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一、選擇題
【A型題】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種作用機制?
A.調(diào)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滅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動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類毒素
E.抗毒素
3.霍亂腸毒素的作用機制是:
A.激活腸黏膜腺苷酸環(huán)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腸黏膜腺苷酸環(huán)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腸黏膜腺苷酸環(huán)化酶使cAMP減少
D.抑制腸黏膜腺苷酸環(huán)化酶使cGMP減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體液中作用革蘭陽性菌的抗菌物質(zhì)是:
A.補體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細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補體旁路途徑使之發(fā)揮防御作用的物質(zhì)是:
A.外毒素
B.內(nèi)毒素
C.血漿凝固酶
D.組蛋白
E.酯酶
6.sIgA發(fā)揮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機制是:
A.通過免疫調(diào)理作用增強免疫力
B.可激活補體旁路途徑
C.直接與病原體結(jié)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壞病原體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體的毒素作用
7.通過與補體C3b將細菌和吞噬細胞聯(lián)結(jié)而發(fā)揮免疫調(diào)理作用的抗體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數(shù)情況下IgG的保護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癥區(qū)
B.IgG含量高,作用強
C.IgM無免疫調(diào)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補體
9.溶菌酶不能單獨破壞革蘭陰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無五肽橋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護
C.肽聚糖為二維構(gòu)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質(zhì)周圍間隙中酶可破壞溶菌酶
10.目前尚無特異的防治內(nèi)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內(nèi)毒素:
A.作用無組織特異性
B.作用于胞內(nèi)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學性中毒
E.一次產(chǎn)量較大
11.病毒入侵機體后最早產(chǎn)生的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體 D.IgM E.補體結(jié)合抗體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體是:
A.IgG B.IgM C.IgA D.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備病毒滅活疫苗的試劑是:
A.氯仿 B.乙醚 C.酚類 D.甲醛 E.過氧化氫
14.病毒中和抗體的作用是:
A.直接殺傷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轉(zhuǎn)錄 D.阻止病毒脫殼
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種病毒感染人體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單純皰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 E.人乳頭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機體內(nèi)雖有特異性抗體,但仍可感染并發(fā)病的是:
A.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 B.單純皰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薩奇病毒
17.新生兒血中測出下列哪類抗體可診斷為宮內(nèi)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后,產(chǎn)生特異性殺傷的主要免疫細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細胞
19.下列哪種抗病毒免疫方式屬獲得性非特異免疫?
A.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 B.補體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齡狀態(tài)
D.干擾素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無法獲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無病毒血癥 B.抗原易變異 C.表淺感染 D.短暫感染 E.免疫耐受
21.干擾素的特性是:
A.無種屬特異性 B.由宿主基因編碼 C.能直接發(fā)揮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異性抗體強 E.需IgG和補體輔助抗病毒
22.一般認為抗病毒免疫效應最強的是:
A.干擾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體 D.細胞免疫效應 E.IgM中和抗體
23.下列哪種病毒不會透過血腦屏障?
A.乙腦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頭瘤病毒 D.可薩奇病毒 E.?瞬《
24.關(guān)于干擾素,下列敘述哪項不正確?
A.是一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擾素誘生劑誘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細胞產(chǎn)生
D.產(chǎn)生后對鄰近的細胞可發(fā)生作用
E.其作用發(fā)生早于抗體
25.關(guān)于干擾素的敘述,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由宿主細胞基因編碼
B.有廣譜抗病毒作用
C.為糖蛋白成分
D.使病毒mRNA降解
E.有明顯的種屬特異性
26.下列那種病毒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但不是單個血清型?
A.麻疹病毒
B.風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
27.決定病毒感染后免疫力持久的因素不包括:
A.全身性感染
B.抗原性穩(wěn)定
C.有病毒血癥
D.反復發(fā)生感染
E.抗原性單一
【X型題】
1.機體正常組織和體液中的天然抗菌因子包括:
A.補體
B.溶菌酶
C.血型抗體
D.組蛋白
E.乳素
2.皮膚與黏膜屏障作用包括:
A.機械阻擋和排除作用
B.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C.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D.分泌物殺菌作用
E.血腦屏障作用
3.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
A.皮膚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B.中性粒細胞的呼吸爆發(fā)作用
C.乳汁中SigA的作用
D.胎盤屏障作用
E.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4.關(guān)于抗細菌感染免疫的敘述,下列哪些是正確的?
A.體液免疫主要針對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B.細胞免疫主要針對胞內(nèi)寄生菌的感染
C.血腦屏障可保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D.抗體與細菌結(jié)合直接殺死細菌
E.SIgA主要抗局部感染
5.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
A.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
B.補體的調(diào)理作用
C.IgG介導的ADCC
D.吞噬細胞的不完全吞噬
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6.主要作用于革蘭陽性菌的抗菌物質(zhì)有:
A.溶菌酶
B.IFN
C.白細胞素
D.組蛋白
E.血小板素
7.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為:
A.與機體遺傳關(guān)系密切
B.針對某一微生物產(chǎn)生免疫力
C.為抵抗病原體感染的首道屏障
D.個體間有差異
E.因抗原刺激的增多而增強
8.正常菌群構(gòu)成機體生態(tài)平衡的生理學意義為:
A.皮膚黏膜的機械阻擋作用
B.參與機體物質(zhì)代謝、營養(yǎng)轉(zhuǎn)化和合成
C.促進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成熟
D.刺激宿主免疫系統(tǒng)發(fā)生免疫應答
E.抗感染作用
9.決定感染后果的因素有:
A.機體的免疫力
B.細菌的毒力
C.細菌的數(shù)目
D.細菌的種類
E.細菌的染色體
10.吞噬細胞吞噬細菌的后果取決于:
A.吞噬細胞的種類
B.細菌的侵襲力
C.吞噬細胞的功能
D.細菌的種類
E.吞噬細胞的數(shù)量
11.不完全吞噬可導致:
A.吞噬細胞死亡
B.增強細菌的侵襲力
C.細菌在吞噬細胞內(nèi)繁殖
D.細菌在體內(nèi)擴散
E.臨近組織損傷
12.在機體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干擾素
B.中性粒細胞
C.CTL
D.中性抗體
E.抗毒素
13.機體清除靶細胞的機制是:
A.CTL的直接殺傷作用
B.補體介導的溶細胞作用
C.ADCC效應
D.Mφ及其細胞因子的作用
E.NK細胞的殺傷作用
14.感染后能獲得持久免疫力的病毒是:
A.麻疹病毒
B.風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脊髓www.med126.com灰質(zhì)炎病毒
E.人乳頭瘤病毒
15.能誘生干擾素的是:
A.病毒
B.內(nèi)毒素
C.外毒素
D.polyI:C
E.支原體
16.sIgA的保護作用主要見于:
A.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感染
B.鼻病毒感染
C.流感病毒感染
D.乙腦病毒感染
E.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17.對病毒的特異性免疫是直接針對:
A.病毒表面成分
B.病毒在宿主細胞內(nèi)合成的病毒蛋白
C.宿主細胞膜上的病毒特異性蛋白
D.病毒相關(guān)的酶類
E.病毒的核酸
18.抗病毒蛋白的作用嚴格來說應是:
A.破壞宿主細胞
B.降解病毒mRNA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D.阻段mRNA翻譯
E.抑制核酸復制
19.NK細胞對病毒感染細胞的作用是:
A.直接殺傷
B.干擾素促其殺傷
C.需抗體的協(xié)助
D.需補體的協(xié)助
E.有特異性
二、填空題
1.天然免疫由 、 和 三類因素組成。
2.皮膚和黏膜、 與 共同構(gòu)成非特異免疫的 結(jié)構(gòu)。
3.吞噬細胞吞噬細菌的后果有 和 吞噬兩種。
4.溶菌酶主要來源于 細胞,通過破壞細胞壁的 而使 細胞裂解。
5.防御素主要存在于 細胞中,其作用是殺滅 細菌。
6.機體抗病毒免疫可分為 和 ,其中特異性免疫以 免疫為主,且常伴有 。
7.人體產(chǎn)生干擾素的細胞主要有 、 及 。
8.由干擾素誘生的抗病毒蛋白的主要有 、 、 。
9.人類細胞產(chǎn)生的干擾素根據(jù)其抗原性的不同,可分為 、 和 三種,其中 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較強,而 、 的抗病毒作用較強。
10.抗病毒基因的非特異性殺傷細胞主要是 及 ,特異性殺傷細胞主要是 。
11.干擾素的生物學活性主要為 , 和 作用。
12.抗淺部真菌感染,主要是機體天然免疫的 作用;抗深部真菌感染的特
異免疫則是以 免疫為主。
三、名詞解釋
1.干擾素(IFN)
2.胞外菌
四、問答題
1.簡述機體屏障結(jié)構(gòu)的組成和功能。
2.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后可產(chǎn)生哪幾種后果?
3.簡述干擾素抗病毒作用機制及特點。
4.機體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A型題】
1.E 2.E 3.A 4.C 5.A 6.C 7.A 8.A 9.B 10.C 11.B 12..D 13.D 14.B 15.D 16.B 17.C 18.B 19.D 20.B 21.B 22.D 23.C 24.C 25.D 26.D 27.D
【X型題】
1、ABDE 2、ABD 3、ABDE 4、ABCE 5、ABCE 6、ACE 7、AC 8、BCDE 9、ABCD 10、ABCDE 11、ABCDE 12.ACD 13.ABCDE 14.ABCD 15.ABD 16.ABCE 17.AC 18.BCD 19.AB
二、填空題
1.組織屏障 某些免疫細胞 免疫分子
2.血腦屏障 胎盤屏障屏障
3.完全 不完全
4.吞噬 肽聚糖 革蘭陽性
5.中性粒 細胞外
6.非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 細胞免疫 免疫病理損傷
7.人白細胞 人 細胞 人成纖維細胞
8.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 磷酸二酯酶 蛋白激酶
9.α干擾素 β干擾素 γ干擾素 γ干擾素 α干擾素 β干擾素
10.巨噬細胞 NK細胞 CTL
11.抗病毒 抗腫瘤 免疫調(diào)節(jié)
12.皮膚黏膜屏障 細胞
三、名詞解釋
1.干擾素:在病毒或其他誘生劑的作用下,由宿主細胞基因編碼產(chǎn)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是機體后天獲得的非特異性免疫成分。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免疫調(diào)節(jié)等生物學作用。
2.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細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中的細菌。
四、問答題
1bhskgw.cn/wsj/、機體屏障結(jié)構(gòu)的組成和功能
(1)皮膚與黏膜屏障:它構(gòu)成了機體的外部屏障,其主要作用包括①機械性阻擋與排除作用,皮膚由多層扁平細胞組成,能有效地阻擋細菌的穿入;黏膜由單層柱狀細胞組成,有多種附件和分泌物,可將停留的致病菌排除體外;②分泌殺菌物質(zhì):不同部位的黏膜能分泌溶菌霉、胃酸、蛋白醉等多種殺菌物質(zhì);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可通過生存競爭和產(chǎn)生抗菌物質(zhì)而拮抗和抑制致病菌。
(2)血腦屏障:由軟腦膜、脈絡叢、腦血管和星狀膠質(zhì)細胞等組成,可阻擋細菌、病毒等徽生物及其毒性產(chǎn)物從血流進人腦組織或腦脊液,以保護中樞系統(tǒng)。
(3)胎盤屏障:由母體子宮內(nèi)膜的基蛻膜組成,能阻止母體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產(chǎn)物進人胎兒體內(nèi),保護胎兒免受感染。
2、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后產(chǎn)生的后果與其種類、毒力和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等有密切關(guān)系,可出現(xiàn)以下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
(1)完全吞噬:被吞噬的病原體在吞噬溶酶體內(nèi)被殺滅,并將消化后的殘渣排出體外,此即完全吞噬;如化膿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鐘內(nèi)死亡,30~60分鐘內(nèi)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胞內(nèi)寄生菌(如結(jié)核桿菌、傷寒桿菌等)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時,只被吞噬而不被殺滅,稱不完全吞噬;它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細胞內(nèi)得到保護,免受體液中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殺菌物質(zhì)的殺傷作用,有的甚至可在吞噬細胞內(nèi)生長繁殖,導致細胞死亡,亦可隨游走的吞噬細胞而擴散到其他部位。
3.干擾素抗病毒作用機制及特點:
(1)干擾素抗病毒作用的機制:干擾素并沒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它抗病毒必須經(jīng)宿主細胞介導,α∕β-干擾素作用于細胞的干擾素受體后,經(jīng)一系列過程,使細胞合成了數(shù)種抗病毒蛋白(主要是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等),這些酶通過降解病毒mRNA,抑制多肽鏈的延伸核抑制轉(zhuǎn)譯等環(huán)節(jié)阻斷病毒蛋白質(zhì)的合成而抗病毒地作用。
(2) 干擾素抗病毒作用的特點:干擾素的作用具有相對的種屬特異性廣譜性間接性及高活性的特點。
4.機體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如下方面。
非特異性抵抗力:包括機體的屏障結(jié)構(gòu)巨噬細胞補體及干擾素的作用等。
特異性免疫力:包括體液免疫中抗體對游離病毒的中和作用在補體的協(xié)助下對病毒的裂解及吞噬細胞的調(diào)理作用;細胞免疫中地CTL細胞對病毒最重要的因素。另外,NK細胞活化巨噬細胞ADCC效應CD4+細胞釋放的一系列淋巴因子等引起的炎癥反應,都對病毒的清除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