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養(yǎng) 生 論---(嵇  康)
    

養(yǎng)正私塾:養(yǎng) 生 論---(嵇 康)

(一) 【作者與作品】嵇康(224-263),字叔夜,譙郡金至(今安徽宿縣西南)人,三國魏文學(xué)家、思想家、音樂家。與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yǎng)生服食之道。與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友善,遊於竹林,稱“竹林七賢”。因聲言不堪流俗,而非薄湯武周孔,且不滿執(zhí)政的司馬氏集團,被鍾會誣陷,爲司馬昭所殺。工詩文,文以《與山巨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xué)論》爲代表作,詩以四言爲長,《幽憤詩》乃其名作。精樂理,善操琴,所作《琴賦》,譽聲動細膩地描寫了演奏法及其表現(xiàn)力,以彈《廣陵散》而深博雅譽?隙ㄈf物皆稟元氣而生的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看法,厭惡煩瑣禮教,主張回歸自然,F(xiàn)存刊本以明代嘉靖年間黃省曾輯刻之十卷本爲最早,其中詩一卷,文九卷。魯迅先生曾輯校成《嵇康集》十卷本,甚精詳。
            
            世或有謂神仙可學(xué)得①,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yún):上壽百二十②,古今所同,過此以往③,莫非妖妄者。此兩失其情④。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⑤,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⑥,稟之自然⑦,非積學(xué)所能致也。至於導(dǎo)養(yǎng)得理⑧,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⑨,下可數(shù)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⑩。終朝未餐(11),則囂然思食(12);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13)。夜分而坐(14),則低迷思寢(15);內(nèi)懷殷憂,則連旦不瞑(16)。勁刷理鬢(17),醇醴發(fā)顔(18),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沖冠(19)。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爲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於火焦爛,必一溉者後枯(20)。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21)。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22),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23),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24);又呼吸吐納(25),服食養(yǎng)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
            夫田種者(26),一畝十斛(27),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qū)種可百餘斛(28)。田、種一也,至於樹養(yǎng)不同(29),則功效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nóng)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
            且豆令人重(30),榆令人瞑(31),合歡蠲忿(32),萱草忘憂(33),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34),豚魚不養(yǎng)(35),常世所識所。虱處頭而黑(36),麝食柏而香(37),頸處險而癭(38),齒居晉而黃(39)。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40),莫不相應(yīng)。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者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41)?
            故神農(nóng)曰“上藥養(yǎng)命,中藥養(yǎng)性”者(42),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yǎng)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43),目惑玄黃(44),耳務(wù)yin哇(45),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46),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47)。夫以蕞爾之軀(48),攻之者非一塗(49);易竭之衆(zhòng),而外內(nèi)受敵。身非木石(50),其能久乎(51)?
            其自用甚者(52),飲食不節(jié),以生百病(53);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fēng)寒所災(zāi),百毒所傷,中道夭於衆(zhòng)難(50)。世皆知笑悼(55),謂之不善持生也(56)。至於措身失理(57),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58)。中智以下,謂之自然?v少覺悟,咸歡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衆(zhòng)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59),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爲受病之始也(60)。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61),故有一切之壽(62)。仰觀腑察(63),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v聞養(yǎng)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疑,雖少庶幾(64),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65),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66),中路復(fù)發(fā);蛞嬷灶皾遥67),而泄之以尾閭(68),欲坐望顯報者(69);或抑情忍欲,割棄榮頭,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70),所希在數(shù)十年之後(71),又恐兩失(72),內(nèi)懷猶豫,心戰(zhàn)於內(nèi),物誘於外,交賒相傾(73),如此複敗者。
            夫至物微妙(74),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75)。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76),意速而事跡,望近而應(yīng)遠,故莫能相終。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77),而求者以不專喪業(yè),偏恃者以不兼無功(78),追術(shù)者以小道自溺(79)。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
            善養(yǎng)生者則不然也,清虛靜泰,少私寡欲(80)。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81),非欲而疆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82)。外物以累心不存(83),神氣以醇泊獨著(84)。曠然無憂患(85),寂然無思慮(86)。又守之以一(87),養(yǎng)之以和,和理日濟(88),同乎大順(89)。然後蒸以靈芝(90),潤以醴泉(91),日希以朝陽(92),綏以五弦(93),無爲自得(94),體妙心玄(95),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96)。若此以往,庶可與羨門比壽(97),王喬爭年(98),何爲其無有哉!
-----------(二)【注釋】
            ①“世或有”句:東漢•桓譚《新論》:“劉子駿信方士虛言,謂神仙可學(xué)!薄侗阕觾(nèi)篇•塞難》:“或曰:仲尼稱自古皆有死,老子曰神仙之可學(xué)!
            ②上壽:高夀。說法不一:唐•李善注引《養(yǎng)生經(jīng)》:“人生上壽一百二十年,中壽百年,下壽八十年。而竟不然者,皆夭耳!薄蹲髠•僖公三十二年》“中壽”孔穎達疏同。此爲一說。又《昭公三年》“三老”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此爲又一說!肚f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此爲第三說。《論衡•正說》:“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此爲第四說。
            ③過此以往:《周易•系辭上》:“過此以往,莫之或知也!
            ④雨失其情:呂向注:“雨失,謂神仙夭妄也,言失其論事之情也”。雨,指上文的兩種說法。
            ⑤較:通“皎”。明顯;明白。呂延濟注:“較,明也!
            ⑥特:獨。
            ⑦自然:天然;非人爲的。《老子•二十四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⑧導(dǎo)養(yǎng):導(dǎo)氣養(yǎng)性!墩摵•道虛》:“道家或以導(dǎo)氣養(yǎng)性,度世而不死!
            ⑨“上獲”句:李善注引《養(yǎng)生經(jīng)》:“老子曰:人生大期,以百二十年爲限,節(jié)度護之,可至千歲。”
            ⑩“愧情”兩句:《漢書•張陳王周傳》:“上益明習(xí)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不知。問:‘天下錢穀一歲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洽背,愧不能對!笔抢⑶閷(dǎo)致汗出。渙然流離,形容汗盛之狀。渙,水盛貌。流離,猶淋漓,沾濕,流滴。
            (11)終朝:旦至食時,亦即整個早晨。
            (12)囂然:李善注:“饑意也。”囂,通“枵”,空虛!稜栄•釋天》:“枵,虛也!
            (13)“曾子”兩句:《禮記•檀弓上》:“曾子謂子思曰:‘亻及!吾執(zhí)親之喪也,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痹,名參,字子與,孔子學(xué)生,以孝著稱。銜,含,引伸爲藏在心中。
            (14)夜分:呂延濟注:“半夜也!
            (15)低迷:昏昏沈沈;模模糊糊。
            (16)“內(nèi)懷”兩句:李善注引《韓詩外傳》:“耿耿不寐,如有殷憂。”殷憂,深憂。
            (17)勁刷:呂向注:“謂梳也。”
            (18)醇醴:厚味酒。
            (19)“壯士”三句:《淮南子•泰族訓(xùn)》:“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爲擊築,而歌於易水之上,聞?wù)吣秽聊苛驯{,發(fā)植穿冠!薄妒酚•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壁卻立倚柱,怒發(fā)一銜冠!焙杖,大怒貌!对娊(jīng)•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编嵭{:“赫,怒意。”殊觀,謂面容大變。魏•曹植《洛神賦》:“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嚴之畔!袄钌谱ⅰ笆庥^”爲“所觀珠異”。
            (20)“夫爲稼”四句:李善注:“言種穀於湯之世,值七年之旱,終歸是死,而彼一溉之苗,則在後枯,亦猶人處於俗,同皆有殆,能攝生者,則後終也!眰髡f商湯時曾大旱七年。
            (21)誣:這裏意爲輕視。劉良注:“誣,輕也!
            (22)生理:生機。
            (23)“愛憎”兩句:《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笨蓞。棲,貿(mào)。李周翰注:“棲,居也。”
            (24)“泊然”兩句: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nèi)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泊,恬靜,淡泊。張銑注:“泊然,無營欲貌;無感,謂哀樂不能在懷也!
            (25)吐納:古代養(yǎng)生方法。從口中徐徐呼出濁氣,由鼻中緩緩吸入清氣!肚f子•刻意》:“吹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島伸,爲壽而已矣!薄痘茨献•泰族訓(xùn)》:“呼而出故,吸而入新!
            (26)田種(zhòng仲):散播漫種的耕作方法。
            (27)斛(hú胡):量器名,亦爲容量單位。古代以十斗爲一斛,南宋末年改爲五斗。
            (28)區(qū)種:亦稱區(qū)田法。即將作物種在帶狀低畦或方形淺穴的小區(qū)內(nèi),精耕細作,集中施肥灌水,適當密植。李善注引西漢•汜勝之《田農(nóng)書》曰:“上農(nóng)區(qū)田,大區(qū)方深各六寸,相去七寸,一畝三千七百區(qū),丁男女治十畝,至秋收,區(qū)三千粟,畝得百斛也!
            (29)樹養(yǎng):種植管理之法。
            (30)且:句首語氣助詞。豆令人重:意爲多食豆令人身重!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言“黑大豆,久服,令人身重”;北宋•蘇頌《圖經(jīng)本草》亦雲(yún)“多食豆,令人體重”。
            (31)榆:植物名。亦稱白榆!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言其皮與葉皆可“療不眠”。李善注引《博物志》:“啖榆則瞑,不欲覺也!
            (32)合歡蠲忿:西晉•崔《古今注•問簽釋義》:“欲蠲人之忿,則贈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歡,合歡則忘忿!焙蠚g一名馬纓花,中醫(yī)學(xué)上以干燥樹皮入藥,能除郁解悶!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言其“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33)萱草忘憂:《詩經(jīng)•偉風(fēng)•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泵担骸爸X草令人忘憂!敝X草即萱草。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諼,本又作‘萱’”。
            (34)薰辛害目:李善注引《養(yǎng)生要》曰:“大蒜多食,葷辛害目。”薰,同“葷”。
            (35)豚魚不養(yǎng):徐鼎《讀書雜識》、祁彪佳《遁翁隨筆》、錢鍾書《管錐編》等並言豚魚乃河豚魚。因其有毒,故雲(yún)“不養(yǎng)”。
            (36)“虱處頭”句:李善注:“《抱樸子》曰:‘今頭蝨著身,皆稍變白,身虱處頭,皆漸化而黑,則是玄素果無定質(zhì),移易存乎所漸’!笨蓞。
            (37)“麝食柏”句:《名醫(yī)別錄》:“麝香形似獐,常食柏葉,五月得香。”
            (38)“頸處險”句:意爲居住在山區(qū),頸部易生癭,因山區(qū)多輕水。參見本書《盡數(shù)》“輕水所,多禿與癭人”句。險,通“巖”,山崖。
            (39)“齒居晉”句:意爲生活在晉地(今山西一帶),牙齒容易變黃。因晉地産棗,李時珍言“啖棗多,令人齒黃生匿”(《本草綱目•果部》)。清•朱亦棟《羣書札記》引《墨客揮犀》云:“太原人喜食棗,無貴賤老少,常置棗於懷袖間,探取食之,則人之齒皆黃,緣食棗故,乃嵇叔夜‘齒居晉而黃’之說!
            (40)蒸性染身:意爲熏陶情志,沾染形體。
            (41)芬:香氣。這裏意爲香氣侵襲。延:黃省曾注:“‘延’當爲‘月延
            ’,生肉醬也!边@裏指其腥味。李善釋“延”爲“年長”;呂延濟釋爲“延長”。備參。
            (42)“故神農(nóng)曰”兩句:《神農(nóng)本經(jīng)•序錄》:“上藥一百廿種爲君,主養(yǎng)命以應(yīng)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jīng)。中藥一百廿種爲臣,主養(yǎng)性以應(yīng)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jīng)。下藥一百廿五種爲佐使,主治病以應(yīng)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jīng)!崩钌谱⒁娥B(yǎng)生經(jīng)》曰:“上藥養(yǎng)命,五石練形,六芝延年。中藥養(yǎng)性,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也!
            (43)聲色:指歌舞和女色。:躭“耽”的異體字。沉迷。
            (44)玄黃:《周易•坤卦•文言》有“天玄而地黃”句,後因以“玄黃”代稱天地。這裏指自然界出產(chǎn)的事物,以應(yīng)上下文之“惟五穀是見”。
            (45)yin哇:yin邪之聲。呂向則注爲“樂聲”。應(yīng)上文之“聲色是躭”。
            (46)鬻:即“煮”。腐蝕。
            (47)平粹:寧靜純粹的情緒。呂延濟注:“平粹,謂純和之性也。”
            (48)蕞(zhì最)爾:小貌。見《左傳•昭公七年》“蕞爾國”杜預(yù)注。
            (49)塗:通“途”。
            (50)身非木石:意爲人身不是堅固的樹木山石。
            (51)其:猶“豈”。表反詰。
            (52)“其自用”句:呂延濟注:“言自用其性,不依攝養(yǎng)之術(shù)也!弊杂,唯憑自己主歡意圖行事,不聽勸告!豆茏•心術(shù)》:“過在自用!
            (53)“飲食不節(jié)”兩句:《素問•腹中論》:“此飲食不節(jié),故時有病也。”
            (54)中道:中途。這裏指生命的中途!肚f子•人間世》:“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薄痘茨献•精神訓(xùn)》:“人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以其生生之厚!眮K爲此意。衆(zhòng)難:張銑注:“謂上哀樂之事!
            (55)笑悼:李善注:“謂笑其不善養(yǎng)生,而又哀其促齡也!
            (56)持生:養(yǎng)生!秴问洗呵•異用》:“仁人之得飴以養(yǎng)疾持老!备哒T注:“持,亦養(yǎng)也!
            (57)措身:安身!兑葜軙•官人》:“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
            (58)悶若無端:意爲迷迷糊糊地不明衰亡之因。李周翰注:“言死者悶然不知其端緒之所由也!睈炄,悶悶然,愚昧貌。若,猶“然”,詞尾。無端,無因。
            (59)由:通“猶”。好比!盎负畋⑺劳黾玻怡o之先見”事見本書《扁鵲倉公列傳》。
            (60)“以覺痛”兩句:《抱樸子內(nèi)篇•極言》:“世人以覺病之日,始作爲疾,猶以氣絕之日,爲身喪之候也。”
            (61)“馳騁”句:奔競於常人之間。意爲追求如一般人的食色。馳騁,縱馬疾馳,引伸爲奔競、趨附。一說“馳騁”謂曆觀(見呂延濟注)。
            (62)一切之壽:呂延濟注爲“一時敬且之壽”,亦即短壽。一切,一時,短時。黃省曾注:“一切,權(quán)時也!
            (63)仰觀俯察:猶言全面觀察。語本《周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64)雖少庶幾:意爲即使稍微庶慕於養(yǎng)生的精妙。戴明揚按:“謂少有志於養(yǎng)生者也。”《周易•繫辭下》:“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孔穎達《正義》:“言聖人知幾,顔子亞聖,未能知幾,但殆近庶慕而已!鄙,稍。庶,庶慕。幾,微,這裏指養(yǎng)生的精妙。據(jù)張銑注,“其次”十二字斷爲“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似不當。
            (65)自力:勉力;盡力。
            (66)以:通“已”。
            (67)畎澮(quǎn
            kuài犬快):田間水滿。喻補益之少!渡袝•益稷》:“浚畎澮,距川!笨追f達疏:“一畝之間,廣尺深尺曰畎,廣二尋深二仞曰澮!
            (68)尾間:古代傳說中海水所歸之處。喻消耗之多!肚f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彼抉R彪曰:“尾閭,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火焦,在東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在扶桑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裏,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火焦盡,故名火焦。”
            (69)顯 報:明 顯 的報答。指長壽。李周翰注:“謂長年也!笨勺C。
            (70)嗜好:言食色!斗Y梁傳•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
            (71)所希:言養(yǎng)生的功效。呂向釋“所!睜憽八幮е隆薄R饬x相近。
            (72)兩:指食色和養(yǎng)生之效。
            (73)交賒(shē奢):近與遠。交指物質(zhì)嗜好之近,賒謂養(yǎng)生功效之遠。賒,亦作“賒”,遙遠。李白《扶風(fēng)豪士歌》:“我亦東奔向吳國,浮雲(yún)四塞道路賒!
            (74)至物:這裏指養(yǎng)生的道理。至,極。
            (75)“譬猶”兩句:呂向注:“養(yǎng)生之理,初與衆(zhòng)人同,道成然後可覺殊矣!痹フ,木名。豫爲枕木,章是樟木!妒酚•司馬相如列傳》張守節(jié)《正義》:“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別!币徽f豫章即指樟木。
            (76)希靜:無聲。這裏指清心寡欲的修養(yǎng)!独献•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77)悠悠:衆(zhòng)多。劉良釋“悠悠者”爲“心遠於此道者”,備參。
            (78)“偏恃”句:作者認爲修性保神和服食養(yǎng)身是兩種互相聯(lián)係的養(yǎng)生方法,應(yīng)配合進行,若偏執(zhí)其一,則難獲功效。
            (79)追:求。
            (80)“少私”句:《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81)營:求。下文“欲”字義同。
            (82)抑:抑制。
            (83)“外物”句:意爲名位、厚味這些外界事物因能使心受害就不留存於心。外物,指上文的“名位”、“厚味”。累,帶累,使受害。
            (84)醇(chún純)泊:淳樸恬靜。醇,淳樸,淳厚。泊,恬靜,淡泊。原文作“白”,據(jù)《文選旁證》卷四三改。
            (85)曠然:開朗貌。
            (86)寂然:心靜貌。
            (87)一:這裏意爲純一。
            (88)和理:指和協(xié)之氣和純一之理。
            (89)同乎大順:《老子•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莊子•天地》:“是謂玄德,同乎大順!贝箜,指安定境界。
            (90)靈芝:菌科植物。別名木靈芝、菌靈芝。
            (91)醴泉:甘美的泉水!墩摵•是應(yīng)》:“泉從地下出,其味甘若醴,故曰醴泉。”
            (92)日希(x希):曬。李周翰注:“日希,乾也!
            (93)綏:李周翰注:“安也!蔽逑遥簶菲髅!短接[》卷五八四《五弦》引《音律圖》:“五弦不知誰所造也,今世有之,比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也!苯L,“弦”的異體字。
            (94)無爲自得:《楚辭•遠遊》:“漠虛靜以恬愉兮,淡無爲而自得。
            (95)玄:這裏指深沈靜默。
            (96)“忘歡”兩句:呂向注:“忘其歡則形不勞,故樂足;不勞形則曰遺生,故身存也!边z生,意爲擺脫形體的勞累。遺,棄,擺脫。
            (97)庶:幾乎;差不多。羨門:神話人物。宋玉《高唐賦》:“有方之士,羨門高溪!薄妒酚•秦始後本紀》:“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裴駰《集解》引韋昭曰:“(羨門高誓)古仙人!薄妒酚•封禪書》作“羨門高”。
            (98)王喬:即王子喬。神話人物。一說名晉,字子晉,相傳爲周靈王太子,喜吹笙作鳳凰嗚,爲浮丘公引入嵩山修煉,三十餘年後升天而去。《文選•古詩十九首》:“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崩钌谱ⅲ骸啊读邢蓚鳌吩唬骸踝訂陶,太子晉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今譯】世上有人認爲神仙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變成,不死可以經(jīng)過努力實現(xiàn)。有人說:高夀至多一百二十歲,古今相同,超過這個壽限以上,沒有不是虛假的。這兩種說法都不符合實情。願試以粗略地論述這個問題。
            神仙雖然不能親眼所見,但是古代書籍裏記載的,前代史書中傳說的,都明白地論述了神仙之事,神仙存在是必定的了。似乎他們獨受異常之氣,稟承天然,並非是久學(xué)所能實現(xiàn)的。至於導(dǎo)氣養(yǎng)性得當,用來達到性命的極限,長則獲一千多歲,短則大約數(shù)百歲,是可以有的。但是世人都不精於導(dǎo)氣養(yǎng)性之術(shù),所以沒有什麼人能達到這樣的壽限。
            憑什麼證明這一點呢?通過服藥來發(fā)汗,有時不能得汗;這羞愧之情一旦聚集,便大汗淋漓。整個早晨不食,就昏昏沈沈地想睡;而心懷深憂,便直至天亮也不合眼。梳子用來理鬢,厚酒可以使面顔紅熱,只是得到這樣的結(jié)果;而勇士之怒,其怒容所見大不相同,竟至頭髮堅立頂起帽子。從這些方面說來,精神對於形體,好比國家有君王一般。精神在內(nèi)部躁亂不安,形體就會在外部遭到損害,好象國君在上位昏庸,國中之人使會在下面作亂一樣。
            在商湯大旱之年種植莊稼,偏受過一回灌溉的莊稼,雖然最終難免枯死,但必然遲些時日枯萎。既然這樣,那末灌溉一次的益處實在不可輕視啊。然而世人常說發(fā)怒一回不會侵害生機,悲哀一次不能傷及身體,使輕率而放縱,這好比不明灌溉一次的益處,卻期望由枯萎的禾苗結(jié)出茁壯的稻穀一般。所以有才德的人懂得形體依賴精神而形成,精神憑籍形體而存在,領(lǐng)悟生機的容易喪失,明曉一過的危害。所以陶冶性情用來保養(yǎng)精神,安定心志用來健全形體,愛憎憂喜等情感不存於心,清靜淡泊,沒有任何貪戀,從而使體和氣平;又施行呼吸吐納的養(yǎng)生方法,服食丹藥,調(diào)養(yǎng)身體,使形體與精神互相結(jié)合,表裏完全貫通。
            田種法,一畝收得十斛,就稱它良田,這是社會上的一般看法。不知區(qū)種一畝可收一百多斛。田地、種子相同,由於種植管理的方法不同,功效就相差很遠。說商人不能獲取十倍的利息,農(nóng)夫沒有獲取百斛的希望,這是墨守常規(guī)而不知變通的看法啊。
            多吃豆令人身重,過食榆使人嗜睡,合歡可以叫人消除仇怒,萱草能夠讓人忘掉憂愁,這是愚蠢之人和聰明之人共同知道的常識。葷辛的大蒜傷害視力,有毒的河豚不養(yǎng)身體,這也是一般的人都懂得的道理。身凡居頭部會逐漸變黑,雄麝食柏藥能産生麝香,居住在山區(qū)頸部容易生癭,生活在晉地牙齒常會發(fā)黃。從這些事例推而論之,凡是所食之物,其氣皆能熏陶情志,染變形體,沒有什麼不相合的。難道只是多食豆使身體重滯而不能輕捷,多食蒜使眼睛傷害而不能使它明亮,多食棗使牙齒變黃而不能堅固,多食柏藥而使雄麝産生香氣而不能發(fā)出腥味嗎?
            所以神農(nóng)氏說:“上品藥延年益壽,中品藥調(diào)理情志”的話,實在懂得性命的道理,並通曉保養(yǎng)啊。但是一般人不明這一點,只看到五穀的作用,雙目被外界之物迷惑,只沉這在歌舞女色之中,雨耳爲yin邪之聲充斥,厚味煎熬他們的臟腑,酒漿腐蝕他們的腸胃,香氣朽爛他們的骨髓,喜怒擾亂他們的正氣,思慮消耗他們的精神,哀樂禍害他們的純和之性。以藐小單薄的軀體,卻受到多方的攻伐;以容易耗竭的身子,卻遭致內(nèi)外的夾擊。人身並非木石,怎麼能夠久長呢?
            那些過於自用的人,飲食不能節(jié)制,就發(fā)生各種疾。回潙倥恢獏捑,就導(dǎo)致精力衰竭;風(fēng)寒邪氣侵襲,各種毒物傷害,中途死在這些災(zāi)難之下。世人都知道並給以嘲笑、哀憐,說她們不善於養(yǎng)生。至於養(yǎng)生失當,對於致病的跡象疏忽,這些跡象累積就形成損傷,多次損傷便導(dǎo)致衰弱,由衰弱而髮白,由髮白而疲極,由疲極而死亡,竟迷迷糊糊地不明衰亡之因。中等才智以下的人,認爲這些是自然現(xiàn)象。即使稍微醒悟,也都在得病時歎息悔恨,卻不知在病患未有徵兆時小心地防範各種危險。這好比齊桓侯身染致命的疾患;卻譴責(zé)扁鵲的先見之明,把感覺病痛的時候,作爲患病之初啊。病害在剛露徵兆時已經(jīng)形成,卻在其顯著時方才救治,所以有毫無功效的治療;奔競於常人之間,所以只能達到一般的壽限。全面觀察人間,沒有不都是這樣的。一般人喜用多數(shù)人的情況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用與常人相同的壽限來安慰自己,認爲天地間的事理,完全在這裏了。有些人即使聽說養(yǎng)生之事,卻以一孔之見判斷,說它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其次,有些人猶豫不決,雖然稍微庶慕養(yǎng)生的精妙,但是不知道它的道理;又其次,有些人盡力服食丹藥,一年半載以後,用力辛勤卻未獲效驗,志意已經(jīng)衰退,半途而廢。有的人補益身體好象田間小溝的的涓涓細流,而消耗正氣卻如海水歸處的奔騰洪流,還想坐待明顯的報答;有的人強抑感情隱忍欲望,捨棄宏願。而食色的嗜好常在耳目之前,養(yǎng)生的功效卻在數(shù)十年之後,又擔心兩者都要失去,心中猶豫不決,思想交爭於內(nèi),物欲引誘於外,食色嗜好與養(yǎng)生功效互相排擠,象這樣必然又導(dǎo)致失敗。
            養(yǎng)生的道理精微深奧,可以從事理上推知它,難以用眼睛來識別它。譬如枕木、樟木生長到七年,然後方可分別。現(xiàn)在以急於求成之心,跨入清心寡欲之路,意圖速成卻收效緩慢,希望切近卻應(yīng)和遙遠,所以不能堅持到底。
            衆(zhòng)多的人既由於不明養(yǎng)生的功效就不探索,而探索的人因爲不能專心就失去功業(yè),偏執(zhí)一端的人因爲不全面施行養(yǎng)生方法就不獲成效,追求技藝的人因爲小道就自行沉迷。所有這幾種人,要速成長壽,萬人中沒有一人能成功。
            善於養(yǎng)生的人就不是這樣,心地清淨虛無,精神專注通暢,減少私情欲望。知道名利地位傷害精神,所以忽略不求,並非在思想上貪求而在行動中強行克制;認識厚味危及生機,所以棄置不顧,並非內(nèi)心貪戀然後抑制。名位厚味因能使心受害就不留存於心,精神氣魄因淳樸恬靜而特別飽滿。胸懷坦蕩沒有憂愁,心地寧靜沒有思慮。又用純一之理約束自己,用和協(xié)之氣調(diào)養(yǎng)自己,和之氣和純一之理逐日增加,最終達到安定境界。然後用靈芝重蒸,用甘泉滋潤,用朝陽沐浴,用音樂安神,無所作爲,自有所得,身體輕健,心境沈靜,忘掉物質(zhì)的歡樂然後愉悅常足,擺脫形體的勞累然後身體長存。象這樣堅持下去,幾乎可同羨門、王喬比較年壽短長,怎麼說沒有這種可能性呢!
            
            【課文簡析】本文選自《嵇中散集》卷三,以明•嘉靖四年(1525)黃省曾刻本爲底本,並參校《昭明文選》。文章提出“導(dǎo)養(yǎng)得理”得以長壽的論點,運用一係列具體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修性保神和服食養(yǎng)生這兩種互相聯(lián)係的養(yǎng)生方法,說明唯有摒除物欲、堅持不懈方能獲得功效。第一段(包括第一、二自然段)否定長生不死和壽限至多一百二十年這兩種極端看法,提出導(dǎo)養(yǎng)得理可盡性命的觀點;第二段(包括第三至七自然段)指出養(yǎng)生方法包括修性保神與服食養(yǎng)身兩種,並舉例說明養(yǎng)生的作用以及不明養(yǎng)生的危害;第三段(包括第八至十自然段)分析世人從事養(yǎng)生而不能取效的種種原因;第四段(第十一自然段)論述善養(yǎng)生者既擺脫物欲的羈絆,又“守之以一”,最終必能獲得養(yǎng)生之功,步入長壽之域。
            
            【參考資料】
            一、家世儒學(xué),少有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學(xué)不師授,博洽多聞;長而好老、莊之業(yè),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常扌采
            禦上藥。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於懷抱之中。以爲神仙者,稟之自然,非積學(xué)所致,至於導(dǎo)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若安期、彭祖之倫,可以善求而得也。著《養(yǎng)生篇》,知自厚者,所以喪其所生,其求益者,必失其性。超然獨達,遂放世事,縱意於塵埃之表。撰錄上古以來聖賢隱逸,遁心遺名者,集爲傳贊,自混沌至於管寧,凡百一十有九人,蓋求之於宇宙之內(nèi),而發(fā)之乎千載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而名焉。
            《昭明文選•養(yǎng)生論》注引嵇喜《嵇康傳》
            二、嵇康,字叔夜,譙國金至人也。其先姓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從焉。金至有嵇山,家於其側(cè),因而命氏。兄喜有當世才,曆太僕、宗正?翟绻拢衅娌,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fēng)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爲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學(xué)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yǎng)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稻迂,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穎川鍾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挡粻懼Y,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睍源撕吨<皶r,言於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爲慮耳!币蜃P“康欲助毋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寡除之,以淳風(fēng)俗!钡奂汝锹犘艜,遂並害之?祵⑿號|市,太學(xué)生三千人請以爲師,弗許?殿櫼暼沼埃髑購椫,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初,康嘗遊於洛西,暮宿結(jié)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辯,因索琴彈之,而爲《廣陵散》,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瞪普劺,又能屬文,其高情遠趣,率然玄遠。撰上古以來高士爲之傳贊,欲友其人於千載也。又作《太師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複作《聲無哀樂論》,甚有條理。子紹,另有傳。
-----------中國音樂發(fā)展到三國時期,已經(jīng)達到極為純熟的程度,因傳統(tǒng)禮教對音樂的重視,歷朝歷代都把音樂奉為治國安邦的經(jīng)典,予以發(fā)揚光大。先秦的師曠、漢代的李延年等都對音樂的發(fā)展有獨到貢獻。三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及代表時代特色、標志著當時音樂發(fā)展水平的音樂家及其理論。其中,以嵇康、阮籍、蔡琰等為代表,他們在中國音樂發(fā)展史上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除在文學(xué),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還在音樂方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嵇康從小喜歡音樂,并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極高的天賦!稌x書·嵇康傳》云,嵇康“學(xué)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這與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羈、不受禮法約束有很大關(guān)系。 嵇康可謂魏晉奇才,精于笛,妙于琴,還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后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據(jù)《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說: 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余,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眹L行,去路數(shù)十里,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沒于此,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 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shù)曲!敝猩(fù)為撫琴擊節(jié)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復(fù)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毖c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 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于今夕,可以遠同千載。于此長絕,不能悵然! 嵇康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yè),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珮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制成,此琴可謂價值連城。有一次,其友山濤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脅,才使此琴遭大禍。
-----------嵇康創(chuàng)作的《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chuàng)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面對司馬氏的黑暗統(tǒng)治,嵇康是憤然不平。為表示反抗,他經(jīng)常逃入山林,與竹林七賢相與邀游。袁顏伯《竹林七賢傳》云:“嵇叔夜嘗采藥山澤,遇之于山,冬以被發(fā)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闭蝻颠@種憤世嫉俗的表現(xiàn),使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上文提到的《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jīng)出觀。其內(nèi)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lián)系起來!堵櫿添n王》主要是描寫戰(zhàn)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后自殺的悲壯故事。關(guān)于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quán)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guān)于“刺韓”、“沖冠”、“發(fā)怒”、“報劍”等內(nèi)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曲經(jīng)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樣,凝聚著歷代傳頌者的心血。據(jù)《世說新語·雅量》載: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xué)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于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事實上,琴曲《廣陵散》經(jīng)《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 正因為嵇康有著很深的音樂功底,所以,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xué)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lián)系在一起。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后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xiàn)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后則表現(xiàn)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xiàn)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fā)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fù)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diào)的交織、起伏和發(fā)展、變化。一個是見于“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diào): 另一個是先出現(xiàn)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diào): 正聲主調(diào)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dǎo)體用。亂聲主調(diào)則多用于樂段的結(jié)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diào)歸結(jié)到一個共同的音調(diào)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tǒng)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xiàn)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zhàn)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shù)性;蛟S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zhàn)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并對之產(chǎn)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后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jù)《神奇秘譜》所載曲調(diào)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xiàn)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tǒng)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社會秩序經(jīng)過東漢末年黃巾農(nóng)民起義的打擊而一度遭到破壞之后。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社會處于長期分裂和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在思想上,以五經(jīng)博士為代表的漢儒正統(tǒng)思想隨著東漢政權(quán)的崩潰已無法維持其統(tǒng)治的地位,統(tǒng)治階級紛紛對它重新估價,并尋求為新的門閥士族服務(wù)的思想武器“清談玄學(xué)”來代替它。

嵇康就是玄學(xué)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曹氏擁有實權(quán)的時候,以曹魏宗室的關(guān)系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司馬氏掌權(quán)以后,他以反對派的姿態(tài)與阮藉、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等人號稱“竹林七賢”,避居曹魏宗室聚居的河北山陽,與司馬氏相對抗。在眾人之中,嵇康對司馬氏的攻擊尤為激烈,因而被司馬氏所殺害。

嵇康的音樂思想在《聲無哀樂論》中作了專門的論述。在這篇論著中,他首先提出“聲無哀樂”。的基本觀點,即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音響,哀樂是人們被觸動以后產(chǎn)生的感情,兩者并無因果關(guān)系。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心之與聲,明為二物”。然后,又進而闡明音樂的本體是“和”。這個“和”是“大小、單複、高埤(低)、善惡(美與不美)”的總合,也即音樂的形式、表現(xiàn)手段和美的統(tǒng)一。它對欣賞者的作用,僅限于“躁靜”、“專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覺興奮或恬靜,精神集中或分散。音樂本身的變化和美與不美,與人在感情上的哀樂是毫無關(guān)系的,即所謂“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guān)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fā),則無系于聲音!

那么,人的情感上的哀樂從何而來呢?嵇康認為這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觀事物的影響,具體說是受政治影響的結(jié)果,即“哀樂自以事(客觀事物)會,先遘(相遇)于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fā)。”人心中先有了哀樂,音樂(“和”)起著誘導(dǎo)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現(xiàn)出來,同時,他還認為“人情不同,各師其解,則發(fā)其所懷”,人心中先已存在的感情各不相同,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會因人而異,被觸發(fā)起來的情緒也會不同,所以他認為音樂雖然能使人愛聽,但并不能起移風(fēng)易俗的教育作用。即“樂之為體,以心為主”,“至八音會諧,人之所說,亦總謂之樂,然風(fēng)俗移易,本不在此也”。

在上述問題上,嵇康大膽地反對了兩漢以來把音樂簡單地等同于政治,甚至要它起占卜的作用,完全無視音樂的藝術(shù)性,是有其進步意義的。而且他所看到的音樂的形式美,音樂的實際內(nèi)容與欣賞者的理解之間的矛盾等,都是前人所未論及的。只是他對某一方面做了片面的、夸大的理解,從方法論來講則是詭辨的。

嵇康的思想存在著矛盾:他曾反復(fù)提到“先王立樂之意”,并把音樂分為抽象的“至樂”—“無聲之樂”與具體的音樂—“音聲”兩種。人們在當前聽到的只是“音聲”。另有一種“至樂”是古代理想社會存在的音樂,其本性是“至和”或“太和”,它雖與人主觀的感情沒有因果關(guān)系,但因那個社會的政治是理想的(賢明的),即“和”的,所以人的感情也是“和”的,是“和必足于內(nèi),和氣見于外”的。通過“使心與理相順,氣與聲相應(yīng)”的途徑把“心”與“至樂”統(tǒng)一起來,所以這種“至樂”雖然也只是起誘導(dǎo)人心中已有的哀樂情感的作用,但與政治能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沒有什么矛盾。例如古代的“咸池”,“六莖”、“大章”、“韶”、“夏”等,都是“先王之至樂”。能夠“動天地感鬼神”。而“音聲”則是現(xiàn)實社會存在的音樂。現(xiàn)實社會的政治不是“和”的,所以人們的感情也是不“和”的,音樂與政治存在著矛盾。嵇康認為,關(guān)鍵的問題不是從音樂方面去解決,而在于改良政治,政治清明,就能產(chǎn)生“和”的音樂。

嵇康站在反對派的立場,攻擊了那種不管自己政治的好環(huán),拼命反對民間音樂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反對他們以音樂的哀樂為借口隨便給音樂加上“亂世之音”、“亡國之音”的罪名。他指出,“鄭聲”是美妙的,而對美的喜愛又是人的天性,所以它能使人迷戀,但與“yin邪”無關(guān)。有的音樂之所以“yin邪”,那是“上失其道,國喪其紀”的結(jié)果,也就是統(tǒng)治階級不良統(tǒng)治的后果。把責(zé)任推到了當權(quán)者的身上,在當時確是很大膽的。但是對于民間音樂,他也認為必須對它加以控制、竄改,所謂“具其八音,不瀆其聲,絕其大和,不窮其變,損窈窕之聲,使樂而不yin”。就是說,可以讓它存在,但要以和諧為標準,不必曲盡一切變化,對于過分美妙的聲音要加以修改,使人感覺快樂而不放縱,所以嵇康對音樂的看法仍育其階級標準的。

嵇康除了寫《聲無哀樂論》之外,還擅長演奏《廣陵散》等琴曲,并寫了有關(guān)琴的理論著作《琴賦》及琴曲《嵇氏四弄》等。是一位既有音樂實踐經(jīng)驗,又有理論見解的音樂家。
-----------景初三年(239年),魏少帝曹芳即位時,康年十七,后娶曹操子沛王林的孫女為妻,曾作過中散大夫。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馬懿發(fā)動政變,殺曹爽及其黨何晏等,獨攬政柄,從此嵇康隱居不仕,他與阮籍等寓居河內(nèi)郡山陽縣(今河南修武)。史稱:


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nèi)山濤,三人年皆相比?的晟賮喼nA(yù)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nèi)向秀、瑯玡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休七賢”。


竹林七賢結(jié)伴游處的時間大概在正始未年至嘉平未年的五、六年內(nèi)。七人中,嵇康和阮籍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在哲學(xué)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二人一生的言行和遭遇也多類似。至于其他五人,或者在司馬氏手下作了大官,或者在學(xué)術(shù)、人品上表現(xiàn)平庸。我們在此只談?wù)勶岛腿罴恼翁幘澈驼軐W(xué)思想。


嵇康只活了四十歲,便被司馬昭殺害。他短促的一生,可以司馬懿發(fā)動政變?yōu)榉纸缇而分為兩段。前一段即嵇康二十七歲以前,“康以魏長樂亭主婿,遷郎中,拜中散大夫”。這時,大致過的是讀書彈琴、飲酒詠詩,“自足于懷”的無憂慮生活。后一段則過著如同孤臣孽子般的生涯。所以我們說:司馬懿殺曹爽政變不僅使魏政權(quán)落于司馬氏之手,也使嵇康一生發(fā)生重要轉(zhuǎn)折。司馬氏要篡位,主要依靠軍事實力和儒家豪門的支持。但篡位的勾當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司馬氏除廣泛籠絡(luò)有名望的士大夫以外,還為自己圖謀篡代制造理論根據(jù)。于是漢朝統(tǒng)治者先已行之有效的儒家倫理名教便應(yīng)時而出。司馬氏首先標榜一個孝字,用以誘導(dǎo)士人慎言保身,勿為禍先:另外又宣揚堯舜禪代、湯武革命,給士人指明政治方向,讓他們?yōu)樾峦醭慕⒊隽π凇?br >

在司馬氏的威逼利誘下,不僅儒門世族紛紛投靠,就是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賢”也起了分化,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相繼作了或大或小的官。阮籍則采取既應(yīng)詔作官又不好好干,既諷刺又間或為之效勞的左右搖擺的對策。只有嵇康依然橫眉冷眼,堅持“守志無二”的一貫立場。他說:
有弘達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闊,方而不制,廉而不割,超世獨步,懷玉被褐,交不荀合……見素抱樸,內(nèi)不愧心,外不負俗……
-----------以上對弘達先生的描述,無疑是嵇康的自我表白。他“義不負心”、“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的性格,畢竟不能見容于當世,而死在司馬氏及其依附者的屠刀之下了。


嵇康的著作流傳下來的有魯迅輯校的《嵇康集》、戴明揚的《嵇康集校注》。魯迅對嵇康的著作用力甚勤,對嵇康的人品評價甚高。戴明揚的《校注》,在校正文字、收集舊聞方面,多有創(chuàng)獲,是研究嵇康的較為完備的著作。


(2)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


名教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魏晉思想界經(jīng)常研討的問題之一,也是嵇康政治思想的核心。前已言及,何晏、王弼援道入儒,把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相結(jié)合,認為名教出于自然。由于何晏、王弼代表了當權(quán)派的利益,所以他們主張君主無為,大臣掌權(quán)。曹爽、何晏等被殺以后,嵇康所面臨的政治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同于往日,這時的情況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身為曹氏之婿的嵇康,因年少官微,沒有像魏親戚大臣何晏、夏侯玄那樣相繼被殺。但剛直任性的嵇康畢竟不曾向司馬氏投降,他對司馬氏所宣揚的禪讓和禮教等名堂一概嗤之以鼻,給以相應(yīng)的揭露和抗爭。


儒家名教和忠、孝、節(jié)、義等封建道德,自兩漢以來即是統(tǒng)治者束縛下民、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得力工具,司馬氏以臣下而覬覦君位,自然無法利用忠節(jié)作為欺騙口號。因此,司馬氏倡導(dǎo)的名教特別突出一個“孝”字。他們每逢廢君弒主,都把不孝的大帽子扣到被害者頭上。嵇康對此深惡痛絕,他強調(diào)了“名教”和“自然”的對立,主張取締假禮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說:“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他認為六經(jīng)與禮法都是統(tǒng)治者用以束縛人性的工具,只有恢復(fù)人的本性,才能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社會上所以存在虛詐和爭奪,是在上者假造所謂仁義道德的結(jié)果。他說:


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乃始作文墨,以傳其意。區(qū)別群物,使有類族,造立仁義,以嬰其心。制其名分,以檢其外,歡學(xué)講文,以神其教,故六經(jīng)紛錯,百家繁熾,開榮利之涂,故奔騖而不覺。
嵇康把社會上出現(xiàn)貴賤等級和追逐榮利的現(xiàn)象,歸之子至人不存和大道衰微的結(jié)果,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但他對統(tǒng)治者制造仁義、等級、崇經(jīng)等以束縛下民的手腳,予以無情的揭露和批駁,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他說:


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謀國,不吝灰沉。賞罰雖存,莫勸莫禁。若乃驕盈肆志,阻兵擅權(quán),矜威縱虐,禍蒙丘山。刑本懲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


以上的話顯然是針對司馬氏而說的。他的筆鋒辛辣,愛憎鮮明。這是對竊國弄權(quán)者的口誅筆伐。司馬氏一貫標榜六經(jīng)和禮教,也不過是為了掩蓋篡權(quán)而披上的一層面紗。一個擁兵擅權(quán)謀人國家者,還談什么“名教”呢?因此,嵇康對于司馬氏所謂的“名教”,自然就不屑一顧了。嵇康不僅主張摒棄“名教”,而且還希望建設(shè)如同原始時代那樣無偽無爭的社會。他說:


鴻荒之世,大樸未虧,君無文于上,民無竟于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飽則安寢,饑則求食,怡然鼓腹,不知為至德之世也。若此,則安知仁義之端,禮律之文?


嵇康所以如此稱贊愚昧的原始社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他真的想開歷史倒車,而只是不滿于現(xiàn)實,借古諷今罷了。
-----------3)嵇康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嵇康哲學(xué)思想的基礎(chǔ)是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這是從王充那里繼承過來的。王充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天地合氣,萬物自主”。嵇康也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元氣”。他說:


元氣陶鑠,眾生稟焉。


浩浩太素,陽曜陰凝,二儀陶化,人倫肇興。


天地合德,萬物資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關(guān)于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一直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斗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正始時期,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貴無”玄學(xué),認為世界萬物來源于精神性的本體“無”,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認。嵇康的思想雖然也受道家影響,但他所吸收的是道家的天道自然無為部分,至于道家“有生于無”的思想,則為他所排斥,所以嵇康的世界觀既不同于老、莊,又迥異于何晏、王弼。


嵇康的唯物主義思想大量地體現(xiàn)在他的《聲無哀樂論》一文中。文中對世上流傳的一些迷信傳說提出了有力的批駁:星相家宣播人的壽命可由占卜和相術(shù)預(yù)知。嵇康對此提出批駁說:“然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長平之卒,命何同短?此吾之所疑也”!蹲髠鳌分幸恍┟孕诺挠浭,如信公二十九年,介葛盧來魯,聽見一頭牛的鳴聲,即知其所生三頭小牛已被做為祭祀用的犧;又如襄公十八年,楚軍北侵,晉人師曠說:“我先后吹了北風(fēng)和南風(fēng)的歌曲,知南風(fēng)不競,楚師必不會取勝”;又如昭公二十八年,晉人羊舌肸之母聽見其孫降生時的啼聲似狼,就預(yù)知此兒日后必定喪家。嵇康對以上怪誕傳說一一加以駁斥,指出這些歌聲、啼聲和牛鳴同所說結(jié)果并無關(guān)系。不過是事后附會或俗儒妄記。


在聲音與人的感情關(guān)系上,嵇康說:


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二物誠然,則求情者不留觀于形貌,揆心者不假聽于聲音也。察者欲因聲以知心,不亦外乎?聲之與心,殊涂異軌,不相經(jīng)緯。


嵇康反復(fù)強調(diào)聲音本身并無所謂哀樂,只是“物之自然”,和人內(nèi)心喜怒哀樂并不相干,聲音乃人們意志之外的客觀存在。嵇康這種看法符合唯物主義原則,應(yīng)予以肯定。但,嵇康沒有把自然的聲音(聲波)同經(jīng)過人為藝術(shù)加工的音樂區(qū)別開來,就否定了音樂的社會性。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的音樂必然體現(xiàn)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把它與聲音等同起來,就不妥當了。


在人的形體和精神關(guān)系上,嵇康認為二者是相互依賴的。他說:“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他這樣指出形體和精神互為依賴而不相離,是正確的。但未分別主次,沒有指出精神產(chǎn)生于形體,即物質(zhì)先于精神,因此,難免今人懷疑他是二無論者。這是其欠缺之處。


嵇康注意養(yǎng)生之道,他著《養(yǎng)生論》,否認人能成仙,但認為如能在形、神兩方面善自保養(yǎng),可以長壽。他說:“神躁于中”,則“形喪于外”,所以要人們“愛憎不棲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加以“呼吸吐納,服食養(yǎng)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互濟“。他指出:“富貴多殘,伐之者眾也;野人多壽,傷之者寡也”。這話有見地而不全面,窮人雖不能縱欲,但也不能飽腹煖身:富人不僅“伐之者眾”,他們爭權(quán)奪刊,或求長生服毒藥,也會自損其壽。嵇康認為“導(dǎo)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余歲,下可數(shù)百年,可有之耳”。有些同志認為這是唯心主義的空想。其實從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迅速發(fā)展來看,未來人的壽命逐漸延長到數(shù)百歲以上,未必就無可能。不過,從嵇康講求服食之性來說,倒是存在著服毒致死的危險,因為在魏晉之際,死于吃煉丹之藥的人也確實不少了。
-----------嵇康的認識論強調(diào)對自然的認識問題,他說:


夫推類辨物,當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義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為談證。自此以往,恐巧歷不能紀耳。


這是說人們在對某種事物進行判斷的時候,首先要弄清事物的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性!暗糜谛摹笔菍κ挛锏娜跁炌āKJ為判斷事物不能只靠感性認識,更重要的是作出理性判斷。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如果沒有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只以古人的話為依據(jù),進行無休止的推論,是無法得到正確認識的。他反對“以己為度”的主觀臆斷。他說:“故善求者觀物于微,觸類而長,不以己為度也”。同時,嵇康也強調(diào)用“效驗”來鑒別認識的真?zhèn),他說:“夫所知麥之善于菽,稻之勝于稷,由有效而識之”。說明嵇康是強調(diào)認識問題應(yīng)當有客觀標準的。正因為這樣,嵇康才敢于反對“立六經(jīng)以為準”、“以周孔為關(guān)鍵”的俗儒認識標準。


嵇康的認識論還有一些辯證法的因素。他把人的認識分為“理知”和“目識”兩種形式。即有的事物,盡管有了正確的認識方法,卻不能即時認識它,比如橡樹和樟樹,外形很相似,須長到七年以后才能辨認清楚。所以嵇康認為認識事物要兼顧各種因素,不能主觀、片面,要以“求諸身”和“校外物”相結(jié)合。他說:


夫至理誠微,善溺于世,然或可求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


在認識方法上,嵇康反對儒家所謂“多同”和“思不出位”的觀點,他說:以多同自減,思不出位;使奇事絕于所見,妙理斷于常論;以言通變達微,未之聞也。


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


“多同”,是指贊同多數(shù)人的意見;“思不出位”,是說不作超出自己職掌范圍內(nèi)的事,這都是儒家不負責(zé)任的無原則的認識方法。嵇康對此堅決反對,他認為如果人們都這樣,那就只能循規(guī)蹈矩,因循保守。他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有啟發(fā)性的見解,他說:“天地廣遠,品物多方,智之所加,未若不知者眾也”。因此,他主張放開眼界,獨立思考,以“通變達微”,開拓真理,這是具有積極作用的見解。


總的來看,在玄學(xué)唯心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嵇康的元氣自然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雖還不足戰(zhàn)勝以王弼為代表的以無為本的唯心主義本體論,但他繼承了王充以來的某些唯物主義傳統(tǒng),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他在政治上反對虛偽的禮教,敢于同強權(quán)進行斗爭:在認識論上,強調(diào)理性,反對從,主張獨立思考,能沖破儒家思想的束縛,啟發(fā)人們自由思維,是有益的。但,在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東西,如消極遁世及唯心主義雜質(zhì)等。這種思想矛盾正是時代的產(chǎn)物。
-----------阮籍(210至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河南今縣)人。父瑀,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籍年三歲而喪父。史稱籍:“容貌瑰杰”,“博覽群籍,尤好老、莊”;“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欲,不拘禮俗”;“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以上的敘述反映了阮籍的特點是:富有文才;愛好老莊;不拘禮俗。


阮籍有名當世,又系名人之子,所以他要想作官,是很容易的?墒,由于他放蕩寡欲,所以到三十而立之年,還沒有作官。直到魏少帝曹芳時,他才被太尉蔣濟召為掾,不久就謝病歸鄉(xiāng)。后又作了幾天尚書郎,曹爽召他為參軍,他又以疾辭。所以曹爽被誅后。他沒有受連累,因此,“時人服其遠識”。后來司馬懿父子三人相繼執(zhí)掌魏政,阮籍在他們手下作過從事中郎。司馬師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封籍為關(guān)內(nèi)侯。司馬昭執(zhí)政時,阮籍曾主動要求作東平相,到任旬日而還。后知步兵校尉營有好酒,乃求為步兵校尉,到任后,依然只喝酒,不過問政事。


阮籍“性至孝”,但母死不哭,仍照常飲酒食肉,吊者來哭,他只站在旁邊發(fā)呆。他時而興高采烈,旁若無人,時而又作途窮之哭,有時無英雄之嘆。他口不論人過,但對禮俗之士,常以白眼相看,惹得其人怨恨。他常辭官,有時也主動要求作宮。他反對司馬氏的篡奪及其假禮教,可是當司馬昭辭受九錫時,他受公卿委托給司馬昭上勸進箋,雖被迫而為之,但文辭壯美,對司馬昭多加推崇。他不愿在大將軍府為佐職,可是離開后仍時;馗畢⒓友鐣,還曾向司馬昭作書推薦盧播,好似他同司馬昭的關(guān)系還相當不錯。人們說阮籍“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要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須先講一下阮籍所處的時代背景。


阮籍對魏晉兩代統(tǒng)治者未留下一句指名道姓的褒貶。他的詩文以隱晦著稱,其中多因物寫情,觸景傷懷,以古喻今,忿世畏時等內(nèi)容,如:“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等詞句,處處體現(xiàn)出他對司馬氏當權(quán)派懷有戒心,不得不作出“佯狂避時“的姿態(tài)。從阮籍的家世來說,他與曹魏王室的關(guān)系是較好的。其父阮瑀曾在曹操麾下草擬軍書檄文,為操所信用。阮瑀又與曹丕有文字之交,瑀于建安十七年(212年)不幸早世,曹丕為此特作《寡婦賦》,以敘其妻兒悲苦之情?芍瞵r與魏室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這是阮籍不滿于司馬氏攘奪帝位的原因之一。在司馬氏方面,由于想取代魏室,也千方百計地籠絡(luò)在社會上有影響的名士大族。史稱:“朝論以其(籍)名高,欲顯崇之”。假若阮籍也像嵇康那樣不同司馬氏合作,便可能遭遇與嵇康相同的命運。因此阮籍對司馬氏就采取了若即若離的態(tài)度。阮籍雖不敢明顯地頂撞司馬氏,但他也沒有像山濤、向秀、王戎等那樣完全倒向司馬氏。他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即一方面虛與委蛇,一方面又用喜怒笑罵、利落鋒利的筆調(diào)諷刺司馬氏的陰險與虛偽,使千載之下猶能理解其難以表述的肝膈本懷。這正是阮籍手法高超之處。阮籍的行為雖遜于嵇康的從容就義,但其用心亦可謂良苦,其窮途之哭、號血之泣,實有不得已者。以嗣宗之才調(diào),竟不得申其素志,而常沈淪于酒醉之中,亦可哀矣。


阮籍的著作有《阮步兵集》1卷(清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近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阮籍集》。他寫的《樂論》、《通易論》、《通老論》、《達莊論》、《大人先生傳》,是有價值的哲學(xué)論文。
...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