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五臟證治總論
    

育嬰家秘:五臟證治總論

五臟之理與五臟之方真萬氏獨步⑤。⑤此十四字疑為后人所加。是病皆從五臟生,不知臟腑亦徒然,細將色脈相參合,對證裁方治不難。五臟平和則病不生,或寒暑之違和,或飲食之失節(jié),則風傷肝,暑傷心,寒傷肺,濕傷腎,飲食傷脾,而病生矣。語其色,則肝青,心赤,脾黃,肺…

五臟之理與五臟之方真萬氏獨步⑤。

⑤此十四字疑為后人所加。

是病皆從五臟生,不知臟腑亦徒然,

細將色脈相參合,對證裁方治不難。

五臟平和則病不生,或寒暑之違和,或飲食之失節(jié),則風傷肝,暑傷心,寒傷肺,濕傷腎,飲食傷脾,而病生矣。語其色,則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也。語其脈,則肝弦,心洪,脾緩,肺毛,腎沉也。語其證,則肝主風,心主驚,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也。語其治,則心肺脾三臟有補有瀉,肝則有瀉無補,腎則有補無瀉也。色脈證治,本諸五臟。心中了了,謂主上工。

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

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

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有余為實,不足為虛!秲冉洝吩唬盒皻馐t實,真氣奪則虛。此所謂有余不足者,非經云虛實之謂也。蓋肝之有余者,肝屬木,旺于春。春乃少陽之氣,萬物之所資以發(fā)生者也。兒之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陽自然有余也。脾常不足者,脾司土①氣。兒之初生,所飲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氣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氣之自然不足也。心亦曰有余者,心屬火,旺于夏,所謂壯火之氣也。腎主虛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稟氣不足之謂也。肺亦不足者,肺為嬌臟,難調而易傷也。脾肺皆屬太陰,天地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肺②先受之,水谷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脾先受之,故曰脾肺皆不足。

①土:原作“火”,據(jù)忠信堂本改。

肝臟證治

肝為風木主生風,形證昭然在目中,

雖然瀉之無用補,少陽生氣與春同。

肝者,足厥陰風木也。木生風,故主風。錢氏云:肝主風,實則目直視、大叫,呵欠、頓悶、項急,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內生,此肝病之證也。肝之竅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風,則目連札,肝有熱,則目直視,肝疳則白膜遮睛之類是也。又肝主筋,肝病則筋急,為項強,為搐搦牽引。肝主怒,病則性急大叫,哭甚則卵腫,俗呼氣卵是也。肝在下焦,熱則大小便難。肝藏魂,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甚則撮空摸床,此喪魂之病也。

肝病錢氏有瀉青丸一方而無補者,謂其氣有余也。然肝乃少陽之氣,所以養(yǎng)生者也,肝無病固不可瀉以伐生氣,亦不可補以助長也。

肝膽原來從火治,木中有火無人識,

水不能勝號龍雷,惟有甘溫差可制。

肝膽之病從火治者,木中原有火。燧人氏傳云:知空有火,麗木則明,此其驗也。肝膽之火水不能滅,寒不能勝,又謂龍雷之火。惟甘溫之劑,如人參、甘草之類,可以制之也。故曰:甘能瀉火也!秲冉洝吩唬盒烈陨⒅,如川芎防風之類。又曰:辛甘發(fā)散為陽,以辛甘之藥,合而用之,所謂火郁則發(fā)之。此肝病之大略也。

肝熱以瀉青丸,當歸蘆③薈丸瀉之。肝實同法。肝虛以六味地黃丸補之。肝乃腎之子,虛則補其母也。肝寒以溫膽湯吳茱萸、生之類。

兒病,目視物不轉睛者,或斜視不轉者,或目合不開,或目開不合,或哭無淚,或不哭淚自出者,皆肝絕也。

②肺:原作“肝”,據(jù)忠信堂本改。

③蘆:據(jù)下文及藥物組成,當作“龍”。

瀉青丸:治肝熱急驚搐搦。錢氏云:氣溫則內生,氣熱則外生,謂口中之氣也。此方治氣熱外生急搐之癥。

羌活大黃(包煨)、川芎、山梔子仁、膽草、當歸、防風,各等分。

煉蜜為丸,雞頭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當歸龍薈丸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fā)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榮衛(wèi)壅滯,頭目昏眩,肌肉瞤瘈,胸膈咽嗌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田詈罵驚駭,火熱等癥。錢氏云:氣溫則內生驚搐者,此方主之。

當歸、龍膽草、大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溫青黛,各半兩。木香一錢,麝香五分。

蜜丸,如小豆大,姜湯下,每二三十丸。

六味地黃丸見后腎臟。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多驚,亦治水氣怔悸。

半夏(制)、枳殼(制)、白茯苓,各一兩。橘紅一兩半。甘草(炙),五錢。

銼,和勻,每服三錢半,姜七片,棗三枚,刮竹青一塊,如錢大,水煎服。或加制遠志尤妙。

不睡者,膽寒也,加棗仁,炒。若喜睡者,膽熱也,酸棗仁生用。

心臟證治

心為神舍易生驚,色脈相通惡熱侵,

實則避嫌惟瀉腑,如虛叢脞要安神。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兒之初生,知覺未開,見聞易動,故神怯而易生驚也。錢氏云:心主驚,實則叫哭,發(fā)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此心病之證也。凡主血脈。色者,血之萃;脈者,心之合也。如色見紅潤,脈來大數(shù)者,此心氣有余之象,其兒易養(yǎng)。如色見昏黯,脈來沉細者,此為不足,其兒多病難養(yǎng)。此觀其形色脈,以知其心中之虛實也。心惡熱,與風相搏則發(fā)搐,故肝生風,得心熱則搐也。心屬火,火盛則津液干而病渴。心藏神,熱則神亂面臥不安。喜合面睡臥者,心氣熱,則胸中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面則氣不通,故喜仰臥。有努其身而直伸者,謂之上竄,亦心熱也。舌者,心之苗。熱則舌破成瘡,又為重舌、木舌、舌長出不收之病!秲冉洝吩唬褐T痛癢瘡瘍,皆屬于心火。兒病瘤丹、斑疹、龍纏虎帶,蟲疥癝瘡,皆心火之病也。

錢氏治心熱病以導赤散。夫導赤乃瀉小腸之藥也。心為君主,不可犯之,瀉其腑者,以避嫌也。心虛則主不安,故以安神丸補其臟也。

心為君主豈容邪,客熱來侵事可嗟,

瀉實補虛有成法,何須方外覓靈砂。

心為火臟,?嗑徤⒍皇。孫真人立生脈散,夏月取之,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也。治兒心病者,擴而充之可也。故心熱病生于內者,宜導赤散、瀉心湯、東垣安神丸之類;生于外者,如口舌生瘡,洗心散主之。心氣虛者,錢氏安神丸;虛易驚者,琥珀抱龍丸!秲冉洝吩唬阂钥酁a之,黃連是也。以咸補之,澤瀉、車前子是也。神氣浮越,多驚悸者,宜朱砂、赤石脂、龍骨以鎮(zhèn)之。如心病久,汗出發(fā)潤,或舌出不收,或暴啞不語,或神昏憤亂,或斑疹變黑,此皆心絕之候,不治。

導赤散:治心熱及小便赤,夜啼

生地、木通、甘草(炙),各等分、

共為粗末,每用二錢,水一盞,入淡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

錢氏安神丸:治邪熱驚啼,心疳面黃,煩赤壯熱。

麥冬(焙)、馬牙硝、白茯苓、寒水石、甘草,各五錢。朱砂一分。龍腦一錢。

蜜為丸,雞頭子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不拘時候。

東垣安神丸:《內經》曰:熱yin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生地、甘草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血之不足,朱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也。

甘草,五錢五分。黃連(凈酒洗),六錢。當歸(去蘆),二錢五分。生地一錢五分。

上四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以朱砂五錢,另研水飛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咽下,食后或溫水或涼水少許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緩也。

瀉心湯:實熱宜服。

黃連(凈),一兩。

為末,每服一宇至五分、一錢,臨臥時,溫水調下。

洗心散:治壯熱煩躁,風熱壅塞,大小便閉澀,口舌生瘡。

大黃(包煨)、甘草(炙)、當歸、芍藥、麻黃(不去節(jié))、荊芥穗,各三分。白術,七錢五分。

共為末,每服二錢五分,生姜薄荷少許同煎,食后服。

琥珀抱龍丸見傳立法內。

脾臟證治

①脾臟證治:萬達本正文部分脫此標題,今據(jù)萬達本目錄及忠信堂本目錄、正文補入。

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

失饑失飽皆成疾,寒熱交侵氣不和。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謂為水谷之所聚也。兒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曰脾常不足也。錢氏云: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此脾病之證也。脾賂土,其體靜,故脾病喜困。土主侵,濕傷則為腫,為脹,為黃,為吐瀉不止,則成慢驚風!秲冉洝吩唬和翚庵拢練獬兄。土為坤土,坤為腹,故脾病則腹中痛,脾疳則肚大筋青也。脾之竅在口唇,脾有風則口㖞唇動,熱則口臭唇瘡,寒則口角流涎,謂之滯頤,氣不和則口頻撮。脾主舌本,熱則吐舌弄舌。脾主肉,脾虛則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虛則不喜食,脾熱則食不作肌膚,傷于食則成積,積久則成癖。脾主津液,脾熱則口干飲水,虛則津液不生而成疳也。

脾與胃異同論。蓋胃受谷,脾消谷也。調其脾胃者,當適其寒溫,節(jié)其飲食也。故飽則傷胃,饑則傷脾;熱則傷胃,寒則傷脾。

胃愛清涼脾愛溫,難將脾胃一般論,

陰陽相濟和為貴,偏熱偏寒不可憑。

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涼而惡熱,喜惡不同,故難拘于一法也。蓋脾胃屬土,居中以應四傍。其立法也,必四氣俱備,五味調和而后可。四氣者,謂寒、熱、溫、涼也。五味者,謂酸、苦、甘、辛、咸也。辛甘溫熱為陽,酸苦咸寒為陰,氣味合而服之,謂之陰陽相濟,得其中和之法也,如偏熱則傷胃,偏寒則傷脾,非中道也。錢氏立方,以益黃散十二②補脾。東垣老人謂偏熱,而以異功散代之,其慮深矣。祖訓錢氏諸方,法當遵守,惟脾胃一條,吾于脾熱者,瀉黃散胃熱者,人參白虎湯;脾胃寒者,理中湯丸;脾胃虛者,異功散、調元湯、人參白術散、養(yǎng)脾丸;傷食者,消積丸、保和丸;宿食成積者,枳樸五黃丸;濕勝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兒丸;巳成疳者,集圣丸,此吾家秘之法也,不可輕泄。

②以益黃散十二:忠信堂本為“用益黃散”。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開,或唇口開張,或遍身虛腫,或腳背腫,眼下胞腫,或吐瀉不止,飲食不入,或睡則露睛,口開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饞,喜啖甜物,或蟲出于口,或唇騫而縮,此皆脾絕之證也,不可治。

益黃散: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為粗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按:益黃散治脾胃寒濕太甚,神品之藥也。以補脾胃之虛則誤矣。東垣云: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丁香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故以異功散代之,病非嘔吐、腹痛、瀉利青白,不可服。

錢氏異功散: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飲食。凡治小兒虛冷,先與數(shù)服,以正其氣。

人參、茯苓(去皮)、白術、甘草(炒)、陳橘皮,各等分。

為末,每一錢,水一盞,姜五、棗三引,煎,食前溫服。

調元湯:此平肝木,益脾土,瀉邪火。補元氣之要藥也。

黃芪(炙)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五分。

銼細末,水煎,食遠服。

養(yǎng)脾丸:健脾消食。

甘草(炙)、麥芽(炒)、枳實(炒),各五錢。白術,一兩。陳皮,七錢五分。半夏曲青皮、厚樸、姜汁(炒)①、神曲(炒),各五錢。

為細末,薄荷葉浸水,煮粳米粉,作糊為丸,米飲送下。此枳實丸變化法也。

①姜字下原脫“汁炒”,據(jù)忠信堂本補。

胃苓丸:補脾胃,消積,退熱,解渴,祛瘧疾,止吐瀉,去腫脹,乃幼科之要藥也。

蒼術(制)、陳皮、澤瀉、白術、白茯苓,各一兩。豬苓、甘草,各七錢。厚樸,二錢半

共為末,水煎面糊為丸,補脾胃,常服,米飲下。

祛瘧退熱,竹葉炒陳米,煎湯下;腫,用加皮、燈芯、長流水順取煎湯下;小便黃,白鹽湯下。

參苓白術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利。大病后補助脾胃,此藥極妙。

人參、白術、山藥、白扁豆(去殼,姜汁浸炒),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蒽苡仁、蓮肉,各一兩半

共為細末,棗湯調服。

瀉黃散www.med126.com治脾熱弄舌。

香葉七錢,山梔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七錢半,防風四兩。

共銼,用酒、蜜微炒香為末,水煎溫服。

人參白虎湯:瀉胃火。此治大熱五渴之圣藥也。

石膏,君。知母,臣。甘草,佐。粳米,使。

[口父]咀,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

保和丸②:治一切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多服日漸消散。脾胃虛者勿服。

②保和丸:原作“理中湯丸”據(jù)藥物組成、下文中之“上丹溪保和丸”及忠信堂本改。

山渣肉,五錢。神曲(炒)、半夏(湯泡),各三兩。茯苓、陳皮(去白)、蘿卜子(炒)、連翹、發(fā)蘗面(炒),各一兩。

為細末,別用生神曲五兩,入生姜汁一小盞,水調打糊為丸。每服白湯或米飲①送下。

米飲:原作“清水飲”,據(jù)忠信堂本改。

此方脾胃虛者服之,虛虛之禍,疾如反掌。蓋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無食,脾虛不運,不思食者服之,則克伐之氣勝,故云然也。

家傳保和丸:治氣虛傷食者。傷食之病有二:小兒素強者,偶被飲食所傷,此食傷脾胃也,宜用上丹溪保和丸治之,如脾胃素弱者,飲食略多,便成內傷,此脾不能傳化,宜服此方,以助傳化之職也。

參.白術(去蘆),各三錢。白茯苓(去皮),一錢半。甘草(炙)。山楂肉、麥芽、神曲(炒),各一錢。

為細末,另用神曲水煎作糊為丸。

加減保和丸:消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兩。陳皮、連翹、蘿卜子,各二兩。白術,五兩。蒼術(米泔浸,去粗皮)、枳實,各一兩。香附(酒浸,去皮)、厚樸(姜汁炒②),各二兩。黃芩(云腐酒浸、炒)、黃連(去須、酒浸、炒),各一兩。

②姜字下原脫“汁炒”,據(jù)忠信堂本補。

共為末,姜汁煮面糊為丸,每食后服,水湯下。

秘傳保和丸:治小兒五疳及痢、吐瀉,肚大青筋,面黃肌瘦,疳積等證,神效。

白術(泔浸、土炒),三兩。神曲(炒)、木香、檳榔、茯苓、三棱,各一兩。莪術,一兩半。使君子、厚樸(姜汁炒)、青皮、甘草(炙),各一兩。蒼術、茅山,二兩。陳皮(去白)、枳實(去稷,麩炒)、人參、砂仁(炒)、黃連(糖膽制)、麥芽(炒)、益智(炒)、肉豆蔻(制,去濁)、藿香、白豆蔻,各五兩。

共末,煉蜜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用清水磨化送下。

嘔吐,姜湯下;肉積,加山楂一兩;喘,加蘿卜子一兩;泄,加豬苓、澤瀉各一兩。如無他癥,只服本方神效。

保和丸有四:丹溪保和丸,乃二陳湯加消導藥,氣實者宜用之;家傳保和丸,乃異功散加消導藥,氣虛者宜用之;加減保和丸,乃丹溪保和丸加平胃散、枳術丸,又上加減保和丸、家傳保和丸相合變化也,久積成疳者宜用之。臨病之工,擇而用之可也。

枳實大黃丸:見后積癥。

肥兒丸:見家傳三法。

集圣丸:見后疳癥。

肺臟證治

肺為嬌臟原主氣,寒熱蒸侵基氣逆,

熱壅胸高喘不寧,虛羸氣短難報息。

肺最居上,為臟腑之華蓋。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氣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氣。錢氏云: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此肺病之癥也!峨y經》曰:形寒則傷肺。兒之衣太薄則傷寒。《內經》曰:熱傷脾。兒之衣太厚則傷熱。寒熱傷肺則氣逆,為喘,為咳。鼻者,肺之竅,肺受風,則噴嚏,鼻流清涕;受寒則鼻塞,呼吸不利;受熱則鼻干,或為衄血;肺疳則鼻下赤爛。肺主皮毛,肺虛則皮干毛焦。病喘咳者,喘不止則面腫,咳不止則胸骨高,謂之胸。變驚者,死證也。肺屬金,其體燥,病則渴不止,好飲水,謂之膈消。

真膈肺氣與天通,藥用清陽以類從,

肺實麻黃強瀉白,阿膠虛補有奇功。

《內經》曰:天氣通于肺,輕清為天。清陽出于竅。本乎天者,親上也。故治肺病者,宜用辛苦升浮之藥,如苦酸,必用酒炒,使上升也。錢氏立方,肺實者以瀉白散、葶藶丸;虛者以阿膠散。祖訓云:其法太簡。肺主喘咳,因于寒者,麻黃湯為主;因于熱者,以瀉白散。肺熱在胸者,以東垣涼膈散;渴飲水者,人參白虎湯;咽喉痛者,甘桔牛蒡子湯;咳有痰者,玉液丸;肺虛甚者,調元湯。肺乃脾之子,虛則補其母也;蚣英僖陨}散。其法始備。

如肺久病,咳血不止,或咳而驚,或鼻干黑燥,或鼻孔張開而喘,或瀉痢不休,大吼如筒,或面目虛浮,上氣喘逆②,此皆肺絕之候,不治。

①加:原作“單”,據(jù)忠信堂本改。

②上氣喘逆:原作“上喘氣逆”,據(jù)忠信堂本改。

瀉白散:咳嗽而后喘,面腫身熱。

白皮(炒黃)、地骨皮(焙洗),等分,甘草(炙),減半。

上[口父]咀,入粳米同煎,食后服。

葶藶丸:治乳食沖③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甚喘促者。

甜葶藶(去土,隔紙略炒)、黑牽牛(炒)、杏仁(去皮尖,炒黃,另研,雙仁者殺人)、漢防己,各等分。

為末,入杏泥,取蒸陳棗肉,和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九丸,淡生姜湯,乳食后或臨臥服,量兒加減。

此方因乳食沖③脾、痰甚者及壯實小兒可用之。茍不因乳食所傷而痰甚者,如怯弱者,宜去牽牛,加真蘇子(炒)各等分為丸。

③沖:忠信堂本作“傷”。

阿膠散:久咳嗽,肺無津液。

阿膠,一兩五錢,蛤粉④(炒)、黍粘子,二錢半,炒。馬篼鈴,半兩。炙甘草,一錢。杏仁(去皮尖)七分⑤。糯米,一兩。

這粗末,煎,食后溫服。

④蛤粉:原作“葛彩”,據(jù)忠信堂本改。

⑤分:忠信堂本為“個”。

小阿膠散:治風熱痰涎,潮熱喘促⑥,搐掣竄視。

透明阿膠,炒,二錢半。紫蘇,一錢。

為末,每服一錢,入烏梅肉少許同煎、灌下,神效。

熱出于肺,熱則生風,阿膠清肺行便故也,肺風用之尤效。

⑥風熱痰涎,潮熱喘促:原作“治風熱涎潮喘足”,據(jù)忠信堂本改。

麻黃湯、玉液丸:兩方見后咳嗽。

調元湯:見前脾臟。

東垣涼膈散:見后發(fā)熱。

人參白虎湯:見前脾臟。

甘桔湯:治涎熱,咽喉不利。

甘草(炒),二兩。桔梗(泔浸二時,焙干用),一兩半。加牛蒡子(炒),五錢。

為末,每服入阿膠少許水煎⑦,食后溫服。

⑦入阿膠少許水煎:原作“入阿膠泡故煎”,據(jù)忠信堂本改。

生脈散:此孫真人所立方,使人夏月常服。

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

見大人科中暑門。

腎臟證治

天一真精聚命門,人無天脈水無根,

內行骨髓宜堅固,一水難勝二火焚。

腎屬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也。人之有腎,猶⑧木之有根。其脈在尺,腎之虛實,以尺脈候之。命門在腎之間,為元氣聚會之處,兒之強弱壽夭,尤系于斯,全主實無虛也。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下墜而縮身。腎水陰也,腎虛則目⑨畏明。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色[白光]白,此皆難養(yǎng);蛴幸虿《,非腎虛也,此屬病之證也。腎主骨,腎虛者,骨髓不滿也,兒必畏寒,多為五軟之病。尻骨不成,則不能坐;髕骨不成,則不能行。齒乃骨之余,骨不余,則齒生遲。腎之液為血,發(fā)乃血之余,腎虛則發(fā)稀不黑。腎之竅在耳,腎虛則耳薄,熱則耳中出膿。腎主齒,熱則生疳,即走馬疳也。

腎開竅于二陰,腎熱則大小便不通,腎冷則小便下如米泔。二火者,乃君相火也。經曰:一水不勝二火者,正此謂也。

⑧猶:原作“由”,據(jù)忠信堂本改。

⑨目:原作“月”,據(jù)忠信堂本改。

陰常不足腎常虛,筋骨難成貌必癯,

錢氏立方惟有補,經云瘡疹瀉其余。

水為陰,火為陽,一水不勝二火,此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腎之本虛也明矣,故錢氏只用補腎地黃丸一方。不敢瀉者,因無實證也;蛑^痘疹,腎不可實,當瀉之。此言甚謬。蓋腎主液,痘中之血化為水,水化為膿,皆腎之津液所化也。若無腎水,則瘡枯黑而死矣,豈可瀉之。痘疹曰歸腎者,蓋瘡疹之毒,內發(fā)于骨骼,外發(fā)于皮毛者為順,變黑復陷入于骨骼之中,故為害。此順之為害也,乃火旺水衰之病。錢氏以百樣丸、牛李膏治黑陷者,以瀉腎中之邪、非腎中之真陰也。詳見痘疹心要。

涌熱大便不通者,宜以豬膽汁導之。豬者,水畜也。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瀉其膀胱腑也。東垣滋陰丸以瀉腎火。如腎病久,身下竄,目中如見鬼狀,或骨萎弱,臥不能起,或二便遺失,皆腎敗之候,不治。

錢氏地黃丸:治肝疳白膜遮睛,瀉血失音,身瘦,瘡疹。又治腎怯不言,解顱,小兒長大不能行者。專服即效。

熟地黃(酒洗,焙干)、山茱萸、干山藥,各四兩。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兩①。

①三兩:原作“三錢”,據(jù)忠信堂本改。

蜜丸,如梧www.med126.com桐子大,三歲以下兒二丸至三丸,空心溫水化下。

活幼補腎地黃丸:治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大頭縫不全,體瘦語遲,行步多艱,齒生緩者。

干山藥(去黑皮)、山茱萸(酒浸,去核)、熟地(酒洗,焙),各五錢。鹿茸(酒洗,炙)、牛膝(酒洗),各四兩。丹皮(去心)、白茯苓(去皮)、澤瀉,各二兩。

一方不用鹿茸,有川續(xù)斷,酒洗,四錢,蜜丸如上法。

五苓散:治傷寒中渴②,煩躁小便不利而渴,或霍亂吐瀉不止。

澤瀉,一兩五錢。白術、赤茯苓、豬苓,各一兩。肉桂,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③,或白湯或清米飲任服。

②渴:疑為“風”之誤。

③二錢:萬達本無劑量,據(jù)忠信堂本補。

東垣曰:五苓散乃太陽里之下藥也。夫太陽高則汗而發(fā)之,下則引而竭之?收,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邪從膀胱出也。其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此藥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此藥下之。當服不服,則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之,伐胃發(fā)黃,此太陽入本失下也。

東垣滋陰丸:治腎熱,小便不利。

黃柏,三兩。知母,二兩,肉桂,一兩半。

熱水為丸,每服食前沸湯下。

本臟自病論精神,補瀉分明有定方

若是相傳作兼病,更宜通變五提綱。

按《難經》有五邪之論,論本臟自病者為正邪,自前來者為實邪,自后來者為虛邪,自所勝來者為微邪,自所不勝來者為賊邪,此以五行生克之理論之也。錢氏所論肝主風,心主驚,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此皆本臟自病者,謂之正邪,故立五補六瀉之方以主之。潔古先生乃取《難經》之言,以明五臟傳變之證,補錢氏之所未及者,其法始備。故風傷肝,熱傷心,濕傷肺,寒傷腎,飲食勞倦則傷脾,此五臟自受之邪,為本病也。如肝主風,其中風者,本病也,謂之正邪;由傷熱得之,乃心乘肝,自前來者為實邪;由傷濕得之,乃肺承①肝,自所不勝來者為賊邪;由傷寒得之,乃腎乘肝,自后來者為虛邪;由飲食勞倦得之,乃脾乘肝,自所勝來者為微邪。余臟仿此。(語見四十九難)。潔古論其治五臟之法,如肝臟自病者,只治其肝,宜瀉青丸。若心乘肝者,宜以導赤、瀉心,實則瀉其子也。腎傷肝者,宜以姜附四逆湯補腎,虛則補其母也。肺傳肝者,宜以瀉白散瀉肺,地黃丸補肝,先補而后瀉也。脾乘肝者,宜調元湯以益脾制肝。余仿此推之。其余方法不必拘定,以意②會而通之可也。是皆治其初得之病也。

又得一臟之病而傳別臟者,謂之兼證,當視標本之緩急而治之。先見病謂之本,后見病謂之標,急如大小便不通,或吐瀉不止,或咽喉腫痛,飲食不入,或心腹急痛之類,雖后得之,當先治之,故曰急則治其標也。如無急證,只從先得之病治之,以后病之藥,隨其證而治加之,所謂緩則治其本也。

大抵嬰兒脾病多,只因乳食欠調和,

知他臟病須調胃,若到成疳受折磨。

胃主納谷,脾主消谷。饑則傷胃,飽則傷脾。小兒之病,多過于飽也,或母有氣實形壯者,其乳必多,求兒不哭,縱乳飲之,定乃傷于乳也。母之氣弱形瘦者,其乳必少,恐子之哭,必取谷肉耙果之類,嚼而哺之,不飽不止,定乃傷于食也。故小兒之病,胃③最多也。五臟以胃氣為本,賴其滋養(yǎng)也。胃者,中和之氣也,非若五性④之偏也。如五臟有病,或瀉或補,慎勿犯其胃也,胃氣若傷,則不食而瘦,或善食而瘦,疳病成矣,不可治。經曰:全谷則昌,絕谷則亡。誠醫(yī)科之龜鑒也

①承:忠信堂本為“乘”。

②定字下原脫“以意”,據(jù)忠信堂本補。

③胃:忠信堂本為“胃脾”。

④性:原作“臟”,據(jù)忠信堂本改。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