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石 脂(《本經》)
赤石脂為單斜晶系的多水高嶺土。產于福建、山東、河南等地。原礦物多形成于輝長巖、輝長輝綠巖、閃長巖、玢巖及硅質頁巖等的風化殼及硫化礦床氧化帶。味甘、酸、澀,性溫。歸大腸、胃經。功效內服澀腸止瀉、止血;外用收斂生肌、斂瘡。臨床用名有赤石脂、煅赤石脂。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 《名醫(yī)別錄》: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yǎng)心氣,明目,益精,治腹痛,泄?jié),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 《藥性論》:君,補五藏虛乏。 《開寶本草》: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yǎng)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泄?jié),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 《本草衍義》:有人病大腸寒,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斗二升,未甚效。后有人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兩,胡椒半兩,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飯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藥性賦》:味甘、酸,性溫,無毒。降也,陽中陽也。其用有二: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湯液本草》:氣大溫,味甘、酸、辛,無毒。 《本草》云:主養(yǎng)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泄?jié),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志不饑,五色石脂,各入五臟補益。 《東垣》云:赤石脂、白石脂,并溫,無毒。畏黃芩、芫花,惡大黃。 《本經》云: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赤入丙、白入庚。 《珍》云: 赤、白石脂俱甘酸,陽中之陰,固脫。 《心》云:甘溫,篩末用。去脫,澀以固腸胃。 《局方本草》云:青石脂,養(yǎng)肝膽氣,明目。黑石脂,養(yǎng)腎氣,強陰,主陰蝕瘡。黃石脂,養(yǎng)脾氣,除黃疸。余與赤、白同功。 《本草衍義補遺》:氣溫,味甘酸!侗静荨分黟B(yǎng)心氣,明目益精,治腹痛泄癖,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漏、產難、胞衣不出。其五色石脂各入五臟,補益。澀可以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是赤入丙,白入庚也。 《本草發(fā)揮》:成聊攝云: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收斂之。又云:赤石脂澀,以固腸胃。潔古云:赤、白二石脂俱甘、酸,陰中之陽也,固脫。 《本草綱目》:五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澀而重,故能收澀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痢,崩帶失精是也。五種治療,大體相同。故《本經》不分條目,但云各隨五色補五臟。赤白二種,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尚之。仲景用桃花湯治下痢便膿血,取赤石脂之重澀,又下焦血分兩固脫;干姜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利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干姜而潤腸胃也。 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 《本草經疏》:赤石脂稟土金之氣,而色赤則象火,故其味甘酸辛,氣大溫無毒。氣薄味厚,降而能收,陽中陰也。入手陽明大腸,兼入手足少陰經。經曰:澀可去脫。大小腸下后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故主腹痛腸澼,及小便利,女子崩中漏下也。赤者南方之色,離火之象,而甘溫則又有入血益血之功,故主養(yǎng)心氣,及益精補髓,好顏色也。血足則目自明,心氣收攝則得所養(yǎng)而下交于腎,故有如上功能也。癰疽因榮氣不從所生,瘡痔因腸胃濕熱所致,甘溫能通暢血脈,下降能滌除濕熱,故主之也。其主難產胞衣不出者,以其體重下降,而酸辛能化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滯之患矣。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此之謂也。 簡誤:火熱暴注者,不宜用。滯下全是濕熱,于法當忌。自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積者,不宜用。崩中法當補陰清熱,不可全仗收澀。滯下本屬濕熱積滯,法當祛暑除積,止?jié)幎ǚ撬。慎之!慎之?br >《本草蒙筌》:味甘、酸、辛,氣溫。無毒。畏芫花莫見,惡大黃松脂。凡百潰瘍收口長肉,但諸來血止塞歸經。養(yǎng)心氣澀清,住瀉痢除痛。 《藥性解》:味甘,性平,無毒,入心經。主養(yǎng)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下利、癰疽瘡毒、女子崩漏產難,下胞衣。惡大黃及松脂,畏芫花。 按:石脂色赤,宜入心經,腹痛諸癥,皆火為之殃。崩漏諸癥,皆血為之禍。心主血屬火,得石脂以療之,而更何庸虞哉。 《景岳全書》:味甘澀,性溫平。脂有五色,而今之入藥者,惟赤白二種,乃手足陽明、足厥陰、少陰藥也。其味甘而溫,故能益氣調中,其性澀而重,故能收濕固下。調中則可療虛煩驚悸,止吐血衄血,壯筋骨,厚腸胃,除水濕黃疸,癰腫瘡毒,排腫長肉,止血生肌之類是也。固下則可治夢泄遺精,腸風瀉痢,血崩帶濁,固大腸,收脫肛、痔漏、陰瘡之類是也。又治產難胞衣不出。東垣曰:胞衣不出。惟澀劑可以下之,即此是也。 《本草備要》:重澀,固大、小腸。 甘而溫,故益氣生肌而調中;酸而澀,故收濕,《獨行方》:煅末,敷小兒臍中汁出赤腫。止血而固下!督浭琛吩疲捍、小腸下后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其他澀藥輕浮,不能達下,惟赤石脂體重而澀,直入下焦陰分,故為久痢泄癖要藥。仲景桃花湯用之,加干姜、粳米。療腸癖泄痢,崩帶遺精,癰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經疏》云:能去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東垣云:胞胎不出,澀劑可以下之。又云: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惡芫花,畏大黃。 《本經逢原》:甘酸辛溫。無毒。 赤石脂功專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湯,治下利便膿血者,取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干姜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而固腸胃也;馃岜┳,初痢有積熱者勿用。《本經》養(yǎng)心氣,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脫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斂其脫,則目明精益矣。療腹痛腸澼等疾,以其開泄無并,日久不止,故取澀以固之也。治產難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過多,無力迸下,故取重以鎮(zhèn)之也。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設血氣壅滯,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本草崇原》:石脂乃石中之脂,為少陰腎臟之藥。又,色赤象心,甘平屬土。主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者,脾土留濕,則外疸黃而內泄痢,甚則腸癖濃血。石脂得太陰之土氣,故可治也。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者,少陰臟寒,不得君火之陽熱以相濟,致陰蝕而為下血赤白,邪氣癰腫而為疽痔。石脂色赤,得少陰之火氣故可治也。惡瘡、頭瘍、疥瘙者,少陰火熱不得腎臟之水氣以相滋,致火熱上炎,而為惡瘡之頭瘍疥瘙。石脂生于石中,得少陰水精之氣,故可治也。久服則脂液內生,氣血充盛,故補髓益氣!侗窘洝犯叛晕迳,故曰各隨五色補五臟。 《本草求真》:[批]入大腸血分固脫。 赤石脂專入大腸。與禹余、粟殼皆屬收澀固脫之利。但粟殼體輕微寒,其功止入氣分斂肺,此則甘溫質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脫,及兼潰瘍收口,長肉生肌也。時珍曰:張仲景用桃花湯治下痢便膿血,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干姜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干姜而潤腸胃也。禹余甘平性澀,其重過于石脂,此則功專主澀,其曰鎮(zhèn)墜,終遜禹余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溫,則能益氣生;石脂之酸,則能止血固下。至云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脫,得此固斂,始見目明而精益矣。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溫,化其惡血,惡血去則胞與胎自無阻耳。故曰固腸,有收斂之能,下胎,不無推蕩之峻。 《得配本草》:畏芫花、豉汁,惡大黃。 甘、酸,溫、澀。入手少陰、足陽明經。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止崩滯,下胞胎,補心血,生肌肉。能助火以生土,故長肌肉。 得干姜、胡椒,醋糊丸,治大腸寒滑、小便精出。配干姜、粳米,治久痢膿血;以其直入下焦,故為久痢之要藥。配破故紙,治經水過多;配伏龍肝為末,敷脫肛;配牡蠣,鹽糊丸,治小便不禁。佐川椒、附子,治心痛徹背;研末,敷臍止汗。 非寒痢白積不宜用。初病濕熱者禁用。 《本草經解》:赤石脂氣大溫,秉天春夏木火之氣,入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絡;味甘酸辛無毒,得地中東西土木金之味,入足陰陽燥金胃土、手陽明燥金大腸。氣味升多于降,陽也。 心包絡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代君行事之府也。石脂氣味酸溫,則條暢心包絡,而心君之氣得所養(yǎng)矣。肝開竅于目,辛溫疏達,則肝和而目明。精者,五臟陰氣之華也,甘酸之味,可以益陰,所以益精而補,髓也。 腹者,太陰經行之地,太陰為濕土,土濕而寒則痛,石脂氣溫,溫能行寒去濕,所以主之也。 胃與大腸為陽明燥金,陽虛不燥,則腸澼下痢,石脂辛溫收濕,故主下痢入利小便。蓋澀可以固脫也。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有虛實,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心包絡代君行事,其氣味酸溫,可補心包絡之火也。 肝藏血,肝血不藏,則崩中漏下產難包衣不出矣,味甘酸,可以藏血;氣溫可以達肝氣,所以主之也。 久服補益陽明,陽明經行于面,所以好顏色。腎為水臟崦藏智,酸收益陰,所以益智。 《神農本草經讀》:赤石脂氣平,秉金氣,味甘得土味,手足太陰藥也。 太陰濕勝,在皮膚則為黃疸,在腸胃則為泄痢,甚則為腸澼膿血;下注于前陰,則為陰蝕,并見赤濁、白帶;下注于后陰,則為下血,皆濕邪之氣為害也,石脂具濕土之質,而有燥金之用,所以主之。 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等癥,皆溫氣郁而為熱,熱盛生毒之患,石有能燥濕化熱,所以主之。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甘,平。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蝕,皆濕氣在太陰、陽明之病也。下血赤白,收澀之功。邪氣,正氣斂則邪氣除。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此皆濕郁所生之毒,能除濕則諸病亦退。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斂精氣而燥脾土,故有此效。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性治略同,而所補之臟各異。 石脂得金土雜氣以成,故濕土之質,而有燥金之用。脾惡濕,燥能補之。然其質屬土,不至過燥,又得秋金斂藏之性,乃治濕之圣藥也。 《本草分經》:甘,溫,酸澀,體重。固大、小腸,直入下焦陰分,而固下收濕,止血催生,下胞衣,為久痢泄?jié)菟帯?br >《本草思辨錄》:石脂揭兩石中取之。鄒氏云:兩石必同根歧出而相并,脂者粘合兩石之膠,故所治皆同本異趨而不相浹之病,得此乃匯于一處,專力以化之。仲圣所用石脂四方,固與鄒說符合。劉潛江不以東垣、海藏、瀕湖、仲醇專主收澀為然,就《本經》補髓益氣鬯發(fā)其主,雖不如鄒氏之親切證明,而所見自超。抑愚竊有以伸之:《別錄》于赤石脂曰補髓好顏色,則其補髓確是腦髓,與白石脂之補骨髓有別,《本經》且主頭瘍;何東垣但以為性降乎?夫髓生于精,精生于谷,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補益腦髓,是中土者生精化髓之源也。而石脂味甘大溫,補益脾胃,質粘能和胃陰,性燥復扶脾陽。其所以上際,則辛入肺為之。所以至腦,則酸入肝為之。(《外臺》述《刪繁》論凡髓虛實之應主于肝膽)石脂確有補腦髓之理,《千金》赤石脂散,治冷飲過度,致令脾胃氣弱,痰飲吐水無時,《本事方》云試之甚驗,蓋即鄒氏所謂聯(lián)合其渙散者,謂石脂為胃藥非脾藥可乎。夫下之精秘,則上之髓盈。石脂補髓,亦半由于秘精。秘精易而補髓難,故《本經》、《別錄》,皆于補髓上冠以久服字!肚Ы稹羌活補髓丸不收石脂,而無比山藥丸,曰此藥通腦鼻必酸痛勿怪。入腦自指石脂,而石脂未嘗專任,可知虛損之難療而無近效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赤石脂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2. 赤石脂可吸附磷,降低血磷,促進尿磷排泄,預防磷中毒。
|