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⑦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上課筆記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教程:⑦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七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脈者血氣之府。穴者脈氣所發(fā)。此篇無問答之辭而曰論者。伯承上章復論三陽經脈氣所發(fā)者。亦三百六十五穴。以應周天之數(shù)。蓋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只論手足之三陽。而不及于陰也。)兩眉頭各一(攢竹…

卷七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脈者血氣之府。穴者脈氣所發(fā)。此篇無問答之辭而曰論者。伯承上章復論三陽經脈氣所發(fā)者。亦三百六十五穴。以應周天之數(shù)。蓋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只論手足之三陽。而不及于陰也。)
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也。)
入發(fā)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馬蒔曰:大杼、風門二穴也。入發(fā)至項者。謂上入于發(fā)際。下至于項間。相去三寸半許。旁五者。謂五行之兩旁也。相去三寸半者。大杼在大椎各開一寸五分。風門在二椎間各開一寸五分也。愚謂此二句。照應末節(jié)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fā)者句。皆無各一二字。蓋謂穴乃氣之所發(fā)。經外亦可取穴。不必拘于脈中。故下文云。其浮氣在皮中者。五五二十五穴。言太陽之氣。浮于皮中。而少陽督脈。皆從太陽之氣。而為太陽之穴矣。)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此言脈氣之相從也。夫脈氣行于脈中。三陽之氣行于脈外。氣循脈而行。脈隨氣而轉。脈氣之相從也。是以太陽之氣。循脈上升于頭項。而中行督脈之囟會。前頂、百會、后頂、長強五穴。旁兩行太陽經之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十穴。又旁兩行少陽經之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皆從太陽之氣。而為太陽之脈氣所發(fā)。是剛健柔順。脈隨氣發(fā)者也。后六經皆然。張兆璜曰:熱病論。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其脈連于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此氣循脈而行也。此篇曰:其浮氣在皮中者。五五二十五穴。乃脈隨氣而發(fā)也。陰陽血氣。外內相將。雌雄相應者也。)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謂天柱二穴也。)
風府兩旁各一(謂風池二穴也。)
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jié)。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自大椎至尾 骨。計二十一節(jié)。其間十五椎旁各一穴。謂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huán)俞。兩旁共計三十穴。而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皆在于其間。張兆璜曰:復提出臟俞腑俞者。蓋謂三百六十五之脈氣所發(fā)。皆本于五臟六腑。故末節(jié)復補出五臟之脈氣。)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謂委中、昆侖、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各六俞。共十二穴。通計七十七穴。外脫簡一穴。)
足少陽脈氣所發(fā)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謂天沖、曲鬢左右各二。共四穴也。)
直目上發(fā)際內各五。(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共十穴。按太陽之氣。上升于頭項。少陽之氣。上升于頭頰。故此五脈。從太陽之氣。則為太陽之氣所發(fā)。從少陽之脈。則為少陽之脈氣所發(fā)也。張兆璜曰:太陽之氣在頭正中。而下于后項。少陽之氣。在頭兩旁。連于兩頰。而下于兩肩。陽明之氣在面。而下于膺喉。在經脈亦然。而支別則互相交錯于耳鼻前后上下之間。)
耳前角上各一(謂頷厭二穴。)
耳前角下各一。(謂懸厘二穴。)
銳發(fā)下各一。(謂和 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
客主人各一。(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
耳后陷中各一。(謂翳風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
下關各一。(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屬足陽明胃經。)
耳下牙車之后各一(謂頰車二穴。屬足陽明胃經。)
缺盆各一。(缺盆二穴。在肩下橫骨陷者中。屬足陽明胃經。愚按邪氣臟腑篇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頭面。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中者。謂始中于三陽之氣分。下者。謂下于三陽之脈中。手足三陽之脈。盤錯于頭面頸頰之間。而手足三陽之氣。分部于頭面項頰之上。是以手少陽足陽明之脈。交過于足少陽之部署。而皆為足少陽之脈氣所發(fā)。余經皆然。)
掖下三寸。脅下至入間各一。(掖下謂淵掖、輒筋、天池。脅下至 。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 。共九穴。曰入間者。自掖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入肋骨間也。淵掖。在掖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輒筋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間。天池屬手厥陰心包絡經。在掖下三寸。乳后一寸。日月在期門下五分。章門系足厥陰肝經穴。在季脅肋端。臍上二寸。兩旁開九寸。側臥。肘尖盡處是穴。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五樞在帶脈下三寸。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 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髀樞中旁各一。(謂環(huán)跳二穴。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為得。)
膝下以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謂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溪、竅陰六穴。陽陵泉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端坐取之。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三分。丘墟在足外踝下陷中。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中。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jié)前陷中。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足陽明脈氣所發(fā)者。六十八穴。額顱發(fā)際旁各三。(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各三。共六穴也。懸顱、陽白。系足少陽膽經。頭維系本經穴。懸顱在曲角上。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頭維在頭角入發(fā)際。本神旁一寸半。神庭旁四寸半。)
面鼽骨空各一。(謂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對瞳子下。)
大迎之骨空各一。(大迎穴在曲頰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人迎各一。(人迎穴在結喉兩旁一寸半。大動脈應手)缺盆外骨空各一。(謂天 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在肩缺盆上骨際陷中。缺盆上起肉是穴。)
膺中骨間各一。(謂膺窗、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六穴。曰各一者。言膺中之骨間。正諸穴之所在。氣戶在柱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在巨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當乳中是穴。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謂本經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各去中行三寸。不容在巨闕旁第四肋端下。至下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上下相去各一寸。)
俠齊廣三寸各三。(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三穴;忾T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俠臍各三寸。天樞在臍旁各開二寸陷中。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
下齊二寸俠之各三。(謂大巨、水道、歸來三穴。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二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各開臍下中行二寸。)
氣街動脈各一。(即氣沖穴。在歸來下鼠 上一寸。動脈應手。)
上各一(謂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八俞者。謂三里、巨虛上廉、巨虛下廉、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分之所在。計十六穴。三里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解溪在沖陽后一寸半。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中。沖陽在足跗下五寸。動脈應手。陷谷在足大指次指下本節(jié)后陷中。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手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三十六穴。目內 各一。(謂睛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內 外一分宛宛中。乃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
目外各一。(謂瞳子 二穴。屬足少陽膽經。在目外去 五分。)
鼽骨下各一。(謂顴 二穴。在面 骨下廉。銳骨端陷中。)
耳郭上各一。(謂角孫二穴。系手少陽三焦經。在耳郭中間上發(fā)際下。開口有空。)
耳中各一。(謂聽宮二穴。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巨骨穴各一。(巨骨二穴。系手陽明大腸經。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
曲掖上骨穴各一。(謂 俞二穴。挾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柱骨上陷者各一(謂肩井二穴。系足少陽膽經。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
上天窗四寸各一。(謂天窗、竅陰四穴。竅陰屬足少陽膽經。天窗在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后動脈應手。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
肩解各一。(謂秉風二穴。在肩上小 后。舉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謂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謂小海、陽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澤六穴。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陽谷在手外側脅中銳骨下。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后溪在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后陷中。捏拳取之。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前陷中。少澤在手小指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
手陽明脈氣所發(fā)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謂迎香、扶突二穴。迎香在鼻下空旁五分。扶突在頸當曲國家醫(yī)學考試網(wǎng)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半。)
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系足陽明胃經。在頰前一寸五分。)
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在頸缺盆上扶突后一寸。)
骨之會各一。(謂肩 二穴也。在膊骨頭肩端上。兩旁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謂三里、陽溪、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三里在曲池下二寸。陽溪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三間在食指本節(jié)后內側陷中。二間在食指本節(jié)前內側陷間。商陽在食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許。)
手少陽脈氣所發(fā)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謂顴二穴。系手太陽小腸經。在兩 骨銳骨端陷中。)
眉后各一。(謂絲竹空二穴。在眉后陷中。)
角上各一。(謂懸厘二穴。系足少陽膽經。在曲角上腦空下廉。)
下完骨后各一。(謂天牖二穴。系足少陽膽經。在耳后入發(fā)際四分。)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謂風池二穴。系足少陽膽經。在耳后腦空下。發(fā)際陷中。)
俠扶突各一。(謂天窗二穴。在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后。動脈應手。屬手太陽小腸經。)
肩貞各一。(肩貞二穴。系手太陽小腸經。在曲胛兩骨解間。肩 后陷中。)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謂肩 、 會、消濼三穴。肩 當缺盆上突起肉。 會挾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腑對肘分下。)
肘以下至于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沖六穴。天井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罅中。支溝在腕后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jié)。直摸下至腕中心。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中。液門在手小指次指本節(jié)間陷中。捏拳取之。關沖在無名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許。)
督脈下所發(fā)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謂風府、 門二穴也。風府在項后入發(fā)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門在項間風府后一寸。入發(fā)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入系舌本。)
發(fā)際后中八。(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后頂、強間、腦戶八穴。神庭在鼻上入發(fā)際五分。上星入發(fā)際一寸。正中央陷中。囟會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前頂在上星后寸半陷中。百會在前頂后寸半。頂中央略退后些?扇葑滓幻自S。后頂在百會后一寸半。強間在后頂后一寸半。腦戶在強間后一寸半。)
面中三。(謂素 、水溝、 交三穴。素 在鼻柱上端準頭。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近鼻孔中央陷中。 交在唇內齒上 縫中。)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謂自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下兩旁之會陽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項后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jié)間。身柱在三椎下節(jié)間。神道在五椎節(jié)間。靈臺在六椎節(jié)間。至陽在七椎節(jié)間。筋縮在八椎節(jié)間。脊中在十一椎節(jié)間。懸樞在十三椎間。命門在十四椎間。陽關在十六椎間。腰俞在二十一椎間。長強在脊 端。會陽在陰尻骨兩旁。屬太陽膀胱經。)
至 下凡二十一節(jié)。脊椎法也。(自大椎至 骨。凡二十一節(jié)。連項上三椎。共二十四節(jié)。或曰應二十四氣。)
任脈之氣所發(fā)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謂廉泉、天突二穴。廉泉在頷下結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
膺中骨陷中各一。(謂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喉下胸骨間為膺。璇璣在天突下一寸。華蓋在璇璣下二寸陷中。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中。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胃脘者。言上脘、中脘、下脘。皆胃之脘也。此言蔽骨以下至胃之上脘。計三寸間。有鳩尾巨闕之穴。自臍之中央至胃之上脘五寸間。有上脘、中脘、建里、水分之穴。自胃之下脘至橫骨毛際橫紋間。計六寸半。有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之穴。一者。謂六寸半之零一分也。蓋以量盡處取穴。而上下穴間。有一分之余也。此分度腹穴之法也。鳩尾在蔽骨下五分。巨闕在鳩尾下一寸。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上臍上二寸。水分在下脘下一寸。神闕在水分下一寸。當臍之中央。陰交在臍下一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一名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中極在臍下四寸。曲骨中極下一寸。入橫骨毛際中五分。故自胃之下脘至橫骨間。止六寸半也。此取腹穴之法。上以蔽骨。下以橫骨。中以臍之中央為準。各分而度之也。)
下陰別一。(謂下兩陰之間。別有一穴。名曰會陰。)
目下各一。(謂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乃任脈陽蹺胃經脈氣之會。)
下唇一。(謂承漿穴。在唇下陷中。)
交一。( 交穴。一在唇內齒下 縫中。蓋上古以 交有二。督脈之 交入上齒。任脈之 交入下齒也。以上下之 齒相交。故名交。以上共二十七穴。尚少一穴。愚謂脖 。乃臍下另有一穴。非氣海也。)
沖脈氣所發(fā)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此言沖脈之穴。俠鳩尾各開半寸。下至臍間。相去一寸而一穴也。幽門二穴。在巨厥旁各開五分。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陰都在通谷下一寸。石關在陰都下一寸。商曲在石關下一寸。肓俞在商曲下一寸。)
俠齊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此沖脈之俠臍下兩旁各開五分。每穴相去一寸。此取腹脈之法。蓋腹穴無陷中可取。正可以分寸度量。上以蔽骨鳩尾。中以臍中。下以橫骨為準繩也。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四滿下中注一寸。氣穴一名胞門。又名子戶。下四滿一寸。大赫一名陰關。又名陰維。在氣穴下一寸。橫骨下大赫一寸。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五分。又按圖經內橫骨。大赫、氣穴皆相去中行寸半。)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足少陰舌下者。謂腎脈之上通于心。循喉嚨。俠舌本。而舌下有腎經之穴醫(yī)學全.在線竅也。足厥陰毛中急脈者。謂肝經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而肝氣之弦急也。本篇論手足三陽之脈氣所發(fā)者。三百六十五穴。以應周天之數(shù)。而末言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手足魚際。謂內有五臟之脈五。而陽中之有陰也。然脈氣又皆本于五臟五行之所生。而三陽之氣。亦由于陰中之所出也。張兆璜曰:毛中言肝脈之始。舌下言腎脈之終。意言陽氣生于陰氣之始。陽脈交于陰脈之終。)
手少陰各一。(言三百六十五穴之中。有心脈之穴二也。)
陰陽蹺各一。(陰蹺謂交信二穴。陽蹺謂跗陽二穴。本篇雖論手足三陽之脈氣所發(fā)。而內有沖任陰蹺五臟之陰脈焉。)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fā)者。(魚際者。謂手足之白肉隆起處。有如魚腹而穴在其際也。手之魚際。肺之脈氣所發(fā)。足之魚際。脾之脈氣所發(fā)也。)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手足三陽經脈氣所發(fā)者。二百九十八穴。督任沖脈所發(fā)者。七十八穴。五臟脈氣所發(fā)者十穴。陰陽蹺四穴。通共三百九十穴。內太陽經內重督脈五穴。重足少陽十穴。手陽明內重大迎二穴。手少陽內重懸厘二穴。風池二穴天窗二穴。顴 二穴。共重二十五穴。除去所重。實三百六十五穴也。)


點擊查看:<<黃帝內經素問集注>>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