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肺容量與肺通氣量
1.潮氣量: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
2.余氣量:在盡量呼氣后,肺內仍保留的氣量。
3.功能余量=余氣量+補呼氣量。
4.肺總容量=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余氣量。
5.肺活量:最大吸氣后,從肺內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
6.時間肺活量:是評價肺通氣功能的較好指標,正常人頭3秒分別為83%、96%、99%的肺活量。時間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氣狀況,時間肺活量反映的為肺通氣的動態(tài)功能,測定時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氣體。
7.每分肺通氣量=潮氣量×呼吸頻率。
8.每分鐘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呼吸頻率。
潮氣量和呼吸頻率的變化,對肺通氣和肺泡通氣有不同的影響。如潮氣量減少1/2,呼吸頻率增加1倍,此時肺通氣不變,而解剖無效腔占的比例比正常潮氣量時大,所以肺泡通氣量減少。從氣體交換的效果看,深慢呼吸比淺快呼吸有利于氣體交換。 醫(yī) 學全在線 bhskgw.cn
評價肺通氣功能的常用指標有肺活量、時間肺活量、肺泡通氣旱等,從氣體交換的意義來說,最好的指標是肺泡通氣量。因為肺通氣的生理意義在于攝入氧氣和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進入肺內的氣體中只有肺泡氣能與機體進行氣體交換,因此肺通氣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肺泡通氣量的大小以及肺泡通氣量是否與肺血流相適應,其它評價肺通氣的指標都不能直接反映肺通氣的效果。
七、呼吸中樞及呼吸節(jié)律的形式
1.是指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產生和調節(jié)呼吸運動的神經細胞群,分布在大腦皮層、間腦、腦橋、延髓、脊髓等部位。
呼吸運動的基本調節(jié)中樞在腦橋和延髓呼吸中樞。
基本呼吸節(jié)律產生于延髓,延髓是自主呼吸的最基本中樞。
2.呼吸中樞的結構和功能特性:
呼吸節(jié)律的發(fā)生依賴腦干兩側多個不同部位的多組神經元活動的組合,這些部位包括延髓呼吸中樞和呼吸調整中樞等。
(1)延髓呼吸中樞包括背側呼吸組和腹側呼吸組。背側呼吸組實際上是孤束核的腹外側核,大多數為吸氣相關神經元,軸突交叉至對側終止至脊髓頸、胸段的膈神經和肋間神經的運動神經元。腹側呼吸組包括疑核、后疑核、包氏復合體等神經核團,其中既含有吸氣相關神經元又含有呼氣相關神經元。
(2)呼吸調整中樞包括腦橋前端的2對神經核團,即臂旁內側核和相鄰的Kolliker-Fuse復合體。其作用可能是傳遞沖動給吸氣切斷機制,使吸氣及時終止,向呼氣轉化。此作用與刺激迷走神經引起的吸氣向呼氣轉化相似,如果同時切除呼吸調整中樞、迷走神經傳入纖維,動物將出現長吸氣呼吸。
3.呼吸節(jié)律形成的假說——吸氣切斷機制:
引起吸氣向呼氣轉化的信息來自三個方面:①吸氣神經元;②呼吸調整中樞的纖維投射;③肺牽張感受器興奮經傳入神經將信息傳至吸氣切斷機制。
八、呼吸的反射性調節(jié)
1.肺牽張反射(黑—伯反射):感受器位于氣管和支氣管平滑肌內,是牽張感受器,傳入纖維是通過迷走神經粗纖維進入延髓。
肺牽張反射包括肺擴張時抑制吸氣的肺擴張反射和肺縮小時引起吸氣的肺縮小反射。平靜呼吸時,這兩種反射都不參與人的呼吸調節(jié),僅在病理情況下發(fā)揮作用。
2.肺毛細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J感受器是位于肺胞壁毛細血管的組織間隙內,它接受組織間隙膨脹作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呼吸變淺變快。
九、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jié)
1.調節(jié)呼吸的化學因素:動脈血或腦脊液中的O2、CO2、H+。
2.中樞化學感受器與外周化學感受器的異同點:
位置 感受細胞 感受刺激
中樞感受器 延髓腹外側淺表部位 神經細胞 [H+]↑(pH↓)p(CO2)↑
外周感受器 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 Ⅰ型細胞 pH↓、p(CO2)↑、p(O2)↓
3.CO2對呼吸的調節(jié):CO2對呼吸有很強的刺激作用,一定水平的p(CO2)對維持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是必要的。CO2通過刺激中樞和外周化學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其中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是主要途徑。
CO2是調節(jié)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體液因子,因為:血中CO2變化既可直接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又可以增高脊液中H+濃度作用于中樞感受器;而血中H+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H+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比較緩慢;O2含量變化不能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同時低O2對中樞則是抑制作用。
4.[H+]對呼吸的調節(jié):血液中[H+]升高通過刺激中樞和外周化學感受器,使呼吸加強。H+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H+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比較緩慢,而中樞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腦脊液中的H+。
5.低O2對呼吸的調節(jié):O2含量變化不能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p(O2)降低興奮外周化學感受器,對中樞則是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