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十二經(jīng)臟腑圖。)
十二經(jīng)臟腑圖(圖缺)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xiāng);少陰心經(jīng)足為腎,厥陰包絡(luò)足肝方。
此歌上者為手。
十二經(jīng)臟腑表里圖(圖缺)
(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xiāng),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府須歸丙。
包絡(luò)從陰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luò)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而包絡(luò)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臟表里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jīng)氣血須分明。
人身正脈,十有二經(jīng)。每于平旦寅時,營氣始于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jīng),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jīng),終于足厥陰肝經(jīng),而復(fù)始于太陰之肺也。凡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周流不息,如環(huán)無端。前三圖者,誦后十二經(jīng)營行次序逆順歌,則其首尾一貫,按圖可悉矣。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xù);手陰臟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此臟腑相傳之序,及上下所行之次也。)
(出《十四經(jīng)發(fā)揮》。)
(經(jīng)絡(luò) 十二經(jīng)臟腑表里圖 十二經(jīng)納甲歌 十二經(jīng)氣血多少歌 經(jīng)絡(luò)周流解 十二經(jīng)營行次序逆順歌 經(jīng)絡(luò)次序)
十二經(jīng)絡(luò),始于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于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陰。手少陰無支者,直自本經(jīng)少沖穴而交于手太陽。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nèi) ,而交于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nèi)左右別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側(cè)端,而交于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后出至目銳 ,而交于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后,上額循巔,行督脈,絡(luò)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fù)交于手太陰也。
(附十二經(jīng)脈起止圖。)
經(jīng)始太陰,而厥陰最后。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絡(luò)食指而接乎陽明。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于鼻外。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于足經(jīng)。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于腋下。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沖。小腸兮起端于少澤,維肩后上絡(luò)乎聽宮。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于足外。腎以涌泉發(fā)脈,通俞府于前胸。心包起乳后之天池。絡(luò)中沖于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側(cè),從關(guān)沖而絲竹空。膽從瞳子 穴,連竅陰于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fù)于太陰肺經(jīng)。
十二經(jīng)脈起止圖(圖缺)
脈絡(luò)周身十四經(jīng),六經(jīng)表里督和任。陰陽手足經(jīng)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諸陽行外陰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足太陽經(jīng)小指藏,從跟入 會尻旁,上行夾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脈最長。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guān)、環(huán)跳里,從脅貫肩行曲鬢,耳前耳后連 尾。大指次指足陽明,三里、天樞貫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齒,環(huán)唇俠鼻目顴迎。
足有三陰內(nèi)聯(lián)廉,厥中少后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內(nèi)踝,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兩陰皆足拇,內(nèi)側(cè)外側(cè)非相聯(lián)。太陰內(nèi)側(cè)沖門去,腹四行兮挨次編。厥陰毛際循陰器,斜絡(luò)期門乳肋間。
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 向,頰中鉆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傍。三焦名指陽明后,貼耳周回眉竹湊。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后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陰行臂內(nèi),太陰大指肩前配,厥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nèi)心經(jīng)位。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游;唯有厥陰由顙后,上巔會督下任流。經(jīng)脈從來皆直行,絡(luò)從本部絡(luò)他經(jīng)。經(jīng)凡十四絡(luò)十六,請君切記須分明。
十六絡(luò)者,自十五絡(luò)之外,復(fù)有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也。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膽子丑肝通。
此歌出子午流注等書及張世賢等注釋。其以十二時分發(fā)十二經(jīng),似乎近理。然而經(jīng)之長短,穴之多寡,大相懸絕,又安能按時分發(fā)?且失五十周于身之義。今亦錄之,以俟辨正。
(左右共二十二穴。以下十四經(jīng),共六百七十穴。)
中府 云門 天府 俠白 尺澤 孔最 列缺 經(jīng)渠 太淵 魚際 少商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其形四垂,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是經(jīng)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于鼻。《難經(jīng)》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藥,主藏魄!比A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狈稳~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 。
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處所也。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上朝于肺;肺乃天道,下濟而光明,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下輸膀胱,小便自利。豈以肺如都市,聚他處之物,而仍散之他處,故字從肉從市。
(左右共四十穴。)
南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五里 臂 肩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 迎香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啬c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尺一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傅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jīng)多氣多血。《難經(jīng)》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卑椿啬c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回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jié)也,下連肛門,是為谷道后陰,一名魄門。
總皆大腸也。
大腸為傳道之官,有變易之義,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輸于廣腸,舊谷出而新谷可進,故字從肉從易。又暢也,通暢水谷之道也。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左右共九十穴。)
承泣 四白 巨 地倉 大迎 頰車 下關(guān) 頭維 人迎 水突 氣舍 缺盆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guān)門 太乙 滑肉門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guān) 伏兔 陰市 梁丘 犢鼻三里 上巨虛 條口 下巨虛 豐隆 解 沖陽 陷谷 內(nèi)庭 厲兌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jīng)多氣多血。《難經(jīng)》曰∶“胃重二斤一兩。”
胃者匯也,飲食匯聚于此,而為谷之府也。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于脾肺,宣播于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沖門 府舍 腹結(jié)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 胸鄉(xiāng) 周榮 大包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滎唇也。開竅于口。是經(jīng)常多氣少血。《難經(jīng)》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谷,養(yǎng)于四傍!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谷也。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左右共十八穴。)
極泉 青靈 少海 靈道 通里 陰 神門 少府 少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jīng)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
其榮色也。開竅于耳,又曰舌!峨y經(jīng)》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毙南蠹鈭A,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dǎo)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luò)。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心字移右之bhskgw.cn/hushi/一點于下之左,即火字也。心主火。
四臟皆系于心。心者,惺也。言心氣旺,則能惺惺而運其神明也。
(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 前谷 后 腕骨 陽谷 養(yǎng)老 支正 小海 肩貞 俞 天宗 秉風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顴 聽宮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后附于脊,前附于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復(fù)下一寸,外附于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jīng)多血少氣。《難經(jīng)》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闌門。
(左右共一百三十四穴。)
睛明 攢竹 眉沖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luò)卻 玉枕 天柱 大杼 風門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氣海俞 大腸俞 關(guān)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huán)俞 上 次 中下 會陽 附分 魄戶 膏肓 神堂 噫嘻 膈關(guān) 魂門 陽綱 意舍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承扶 殷門 浮 委陽 委中 合陽 承筋承山 飛揚 跗陽 昆侖 仆參 申脈 金門 京骨 束骨 通谷 至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出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
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后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jīng)多血少氣!峨y經(jīng)》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者,言其橫于前陰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質(zhì)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虛而實,旁通水道也。
下聯(lián)前陰,溺之所出。
(左右共五十四穴。)
涌泉 然谷 太 大鐘 水泉 照海 復(fù)溜 交信 筑賓 陰谷 橫骨 大赫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guān) 陰都 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神藏 中 俞府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經(jīng)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fā)也。開竅于二陰!峨y經(jīng)》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比A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蹦I有兩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兩傍,相去合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系于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jīng)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于髓海。
腎,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
(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 天泉 曲澤 門 間使 內(nèi)關(guān) 大陵 勞宮 中沖心包一藏,《難經(jīng)》言其無形;试弧谩靶陌幻中闹鳎圆叵罄庵,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jié)。
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jīng)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者,其即此經(jīng)之謂歟。
包絡(luò)者,護衛(wèi)心主,不使?jié)釟飧芍,正由君主云有宮城也。
(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guān)沖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guān) 支溝 會宗 三陽絡(luò) 四瀆 天井 清冷淵消濼 會 肩 天 天牖 翳風 脈 顱息 角孫 耳門 和 絲竹空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jīng)少血多bhskgw.cn/jianyan/氣。
《中藏經(jīng)》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lǐng)五臟六腑、營衛(wèi)經(jīng)絡(luò)、內(nèi)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nèi)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溉,和內(nèi)調(diào)外,營左養(yǎng)右,導(dǎo)上宣下,莫大于此。”
三焦者,統(tǒng)上中下而言,故曰三;切近于臟腑,故曰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主內(nèi)而不出。中焦當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蒸津液,化精微,上注于肺,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下焦起闌門之下,主出而不內(nèi)。
(左右共八十八穴。)
瞳子 聽會 上關(guān) 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角 天沖 浮白 竅陰 完骨本神 陽白 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肩井 淵液 輒筋日月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 環(huán)跳 風市 中瀆 陽關(guān) 陽陵泉 陽交外丘 光明 陽輔 懸鐘 丘墟 臨泣 地五會 俠 竅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峨y經(jīng)》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笔墙(jīng)多血少氣。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寫。
膽者,擔也。言其有力量,善擔當者也。
《六節(jié)藏象論》曰∶“凡十一藏皆取決于膽也!
(左右共二十八穴。)
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guān) 曲泉 陰包 五里 陰廉 急脈章門 期門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jīng)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滎爪也。主藏魂。開竅于目。其系上絡(luò)心肺,下亦無竅。《難經(jīng)》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薄洞探摗吩弧谩案紊谧蟆!被显弧谩案沃疄榕K,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并胃,著脊之第九椎。”
肝者,干也。其性多動而少靜,好干犯他臟者也。
(二十四穴。)
會陰 曲骨 中極 關(guān)元 石門 氣海 陰交 神闕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上脘 巨闕 鳩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宮 華蓋 璇璣 天突 廉泉 承漿
(二十八穴。)
長強 腰俞 陽關(guān) 命門 懸樞 脊中 中樞 筋縮 至陽 靈臺 神道 身柱陶道 大椎 啞門 風府 腦戶 強間 后頂 百會 前頂 囟會 上星 神庭 素 水溝 兌端 齦交
任督二脈;為人身陰陽之綱領(lǐng)。任行于腹,總諸陰之會,故為陰脈之海。督行于背,統(tǒng)諸陽之綱,故為陽脈之海。二脈皆起于會陰。啟玄子曰《甲乙經(jīng)》、《圖經(jīng)》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然沖脈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沖脈,乃一源而三岐者。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十六絡(luò)穴圖(圖缺)
《經(jīng)脈篇》止十五絡(luò)。《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笔枪彩j(luò)也然足太陰絡(luò)曰公孫,而復(fù)有脾之大絡(luò)曰大包;足陽明絡(luò)曰豐隆,而復(fù)有胃之大絡(luò)曰虛里;故諸經(jīng)之絡(luò)皆一,而惟脾胃之絡(luò)皆二。
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稕Q氣篇》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者,是謂宗氣!弊谥疄檠源笠病
營氣者,陰氣也,水谷之精氣也。其精氣之行于經(jīng)者,為營氣。營氣出于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上注于肺,受氣取汁,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其行始于太陰肺經(jīng),漸降而下,而終于厥陰肝經(jīng),隨宗氣而行于十二經(jīng)隧之中。故曰∶“清者為營,營行脈中!
衛(wèi)氣者,陽氣也,水谷之悍氣也。其浮氣之 疾滑利而不循于經(jīng)者,為衛(wèi)氣。衛(wèi)氣出于下焦,漸升而上,每日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之睛明穴,上行于頭,晝自足太陽始,行于六陽經(jīng),以下陰分;夜自足少陰始,行于六陰經(jīng),復(fù)注于腎。晝夜各二十五周,不隨宗氣而自行于各經(jīng)皮膚分肉之間。故曰∶“濁者為衛(wèi),衛(wèi)行脈外!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cè)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cè),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男子色在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圓直為莖痛;在女子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
“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nèi) 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jié)之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