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
中藥炮制歷史悠久,歷代醫(yī)藥學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炮制技術資料。這些資料大多載于醫(yī)書和本草文獻中。今摘錄一些常見術語,供大家在學習和工作時參考。
1,水飛 :用不同藥細度材粉末 在水中的懸浮性不同而取得極細粉,并去除水溶性雜質的方法。
2,搶水洗:對某些質地疏松 吸水性強的藥物,為避免吸
水過多影響切制,避免有效成分損失過多。 而采取快速洗滌的方法。
3,鎊片:將經(jīng)軟化的藥材用鎊刀或鎊片機鎊成薄片。
4,水研:指研粉時在研缽內(nèi)加少量清水同研,研至符合規(guī)定時傾出,晾干。
5:武火:指大而猛的火。
6,炒黃:又稱"炒香”,指用文火或武火,將藥材或生片炒至藥材表面微黃色或深黃色(但不焦),此時可聞到藥材固有的香氣。
7,炒焦:指用文武火將藥材或生片炒至焦褐色,內(nèi)部顏色加深。方法為;先用武火將鐵鍋加熱至現(xiàn)熱焰,加入藥材不斷翻炒,并改用文武火,炒至符合規(guī)定時取出晾涼。
8,炒炭:用武火將藥材或生片炒至表面焦黑色(炭化),內(nèi)部呈焦褐色(存性)。方法為;先將炒鍋用武火加熱至投入少量藥材即冒白煙,(溫度約為180度)時,將藥材全部倒入鍋內(nèi),劑噴灑清水熄滅。取出放涼曬干,放置三天后方可入庫儲藏。
9,土炒:以土為輔料的一種拌炒方法。方法為,將灶心土或陳壁土或
赤石脂粉成細粉,置鍋內(nèi),用武火加熱至輕松流動狀時加入藥材,改用文火,翻炒至藥材表面呈土色透出藥材固有的香氣時,取出。篩去土晾涼即可。
10,鹽炒:以鹽為輔料的一種拌炒方法。先將適量的鹽放入鍋內(nèi),用文武火加熱至150度時,加入藥材不斷翻炒,至藥材表面呈黃色質松脆,取出,篩去鹽粒,晾涼即可。
11,煨制:將原藥材進行干熱處理的一種方法。將凈藥材用濕紙或濕面,濕麩皮,濕
滑石粉等包裹。(厚度0.3--0.5厘米)埋于熱灰或熱滑石粉中煨至包裹物外表呈焦黃色時,取出,除去包裹物即可。
12,酒蒸制:將藥材制品加入適量黃酒,拌勻。待酒滲入藥材組織內(nèi)部,然后置鍋內(nèi)蒸至符合規(guī)定。取出干燥或進一步加工。
13,
姜蒸制:取規(guī)定量鮮
生姜,洗凈壓榨取汁,與藥材切片拌勻,悶至姜汁滲入藥材組織內(nèi)部,置鍋中用武火蒸至符合規(guī)定時取出,干燥即可。
14,醋燉制:將經(jīng)預處理的凈藥材或切片,與定量
米醋拌勻,悶至醋液滲入藥材組織內(nèi)部,然后裝入燉罐內(nèi),加蓋。隔水燉至符合規(guī)定時間取出。干燥或進一步加工。
15,蜜制:以
蜂蜜為輔料的炙法的一種。方法是:取定量煉蜜,加入適量溫開水稀釋成蜜水,與藥材切制品拌勻,悶至蜜水滲入藥材組織內(nèi)部,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翻炒至不黏手或規(guī)定程度。
16,米泔水制:以“淘米水”為輔料的炮制方法。去第二次淘米水適量,煮沸,涼至適宜溫度,與凈藥材切片拌勻,悶透,用文火加熱炒至藥材表面微黃,透出藥材固有香氣時,取出晾涼干燥即可。
17,煅炭:將藥材隔絕空氣進行高溫處理的一種炮制方法。將藥材切制品置鍋內(nèi),上蓋一口頸稍小的鐵鍋,兩鍋接口處用濕紙條貼緊,再用濕粘土封緊,防止空氣進入鍋內(nèi),在小鍋頂粘一白紙。先文火后武火加熱煅燒,待小鍋上的白紙變焦時;,鐵鍋冷卻后取出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