當詳察脾腎,辯而治之。病在脾者,宜治中焦,以理中湯、溫胃飲、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病在腎者,宜治下焦,以右歸飲、大補元煎、八味地黃湯之類主之。
老人便結,大都皆屬血燥。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則陰虛之漸也。此外則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故多有干結之證。治此之法無他,惟虛者補之,燥者潤之而盡之矣。然亦當辯其虛實微甚,及有火無火,因其人而調理之可也。凡潤燥等劑,如導滯通幽湯、蓯蓉潤腸丸、搜風順氣丸、東垣潤腸丸、《衛(wèi)生》潤腸丸、《元戎》四物湯、三仁丸、百順丸之類,皆可選用。又豕膏為潤燥之神劑,最當隨宜用之。其有大虛大熱者,宜用前陰陽結治法。許學士治年老虛人便秘,只用火麻仁、蘇子仁各半,研取汁服之,更煮粥食之,不必服藥而秘愈。
便閉有不得不通者,凡傷寒雜證等病,但屬陽明實熱可攻之類,皆宜以熱結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氣已虛,既不可瀉,而下焦脹閉又通不宜緩者,但用濟川煎主之,則無有不達。
元氣薄弱之人,凡患傷寒雜證病氣不足等病,而有大便不行者,但察其胸腹下焦。
若絕無脹實痞塞,急墜欲解等患,此其中本無實邪,即雖十日二十日不解,亦自無妨。切不可因其不便,強為疏導。蓋其胃口未開,食飲未進,則全賴中氣以為捍御之本。但俟邪氣漸退,胃氣漸和,則自然通達,無足慮也。若腸臟本無滯礙,而強為通利以泄胃氣,遂至主不勝客者有之,邪因而陷者亦有之。此其害受于冥冥之中,而人多不知也。識之!慎之!一、秘結證,凡屬老人、虛人、陰臟人,及產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過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瀉之后,多有病為燥結者。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液之耗。凡此之類,皆須詳察虛實,不可輕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芫花、大戟等藥,及承氣、神芎等劑。雖今日暫得通快,而重虛其虛,以致根本日竭,則明日之結必將更甚,愈無可用之藥矣。況虛弱之輩,幸得后門堅固,最是壽征。雖有澀滯,亦須緩治。但以養(yǎng)陰等劑,漸加調理,則無有不潤。故病家醫(yī)家凡遇此類,切不可性急欲速,以自取其敗,而致悔無及也。
述古(共四條)
bhskgw.cn/pharm/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又云∶大便難者,取足少陰。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失節(jié),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濃之物而助火邪,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老年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者。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仲景曰∶小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jié)M而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泄之。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制大黃通之。風結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黃利之。如氣澀而大便不通者,以郁李仁、枳實、皂角仁潤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極則以致導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可不慎哉。又曰∶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虛秘,有實秘。實秘者,能飲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濃樸湯主之。蓋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予觀此東垣之法,多從治標。雖末有虛實之辯,而用濃樸湯者,此但以有物無物言虛實。謂有物者,當下之。無物者,當行其氣耳。而于真陰虧損,邪正之虛實,則所未及。此其法固不可廢,亦不可泥也。
丹溪曰∶古方有脾約證,制脾約丸。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者,曰脾約,與此丸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約,必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大便秘而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yǎng)陰血,使陽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清健,津液入胃,則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熱甚而氣實,與西北方人稟之壯實者無有不安;若用之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
王節(jié)齋曰∶若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饑易飽,大便燥難,用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炙甘草各四錢,山楂、大麥芽、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五錢。此老人常服藥也。
薛立齋曰∶前證屬形氣病氣俱不足,脾胃虛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難耳。法當滋補化源。
又有脾約證,成無己曰∶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難者是也。宜用脾約丸。陰血枯槁,內火燔灼,肺金受邪,土受木克,脾肺失傳,大便秘而小便數者,宜用潤腸丸。此乃病氣有余之治法也。經云∶脾為至陰己土而主陰。然老弱之人,當補中益氣以生陰血。又曰∶腎開竅于二陰,大小便也。若腎經津涸者,用六味丸,脾肺氣虛者,補中益氣湯。脾經郁結者,加味歸脾湯。氣血虛者,八珍湯。若發(fā)熱作渴飲冷,用竹葉黃湯。若膏粱濃味積熱者,加味清胃散。
陽結新按
余嘗治一少年,素好火酒,適于夏月,醉則露臥,不畏風寒。此其食性臟氣,皆有大過人者,因致熱結三焦,二便俱閉。余先以大承氣湯,用大黃五七錢,如石投水。又用神佑丸及導法,俱不能通,且前后俱閉,危劇益甚。遂仍以大承氣湯加生黃二兩,芒硝三錢,加牙皂二錢,煎服。黃昏進藥,四鼓始通,大便通而后小便漸利。此所謂盤根錯節(jié),有非斧斤不可者,即此之類。若優(yōu)柔不斷,鮮不害矣。
陰結新按
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于五月時,偶因一跌,即致寒熱。群醫(yī)為之滋陰清火,用生地、芍藥、丹皮、黃芩、知母之屬,其勢日甚。及余診之,見其六脈無力,雖頭面、上身有熱,而口則不渴,且足冷至股。余曰∶此陰虛受邪,非跌之為病,實陰證也。遂以理陰煎加人參、柴胡,二劑而熱退,日進粥食二三碗;而大便以半月不通,腹且漸脹,咸以為慮,群議燥結為火,復欲用清涼等劑。余堅執(zhí)不從,謂其如此之脈,如此之年,如此之足冷,若再一清火,其原必敗,不可為矣。經曰∶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正此謂也。乃以前藥更加姜、附,倍用人參、當歸,數劑而便即通,脹即退,日漸撤消矣。病起之后,眾始服其定見。
秘結論列方
承氣湯(攻一) 黃龍湯(攻二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濃樸湯(和三三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大補元煎(新補一) 涼膈散(攻十九) 大營煎(新補十四)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理中湯(熱一) 理陰煎(新熱三) 當歸地黃飲(新補二十) 溫胃飲(新熱五) 歸脾湯(補三二)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加味清胃飲(寒五五)左歸丸(新補四) 五福飲(新補六)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濟川煎(新補二一) 豕膏(新因二九) 《元戎》四物湯(攻二六)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丹溪補陰丸(寒百六十) 麻仁丸(攻九二) 玉燭散(攻二四) 竹葉黃 湯(寒七) 脾約丸(攻九三) 八珍湯(補十九) 東垣潤腸丸(和三百四十) 三仁丸(和三三八) 百順丸(新攻六) 大厘清飲(新寒五) 《衛(wèi)生》潤腸湯(和三三三) 七宣丸(攻九四) 清涼飲子(攻二五) 蓯蓉潤腸丸(和三四一) 神佑丸(攻四八) 大金花丸(攻五五) 導bhskgw.cn滯通幽湯(和三三五) 大黃硝石湯(攻十四) 搜風順氣丸(和三四三)
論外備用方
三和散(和百五十 氣秘) 益血丹(補一五七 亡血久虛)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陰虛)潤腸湯(和三三三 血燥) 通幽湯(和三三四 燥結痛) 半硫丸(熱一八七 虛冷秘) 皂角散(和三三七 通秘) 當歸承氣湯(攻六)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虛秘) 犀角丸(攻九十痰火秘) 益血潤腸湯(和三四二 老人便秘) 調營活絡飲(和二八三) 大已寒丸(熱一七一寒秘) 木香檳榔丸(攻五十 積熱秘) 芍藥清肝散(寒六一) 當歸龍薈丸(寒一六七)桃仁承氣湯(攻四) 《圣惠》搜風順氣丸(和三四四 血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