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邪氣藏府病形——《黃帝內經·靈樞》第四篇
    

黃帝內經:邪氣藏府病形——《黃帝內經·靈樞》第四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huán)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
   
    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府。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黃帝問于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
   
    岐伯說: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心脈急甚者為瘈瘲;征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病;鯙樯瓶;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為為瘖;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痿,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見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痹。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復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鯙椋谫F)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瘈攣筋痹。
   
    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疒貴)癃;微滑為蟲毒蛕蝎腹熱。澀甚為腸(疒貴);微澀為內(疒貴),多下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疒貴);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fā)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fā)針,已按其疝,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府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府者也。
   
    黃帝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
   
    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
   
    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
   
    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
   
    黃帝曰:愿聞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shù)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jié)。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jié),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網絡轉載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