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針余瑣談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針余瑣談

一、頸肌攣痛針即和某紡織廠車間主任錢女士,余幼年同學之室也,年將半百而素來康健。乙亥(1995年)夏末,一日晨起,覺右側頸肌疼痛,牽強不適。急趨勞保醫(yī)院攝片,示頸椎第五、六、七椎骨質增生。施用多法治療而癥不解,遂急急趕至余處。余查見右頸胸鎖乳突肌痙攣突起…

一、頸肌攣痛針即和

某紡織廠車間主任錢女士,余幼年同學之室也,年將半百而素來康健。乙亥(1995年)夏末,一日晨起,覺右側頸肌疼痛,牽強不適。急趨勞保醫(yī)院攝片,示頸椎第五、六、七椎骨質增生。施用多法治療而癥不解,遂急急趕至余處。余查見右頸胸鎖乳突肌痙攣突起,按之痛甚。項后僵硬,頭部轉側則掣痛異常。行走及上肢活動時,頸項不能協(xié)調動作。先為針足三里雙穴,以三寸針刺入,得氣后行捻轉提插二分鐘,然后留針。次刺患側外關。最后刺頸肌部,于痙攣處上下端及中間各刺一針,均以30號一寸半針刺之,手法同上。留針三十分鐘,其間各行針三次。起針后頸部即可轉動,頸肌明顯松弛,疼痛減輕過半。共針五次,痛解肌平,頸項活動自如。

按:針經有“四總穴”訣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顏面合谷收。”頸椎病變所致之頸項不利或疼痛,若取列缺似不甚應,如針足三里,則頸部之緊張立可松弛,此余臨證之所得也。

又按:頸椎病變時下患者甚眾,治法雖多,僅能減輕癥狀,尚乏根治之術。憶昔余從楊永璇先生學習針灸時,先生自創(chuàng)一法:以皮膚針(即七星針)密叩患者頸部病變處之體表部位,使有輕微出血,然后以特制之紫銅質火罐拔之,拔去瘀血,頸可立松。每隔二、三日治療一次,近期療效頗佳。

先生為當代滬上針灸學術界一代天驕,惜僅有《針灸治驗錄》一書行世。七十年代初,余隨先生學習,蒙師厚愛,贈末學一冊,并以毛筆揮毫題簽。余求先生加鈐“香士醫(yī)廬”印章,先生素自謹慎,余不敢相強而罷。今先生仙逝有年,每見先生遺物,末學無不肅然起敬而心懷憶念也。

二、胸部摒傷循經取

新傷初起,以毫針刺之以疏通經氣,即有卓效。針灸書謂承山穴治一身之震傷,固是先輩經驗之談,然亦有不必拘泥者。但依傷處所過經絡,以經取之,每常應手取效。此舉一例為bhskgw.cn/wszg/證:青年夏某,掮物不慎,左胸摒傷,左乳上方疼痛不已,呼吸牽掣,上休轉側時其痛更甚。隨即來余處就診,余診視傷處無瘀腫,叩之按之則疼痛較甚,是傷在左乳之上,乃是陽明胃經所過之地。遂取內關.以開胸中滯氣,左側豐隆,以通陽明經絡,以毫針刺之,得氣后捻旋數十下。然后使患者轉側俯仰及呼吸吐納,皆無多大妨礙,疼痛已極輕微,僅略有不適而已,只針一次,翌日痛即消失。

三、指掐商陽治急驚

醫(yī)者以指甲重掐小兒穴位,以代替針刺治療疾病,謂之“指針”。小兒肌膚柔嫩,穴位淺顯,雖僅掐之以爪,亦已足夠刺激量,雖不用針而病自去也。余臨診間未嘗用此法,然曾目睹他人使用,且其功立見,故余記憶甚深。六十年代后期,已忘為何年,余方行醫(yī)之初,夏月去故鄉(xiāng)探望長輩,某日中午赤日炎炎,爍石流金,余正閑坐屋前樹蔭下休息,鄰家一男孩,約七、八歲,赤膊跣足,行走于烈日之中,忽卒然倒地,手足抽搐,雙目上翻。余意識此為熱極而驚風急起。然未經歷,身邊又無針具,竟不知所措。其父聞訊,忙將患兒抱至樹蔭下,其母在側以扇降溫,并遣一青年速往鄰村請一“掐驚”之人。少頃,來一農婦,年約三十余,有掐驚之特技,故遠近聞名,有病必請。余欲得其治法,緊隨其后細加觀察,見其兩手拇食兩指,各捏起患兒一食指,以拇指指甲掐住穴位,約二分鐘,患兒四肢已不抽搐,兩目上視亦解。囑多飲冷開水,莫再受熱,不受謝儀而去。現(xiàn)此兒已及壯年,后亦未聞因驚而有他故。余所見之法極簡,竟有如此大效,倘非親臨,孰能信之!而所貴者乃農婦也,作善不受人謝,其思想境界之高,已超然脫俗矣。

四、特殊針法親驗記

余曾見一醫(yī)書,有以三寸針,直刺中脘,并向上下左右刺四針,以治肝硬化等頑疾之報道,然不見有能者。后拜訪一針灸醫(yī)師,偶見為一患者針中脘穴,以三寸32號不銹鋼細針垂直刺入,三寸針體幾乎全部刺入穴中,隨即緩緩提至皮下,逐次向上下左右各刺一針,均刺入三寸深,不捻轉,不提插,不行任何手法,亦不留針bhskgw.cn/sanji/,如此深針竟不剌傷內臟。余先驚訝,繼則產生興趣,最后亦欲一試。即付與診金,請作此針,彼欣然樂從,即為余照章辦理。余覺針下僅有淺而成片之脹感,不如針四肢穴位針感往往成條索,并向遠處放射。垂直下針時僅中脘有針感,向右刺時,則脹及右脅之下。斜向左脅刺則針感在于左脅之下,向上刺則在劍突下,向下刺則在臍上。針后中脘有輕松舒適感覺,余亦無他。余曾屢欲為病人針之而資研究,然醫(yī)家對病人高度負責之責任心不容余作未有把握之事,故無經驗可談,僅記受針之始末如上,以供后來居上者參考。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