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雙亮 -瑤藥桑樹藥物說明書
    

雙亮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二級分類
分類
雙亮
年份
sang ndiangx
別名
來源
桑科植物桑Morns alba L.的根皮、枝、葉。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單葉互生,卵形或?qū)捖研?長5~10(~20)厘米,寬3~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邊有粗鋸齒或不規(guī)則分裂,下面沿脈有疏毛,脈腋有簇毛;▎涡,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1~2.5厘米,雌花序長5~10毫米。聚花果長1~2.5厘米,肉質(zhì),熟時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ㄆ4月,果期5月。
生態(tài)分布
國內(nèi)各地栽培。產(chǎn)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全國各省份。
采集加工
根、枝全年可采,切片或段曬干,葉夏秋季采,曬干備用。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功效
祛風,清肝明目,涼血止血。
傳統(tǒng)應用
葉,治感冒發(fā)熱、咳嗽、頭痛、頭暈目眩、咽喉腫痛、牙痛、吐血、頭面浮腫、腳氣病、搖頭風。枝,治風濕痹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臂疼痛、四肢木、癱瘓、高血壓。根,治熱咳嗽、哮喘、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葉6~15克,根枝15~30克,根白皮6~9克,水煎或浸服。
方例
1.咳嗽氣喘 雙亮(桑)白皮15克,公蓋(蔓胡頹子)葉12克,培八亮(枇杷)葉9克,強隨咪(石仙)10克,羅漢表(羅漢果)半個,水煎取汁,每天分3次沖蜜糖服。 2.水腫腹脹 雙亮(桑)白皮15克,甘仔()陳皮、雙()皮各15克,油必舊(茯苓)皮23克,水煎服。 3.癲癇 雙亮(桑)根15克,谷沙美(谷沙藤)6克,茶敬(玉葉花)15克,水煎服,并用各藥的葉適量,水煎洗身。
化學成分
葉含:(1)甾體及三萜類化合物:牛膝甾酮,蛻皮甾酮[1],豆甾醇菜油甾醇,羽扇豆醇,β-谷甾醇及其乙酰衍生物[2,3]和β-香樹脂醇[4]等。 (2)黃酮及其甙類:蕓香甙,槲皮素[5],異槲皮甙[6],桑甙即槲皮素-3-葡萄糖甙[7],桑黃酮I[8]。 (3)香豆精及其甙類:香柑內(nèi)酯[4],傘形花內(nèi)酯,東莨菪素[4,9],東莨菪甙[9],羥基香豆精[10]。 (4)揮發(fā)油:酸性部分含乙酸,丙酸,丁酸,異丁酸,纈草酸,異纈草酸,已酸;酚性部分含水楊酸甲酯,愈創(chuàng)木酚,鄰苯甲酚,間苯甲酚,對苯甲酷[11],丁香油酸等[12]。 (5)基酸及小肽:氨基酸含量1434.77μmol/g(干重),主要為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13,15]。此外,尚有γ-氨基丁酸,2-哌啶酸,5-羥基-2-哌啶甲酸,脯氨酸,精氨酸,肌氨酸[14],亮氨酸,異亮氨酸,氨酸,纈氨酸,色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絲胺酸,賴氨酸[15]以及谷胱甘肽,90%以上為化型[16]。 (6)生物堿:腺嘌吟,膽堿,胡蘆巴堿[17]。 (7)有機酸及其他化物:綠原酸[9],延胡索酸,棕櫚酸,棕櫚酸乙酯[10],葉酸,亞葉酸[18],維生素C(90%以上為還原型[16])。精氨酸葡萄糖甙[6],C28及C30~C34烷烴[4],內(nèi)消旋肌醇[19]及溶血素[20]。
藥理
1.降血糖作用  桑葉和蛻皮甾酮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大糖尿病,或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抗胰島素血清引起的小鼠高血糖癥均有降血糖作用[1,2]。蛻皮甾酮促進葡萄糖轉(zhuǎn)變?yōu)樘窃?但對正常動物的血糖水平無明顯影響[2]。有人認為桑葉中所含的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島素分泌,為體內(nèi)胰島素分泌和釋放的調(diào)節(jié)因素[3]。
2.抗菌作用  1g/ml鮮桑葉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和炭疽桿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和綠膿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4]。桑葉水煎劑高濃度溶液在體外有抗鉤端螺旋體作用[5]。
3.毒性  將10%桑葉注射液注射于股四頭肌或滴入兔眼結膜囊內(nèi),未發(fā)現(xiàn)有局部刺激作用;豚鼠過敏反應試驗為陰性;體外試驗對羊紅細胞未見溶血反應[6]。在亞急性毒性實驗中,用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劑量,連續(xù)給小鼠腹腔注射21d,對內(nèi)臟器官無損害;如給予更大劑量,則對肝、腎、肺等產(chǎn)生變性、出血性損害[6]。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竹本常等:《藥學雜志》,(日),1967,87(6):748。
[2]Mieko Suzuki,et al.Chem Pharm Bull,1966,14(9):1049.
[3]Kinichi Naito,et al.C A,1964,60:7141g.
[4]El-Khrisy E A M,et al.C A,1992,117:86802g.
[5]內(nèi)藤謙一:《醫(yī)學中央雜志》(日),1970,259:51。
[6]Yasuji Hamamura,et al.C A,1957,51:18140b.
[7]內(nèi)藤謙一:《醫(yī)學中央雜志》(日),1970,259:52。
[8]Zenyaku Kogyo Co Ltd.C A,1983,99:164007c.
[9]Uno Tadoko.C A,1972,77:98769v.
[10]Kinichi Naito,et al.C A,1965,63:4572d.
[11]Masayoshi Yamazaki.C A,1967,67:776r.
[12]Yamazaki A.C A,1968,69:103806w.
[13]Lu Shunlin,et al.C A,1989,111:22513g.
[14]Yoshikazu Kondo.C A,1958,52:17407i.
[15]Vasuki Kambam,et al.C A,1971,74:95489f.
[16]Kitaro Katai,et al.C A,1951,45:2544d.
[17]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編寫組:《中草藥學》(中冊),第一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76:121
[18]Kinsuke Kondo,et al.C A,1954,48:9486a.
[19]Kinichi Naito,et al.C A,1964,60:14765e.
[20]Keio Aizarra.C A,1955,49:14052g.
藥理參考文獻
[1]Sharaf A A,et al.C A,1963,60:4650g. [2]Yoshida T,et al.Biochem Pharmacol,1971,20(12):3263. [3]劉亞光:《新中醫(yī)》,1979(1):50。 [4]零陵地區(qū)衛(wèi)生防疫站等:《湖南醫(yī)藥雜志》,1974,(4):50。 [5]徐州醫(yī)學院:《新醫(yī)學資料》,1971(1):27。 [6]山東省臨沂縣衛(wèi)生局,衛(wèi)生防疫站等:《中草藥通訊),1972,(6):334。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