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首 方二十三首 脈四首 灸法一首)
右手關(guān)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jīng)者,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治舌本強(qiáng)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龍膽 細(xì)辛 芒硝(各三兩)bhskgw.cn/wszg/ 杏仁(四兩) 元參 大青(各二兩) 苦竹葉 (切 ?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主治同前。
射干(八兩) 大青(三兩) 石膏(十兩,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方半夏 母姜(各八兩) 枳實 梔子 茯苓 芒硝(各三兩) 細(xì)辛(五兩) 白術(shù) 杏仁(各四兩) 生地黃 淡竹葉(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橫方若赤黑發(fā)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四肢寒熱腰痛不得俯仰,身黃腹?jié)M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右手關(guān)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jīng)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zhuǎn),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沖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名
大黃 麻黃 黃芩(各四兩)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澤瀉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qiáng)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黃(切,水一升半,漬一宿) 甘草(各三兩) 澤瀉 茯苓 黃芩 細(xì)辛 芒硝 橘皮(各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升) 竹葉(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xì)細(xì)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 橘皮 澤瀉(各三兩) 芍藥 白術(shù)(各四兩) 桂心 人參(各三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右手關(guān)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jīng)也。病苦泄注,腹?jié)M氣逆,霍亂、嘔吐、黃膽,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fā)作悉補(bǔ)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參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術(shù)(各八兩) 干地黃 芎 附子(各五兩) 豬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兩) 甘草(三兩) 大棗(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
檳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參 茯苓 陳曲 麥 濃樸 白術(shù) 吳茱萸(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黃柏 大麥 吳茱萸 桂心 干姜 細(xì)辛 附子 當(dāng)歸 曲 大黃 黃連(各一兩)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主脾氣弱不下食餌,此以當(dāng)食方。
上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右手關(guān)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jīng)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虛也。
治腹脹善噫食則欲嘔,泄 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聞人聲,忘誤,喉痹,補(bǔ)之方∶
黃連(一兩) 禹余糧(二兩) 白術(shù) 干姜(各三兩) 大麻子(五兩) 桑白皮(八兩) 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虛苦饑寒痛方∶
人參 當(dāng)歸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 (各五兩) 濃樸 甘草 橘皮 吳茱萸(各二兩)白術(shù)(五兩) 麥 (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脾胃俱虛冷方。
白術(shù) 濃樸 人參 吳茱萸 茯苓 麥 曲 芎 (各三兩)
上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宜,服建中湯及此方。
杏仁(五十枚) 丹參(三兩) 苦參 元參 葶藶(各二兩) 芎 桂心(各一兩)
上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為度。
又方 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diào),或溫壯熱結(jié),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熱藥后當(dāng)進(jìn)此丸調(diào)胃方,(露宿丸見后十六卷胃腑痼冷積熱門)。
大黃(二兩) 小草 甘草 芍藥 芎 葶藶(各一兩)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一歲小兒二丸,漸加之。(《翼方》無杏仁,有菖蒲、當(dāng)歸、干姜、茯苓、麥門冬、細(xì)辛,為十三味)。
論曰∶凡病宿食在上脘,當(dāng)吐之,脈數(shù)而滑者實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 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發(fā)熱如瘧狀。宿食在小腹者,當(dāng)暮發(fā)熱,明旦復(fù)止。寸脈緊即頭痛風(fēng)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脈緊者,如轉(zhuǎn)索左右無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宿食。
主消谷斷下溫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亂方。
大麥 曲(各一升) 附子 干姜 當(dāng)歸 人參(各三兩) 赤石脂(一兩) 桔梗 女萎(各二兩) 吳茱萸 皂莢(各五兩) 蜀椒(二兩半) 烏梅(五十枚)
上十三味為末,蜜酢中半漬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搗如泥,和藥蜜,和搗二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龍骨、阿膠、艾各三兩。
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 大麥 (各一升) 吳茱萸(四兩)
上三味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服。
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bhskgw.cn/job/。
干姜 法曲 蜀椒 豉 大麥 (各一升)
上五味合治,下篩,食后服三方寸匕,日三,以能食為度。
治數(shù)年不能食方。
小麥 曲(各一升) 干姜 烏梅(各四兩)
上四味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主消谷能食,除腸中水氣臚脹方。
法曲 麥 杏仁(各五兩)
上三味治,下篩,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luò)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fēng)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zé)嵴摗?/a>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dá)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bǔ)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dǎo)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yùn)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