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溯源及評價《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溯源及評價
作者:蔣建成 李仙
--------------------------------------------------------------------------------
關鍵詞:《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源流考證 學術價值
在諸多版本的《傷寒雜病論》中,有一部《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該書解放前陜西曾少量刊印,解放后廣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0年重印,陜西1980年亦有出版,但對該書的淵源及傳播途經(jīng)尚鮮為人知,本人欲就上述問題及學術價值作簡要評述。
1.《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溯源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下稱《桂林古本》)原序謂該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氏得之于張仲景四十六世孫張紹祖,而張紹祖稱“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十三稿…… 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光緒廾年(1894年)左盛德將此書傳于同邑羅哲初并為該書作序,且冠以《桂林古本》名。張紹祖、左盛德,已不可考;羅哲初(1878~1943年)字樹仁,號克誠子,廣西桂林人,出身書香門弟,嘗與國民黨元老馬君武先生同為桂林模范小學校長。民國時曾為南京中央國醫(yī)館編審,在寧滬廾余年,與國內(nèi)中醫(yī)名流周岐隱、黃竹齋至善,后黃竹齋將該書抄回陜西,由陜軍將領張鈁(伯英)捐資刊印250部。1937年羅哲初返桂,1943年染疫痢病逝。期間將該書傳于次子羅繼壽,1956年羅繼壽將該書獻出,于1960年出版。該書卷首署名“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述……桂林羅哲初手抄”,故該書雖冠“桂林古本”只不過經(jīng)桂林人手抄而已。歷代醫(yī)籍中,冠以“桂林古本”者甚鮮,筆者對該書從文風、體制及外感病治療、發(fā)展史出發(fā),對該書進行必要考證。
2.“桂林古本”系后人托名之作
《桂林古本》凡十六卷。前五卷中,第一、二卷為評脈,第三至第五卷系論述溫病內(nèi)容,凡
傷暑、溫病、傷燥、
傷風、熱病均已述之,約占全書三分之一。此書第七至十六卷,則與刊行與世的《傷寒雜病論》內(nèi)容,除少數(shù)文字上略有出入外,內(nèi)容上并無改動。因此,《桂林古本》與通行本之差別,主要是增加了溫病學內(nèi)容。之所以說是托名之作,概之如下。
2.1體例不同,文風迥異:1~3卷中,論述脈學及六氣致病,有論無方,其體制、文風與仲景迥異,缺乏前后貫通、一氣呵成之感,且措詞亦受明清白話文影響,漸趨通俗,不似仲景原文之古樸深奧。
2.2病名: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是以六經(jīng)分類命名,或以方名證。然《桂林古本》中,直接襲用了溫病學說形成后的各種病名。眾所周知,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中首先論述了風溫、溫熱、
溫疫、
溫毒、暑溫、
濕溫、秋燥、溫瘧等八種,這些病名及論述全部出現(xiàn)在《桂林古本》中,可見該書出于吳鞠通之后,并受其影響至深。
2.3本末倒置,前后錯亂:《桂林古本》中一、二卷有論無方,而第三卷突然冒出“
大青龍加
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
黃芩牡丹湯”,亦即《桂林古本》中最先出現(xiàn)的方劑,而在此之前,并無一處提及“
大青龍湯”“
桂枝湯”基本組成。一代醫(yī)圣,立法嚴謹,層次分明,未有本末倒置,愚若如是者。縱使仲師一時疏忽,延至 “第十二稿”時,斷不致毫無察覺,此后人托名時之失誤。
2.4方名:縱觀《桂林古本》全書,除襲用經(jīng)方外,其余方名均系以藥名組合而成,如“
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
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比比皆是,此亦不合仲景立法之體例。
綜之,該書各方面均與仲景大相庭徑,留下明顯斧鑿痕跡,故當為后人托名之作。
3.《桂林古本》成書于1798~1894年間
前已提及《桂林古本》沿用了吳鞠通對溫病的各種觀點,而吳鞠通《溫病條辨》成書于嘉慶二年(公元1798年),故《桂林古本》成書當在吳氏之后,而左盛德將此書傳給羅哲初是光緒廾年(公元1894年),故該書成書當在1798~1894年間。
4.《桂林古本》是傷寒派著作
仲師《傷寒雜病論》在祖國醫(yī)學史上,首次打破了既往醫(yī)著有論無方的格局,提出六經(jīng)辨證,隨證施治,為千古所頌。迄至明末清初,后世醫(yī)家在不斷探索、總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溫病學說。但在當時,溫病學說是否該創(chuàng)立新論以“羽翼傷寒”,在學術界是有爭議的,這就是清代我國醫(yī)學史上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之爭。
傷寒派認為“傷寒有五”,即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溫病已屬其中,不必另立新派!豆鹆止疟尽氛菫榫S持這種觀點,
大量溫病內(nèi)容納入傷寒之中,當作傷寒論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就不必“另立新派”。
該書作者自詡為仲景后人,自然維持正統(tǒng)的傷寒派觀點,但他將大量溫病內(nèi)容直接納入《傷寒雜病論》的同時,也說明他已看到溫病學派的崛起和溫病學派對外感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故將溫病內(nèi)容列于傷寒內(nèi)容之前,也說明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溫病學術思想并認識到其重要性。
5.該書的學術價值
盡管該書是傷寒學派著作,不主張另立溫病學派,直接將溫病內(nèi)容納入傷寒之中。但該書將溫病列為全書之首并吸取、采用溫病之病名、辨證,說明其并未囿于一家之方,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能博采眾長,能看到溫病學說之崛起,是難能可貴的。筆者認為,《桂林古本》是清代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之爭的產(chǎn)物,是出自傷寒派的手筆,作者試圖集傷寒、溫病于一爐,在治療上另辟蹊徑,編纂一部兼取各家之長的外感病專著,這對于祖國醫(yī)學外感病的發(fā)展史,對研究仲景學說及嶺南文化,仍具有重要意義。
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541002) 蔣建成 李仙
-----------作者對傷寒論精神缺乏應有的了解,僅見相貌之異,可謂妄加評說。
-----------
Originally posted by 蔣建成 李仙 :
…此書第七至十六卷,則與刊行與世的《傷寒雜病論》內(nèi)容,除少數(shù)文字上略有出入外,內(nèi)容上并無改動。…
桂本和通行本的差別之大,已足可讓人寫好幾部書來探討。光從這句話看來,該文作者恐怕連起碼的條文比對(甚至翻閱)都沒做到,又是一篇令人失望和失笑的「論文」。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溯源及評價
作者:蔣建成 李仙
Cjc108先生轉帖“古本傷寒”辨?zhèn)蔚奈恼,此舉甚好!通過大家的討論,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本的精神實質(zhì),進一步加深對古本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建議各位,今后若有轉貼此類文章,務請標明“辨?zhèn)巍倍,以免與其他文題相雜,混淆視聽!
僅就溫病而論:
[原文]……眾所周知,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中首先論述了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溫瘧等八種,這些病名及論述全部出現(xiàn)在《桂林古本》中,可見該書出于吳鞠通之后,并受其影響至深!
所謂八種溫病,有些病名原為《傷寒論•傷寒例》所固有。至于“全部出現(xiàn)在《桂林古本》中”,不僅未見其全,而桂本“溫病篇”只有“秋溫”沒有“秋燥”,且桂本“大溫”病名,古今未見。關于吳鞠通“溫病論述”,包括《溫病條辨》以外的內(nèi)容,在《桂林古本》中更未發(fā)現(xiàn)有蛛絲馬跡的關聯(lián)。此外筆者在考注《桂林古本•溫病篇》時,曾從《五十二病方》查到現(xiàn)在的《溫病學》,也未見與《溫病篇》的學術觀點有直接聯(lián)系。(“古本傷寒溫病篇初探”一文,在“關于古本傷寒的研究”題內(nèi),可以看一下。)那么《桂林古本》受吳鞠通
“影響至深”之說,是連一點影子也沒有。
有些人即使意欲辨?zhèn),也得從實際出發(fā),不能絲毫不著邊際。如此無中生有,鑿空而談,真不知其用意何在。ㄔ撐囊 中醫(yī)文獻雜志 1998;(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