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fā)得之。
【按】
篇中祗有奔豚一證,而吐膿、驚怖、火邪皆簡脫,必有缺文。
□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注】
奔豚者,腎病也,以其病從少腹上沖咽喉,有如豚,竄奔突之狀,故名之也。發(fā)作則腎氣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則氣衰復還于腎而止,故其病雖有微甚不同,然必皆從驚恐得之。蓋驚傷心,恐傷腎,兩藏交病也,水能勝火,腎上凌心,故治法宜瀉腎而補心也。
【集注】
張從政曰: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
周揚俊曰:少陰脈循喉嚨,因其所系之經(jīng),而上沖殊便也。
□
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注】
此條與『傷寒論』同。『傷寒論』中無「發(fā)汗后」三字,而有「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十一字,當從『傷寒論』為是。蓋明所以致驚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針處,亦能為是病也。夫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謂病傷寒之人,卒然加以溫針,其心必驚,非謂溫針之后必生驚病也。燒針,即溫針也,燒針取汗亦汗法也。針處宜當避寒,若不知謹,外被寒襲,火郁脈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結(jié)核腫赤之患也。夫溫針取汗,其法亦為迅烈矣,既針而榮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陰盛也。故雖有溫針之火,但發(fā)核赤,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陰邪,而加針之時,心既驚虛,所以腎水陰邪,得上凌心陽而發(fā)奔豚也。奔豚者,腎水陰邪之氣,從少腹上沖于心,若豚之奔也。
先灸核上各一壯者,外祛其寒邪,繼與桂枝加桂湯者,內(nèi)伐其腎邪也。
【集注】
周揚俊曰:奔豚,北方腎邪也。燒針令汗,縱不合法,與少陰何與而作奔豚?蓋太陽相表里也,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吾知前此之邪未散,而后此之邪復入,惟桂能伐腎邪也。所以用桂加入桂枝湯中,一以外解風邪,一以內(nèi)泄陰氣也。先灸核上者,因寒而腫,惟灸消之也。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注】
奔豚氣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是奔豚之甚者也。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是奔豚之微者也。甚者以桂枝加桂湯,從腎逐陰降逆也;微者以奔豚湯,從心調(diào)血散逆也。
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bhskgw.cn/pharm/。
【集解】
沈明宗曰:用芎、歸、白芍、甘草,調(diào)養(yǎng)厥陰、少陽血氣之正,而邪自外出;以生葛、黃芩、半夏、生姜、佐李根,解半表半里之寒熱,而逆可散。蓋奔豚雖屬腎病,然兼厥陰、少陽之邪而發(fā)者有之。仲景用此方,明非僅寒邪一端致然也。
□
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注】
發(fā)汗后,心下悸者,心陽虛,本經(jīng)自病也。臍下悸者,腎邪乘虛上干心病也。奔豚者,臍下氣動而上沖也。欲作奔豚者,有似奔豚之狀而將作未作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所以補火土而伐水邪也。上條發(fā)明外感寒邪,能病奔豚,此條更申明內(nèi)有水氣,亦能病奔豚也。
【集注】
徐彬曰:仲景論證,每合數(shù)條以盡其變,言奔豚由于驚,又言其從少腹沖至咽喉,又言其兼腹痛,而往來寒熱,又言其兼核起,而無他病,又言汗后臍下悸,欲作奔豚而未成者,其淺深了然。用和解,用伐腎,用桂不用桂,酌治微妙。奔豚一證,病因證治,無復剩義,茍不會仲景立方之意,則峻藥畏用,平劑寡效,豈古方不宜于今哉。
周揚俊曰:汗本心之液,發(fā)汗而臍下病悸者,心氣虛而腎氣動也。
茯苓半筋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五枚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www.med126.com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數(shù)千遍,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集解】
程林曰:汗后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也。臍下為腎氣發(fā)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